突如其来插曲 中美对抗即将失控?(图)

在美国NBA火箭队总经理莫利(Daryl Morey)「闯祸」,导致NBA及火箭队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商业危机后,中美艰难地重启了第十三轮经贸磋商。而且此次磋商效果似乎还不错,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话说「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阶段协议」。

回溯一週前莫利10月4日的挺港言论传到中国大陆的时候,中国社会上下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NBA几乎被认定将在中国官方的封杀和「爱国者」的声讨中终结在中国大陆的生命。

事实上,在那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肇端于中美贸易摩擦,两国关係急速恶化——这几乎是自1989年以来双边关係的谷底。而且,很显然这种恶化并不单纯是官方层面的。美国的保守分子和民主党人从内心上对对抗中国达成了空前的共识,而且在「重新让美国伟大」的旗号下团结了美国社会各阶层。



莫利事件只是偶然,中美还不到「脱鈎」的时节。(VCG)

彼时,中美两国很多主流民意,甚至其他国家的旁观者都认为,一场惨烈的大国博弈将不可避免,中美关係的脱鈎和全面对抗将不可避免。中兴、华为等曾向美国科技霸权发起挑战的中国公司开始遭到美国的制裁,一些长期在美国游学或者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的中国人遭到愈来愈大的压力,甚至直接被驱逐、逮捕,美国政要开始频繁就中国最为敏感的主权问题如新疆、西藏、台湾、香港等发表「刺耳」的言论,乃至採取立法等行动。

当然,北京也在针锋相对地做出回应。中国政府拒绝在中美经贸磋商谈判中按照美国的剧本推进。双边的关税战不断升级,到今天双方都被迫维持对对方进口产品徵税。同时,仿效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对待方式,中国政府刚刚宣布基本完成了「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制裁那些美国公司。这其中,首当其衝的似乎是被控向中国投运违禁品的联邦快递。

中美的持续对抗已经远远超过关税争端的范畴,而向经贸、金融甚至文化、人员往来等全方面扩散。于是,中美「脱鈎」似乎在某些人的视线里成为可能。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惯性?

然而,NBA在中国的活动并没有完全终止,上海站与深圳站的活动仍在继续;而民族主义立场鲜明的《环球时报》综编胡锡进也认为「抵制」应该适度。似乎在莫利事件发酵到今天的高潮地步后,中国舆论场开始出现比较理性的降温,为缓解中美民间紧张情绪预留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所指「实质性的第一阶段的协议」并不如双方所期待的那样大踏步的跨越——评论人士认为磋商的结果是很难说双方有大的让步,相反比如美国暂停10月15日的对华加税,和中国承诺採购更多美国农产品等,实质上都很有限。但是,即使如此,可以看出来,双方都从接受了对方的「有限度妥协」,并适应了这样的未来节奏。

事实上,即便是持最激烈立场者,相信中美会彻底「脱鈎」的也寥寥无几,「脱鈎」在他们视野只是互相恫吓的说辞。中美只要不发生热战,那麽「脱鈎」的可能性便可以说是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