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阴谋论:新冠病毒系人造?美国伪造登月?(图)

你一定接触过这样的传闻:911事件的真正罪犯并不是那些被控诉的人;人类并没有真的漫步月球;戴安娜王妃的死并不是事故调查表明,人们对这些阴谋故事并非无动于衷。心理学家甚至正在证明,我们之所以倾向于相信一些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故事,是有非常合理的解释的。我们的大脑就是为了相信阴谋而被编程的!

 

瞧啊只需一个细节,一个口误,一个巧合,一幅模糊的图像,瞧啊,我们就兴奋起来了,事实不再是看起来那样;大家开始相信一种撩人的新说法有点信,非常信,然后就以一种心照不宣的神情散播这一隐藏的真相。

美国人从未踏足月球马航的失踪飞机并未坠毁《查理周刊》袭击事件是法国政府最高层策动的脑子里闪过这些想法的不乏其人。

网络消息灵通的青少年、企事业高管、工人或退休人员不少人都曾想象在某次袭击、工业事故、空难、传染病、经济危机或名人死亡事件背后存在着阴谋。

就连那些最谨慎的人也面临着这些如今在社交网络和专门网站上未经过滤便大肆宣扬的阴谋论,而这些网站自诩为重获信息(rinformation)的空间。少数阴谋论者正是在这里不断炮制出那些胡编乱造、毫无根据的另类故事。

按理说这并不新鲜。假阴谋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只需想想20世纪初虚构了犹太人征服世界阴谋的《锡安长老会纪要》就明白了。

此外,在战争或危机时期,总会有敌方阴谋的传言。瑞士弗里堡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帕斯卡瓦格纳-艾格尔(Pascal Wagner-Egger)介绍,但是这一现象如今一发而不可收!

既非机能失调也非疯狂

当然,我们不该忽视真正阴谋的存在。只不过,一丁点批判精神就足以使人对我们的领导人是蜥蜴人、任务是奴役人类的无稽之谈起疑;这种奇谈怪论居然也曾甚嚣尘上,导致新西兰总理在2014年2月进行医学检查,以证明自己不是爬行动物!



怎么会有人相信有蜥蜴伪装成政治人物呢?该研究的不是阴谋,而是我们世界观的形成机制。大约五年以来,实验心理学家和其他人类认知专家开始研究该现象,而他们的结论推翻了很多先入为主的成见:事实上,怀疑存在阴谋的倾向来自极为普通的推理与思维定式!也正因此,它们非常有效。

阴谋论的信徒既没有发狂也不是傻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精神完全正常。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现象,把阴谋论者病理化或认为他们与常人有异毫无意义。弗里堡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迭格斯(Sebastian Dieguez)强调。心理障碍这种假设站不住脚

有其他的合理解释。我们的各种认知机制都使得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些理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扬-威廉姆冯普鲁金(Jan-Willem van Prooijen)说。美国布朗大学的伯特兰玛勒(Bertram Malle)更进一步:这种脆弱性源自我们大脑最发达的能力:发现形状、原因、意义、意图。

在大脑层面上,我们能把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联系起来,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是适应能力强,而不是机能失调,也不是疯狂!英国肯特大学心理学家罗比萨顿(Robbie Sutton)指出。他的同事凯伦道格拉斯(Karen Douglas)则强调:阴谋是我们处理所得信息的方法得出的自然结果。因此,是我们的大脑在很自然地怀疑世界充满阴谋。原因与我们的进化史有关。



塞巴斯蒂安迭格斯为此感到高兴:阴谋论构成一个完美的模型,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感知和因果判断的不同方面。换言之,它能揭示人类的常态思维,及其中蕴含的各种神奇的能力、偏差、简化、局限或滥用。

让我们通过审视最具代表性的七种阴谋论,进入认知的蜿蜒小道,从而发现左右我们思维的偏差,更好地理解这一惊人的思想传染病,并在再次大呼阴谋之前保持冷静。

有人认为人类从未在月球行走

对我们的大脑来说,

最小的细节也有意义



这面似乎迎风招展的美国国旗还是有点奇怪。这些阴影也有些奇怪,好像是放的电影。更奇怪的是这块所谓的月球岩石上好像刻了字母C。没有星星的天空也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

事实上,这些让人坚信阿姆斯特朗从未漫步月球的怪象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释。

从20世纪初开始,就不断有证据显示,人类大脑倾向于在环境中不断寻找图像,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就像往一个不完整的单词里填上所缺字母一样。英国赫尔大学认知心理学家朱莉安娜马佐尼(Giuliana Mazzoni)解释道,我们必须明白,冲击我们视网膜的物理刺激在性质和结构上都和我们最终看到的很不一样。

谁不曾在云朵的轮廓中看出一张面孔或是一匹奔马?



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幻想性视错觉,它促使我们的大脑从一个模糊的形状中辨认出认识的图案;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夏墨迹测试所利用的机制。

此外,对世界的认知不只取决于感官的信息流,它们事实上充满噪音。法国巴黎高师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雷诺扎德利(Renaud Jardri)介绍道,所以,危险的动物,如一只蜘蛛,比放在桌上的订书机更能吸引注意。这种运行方式可由我们的贝叶斯大脑模型解释。

根据目前流行的神经科学理论,我们的大脑灰质运行起来就像一台概率机器,根据已知的编码信息(危险、资源、伙伴)判断环境。

关键的进化成果

而这种概率计算的实施是为了使风险和意外最小化哪怕会产生纯粹的错觉!这是一种进化成果,传承自人类仍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时代。例如当时,人们更倾向于把茂草丛中传来的窸窣声解释为掠食动物在靠近,而不是普通的风吹草动。

这种判断错误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除了一身冷汗认知学家称此为第一类错误。相反,总认为是风吹第二类错误则可能是致命的。

一层层楼面坍塌,建筑材料被喷出,废墟中被斜切的钢梁有些人认为世贸中心双塔倒塌是定向爆破所致,炸药是由美国或以色列特工放置的。另外请注意烟尘中露出的恶魔之脸。

作为安全和更好理解世界的保障,这种草木皆兵的阐释策略也解放了我们的创造力:发明工具、使用隐喻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布罗泽顿(Robert Brotherton)指出:这种从普通事物中创造意义的能力也是科学家在大量数据中发现现象的基础。

这种深植在我们大脑中的认知定式在进化层面上至关重要,哪怕需要以一定的错误为代价。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学家彼得布鲁格(Peter Brugger)总结道。

我们的大脑惯于探测各种结构,即使是面对随机的形状。脑成像实验显示,以为在薯片中看到猫王轮廓或从云中看出兔子形状这叫作幻想性视错觉的人,大脑活跃区域与辨认确实存在的物体时相同。

正如罗伯特布罗泽顿所言,我们的大脑并不费力气来纠正这些认知错误,这导致我们在烤面包上看到耶稣的脸,产生迷信,在某些情况下怀疑存在阴谋诡计甚至把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这一小步看作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之一。

有人认为一个秘密团体掌控着全球经济

我们觉得到处都有企图



这是一个秘密的小团体,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名字是光照派:我们对这个组织几乎一无所知,但它似乎被统治世界的狂热力量所驱使。今天,它也暗中操纵着一切

这当然大错特错。但是,我们何以会产生这种深刻且笃信的印象,认为事件发生过程中隐藏着故意的行为呢?因为大脑有一种强烈的倾向,促使我们无意识地把最微不足道的事实解读为潜在意愿产生的结果。

对于神经科学家来说,这并不值得惊讶,十多年来,他们研究了社会大脑这种假设。这种研究角度认为,我们大脑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预测人类群体中发生的复杂互动。

这种认知过程对生存与合作至关重要。在这个由隐形的社会契约造就的框架下,我们将能预测行为的结果。英国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介绍道,几项研究显示,一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与他的大脑新皮质体积相关。

有人提出,2014 年以来在非洲导致 11000 多人死亡的埃博拉疫情事实上是有意为之,为的是测试美国军方实验室几十年前制造的一种生物武器,毒性超强的埃博拉病毒根本不是自然产生的。

只是,我们的敏感度如此发达,因此常常走入认知歧途,导致解读错误。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西梅尔(Marianne Simmel)在1944年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这两名心理学家通过屏幕向他们的36名学生展示了三个几何图形的变化: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小三角形、一个圆形。大部分实验对象本能地采用非常人性化的用语解读了这些简单形状的运动,赋予它们情感、个性、意图。这一实验结果后来得到重复验证。

我们无法抑制自己

此外,这种拟人倾向也涉及动物、机器人、信息代码程序或可能存在的超自然能力儿童倾向于把一切自然现象解释为在某种决定意志的影响下,目的因(final cause)作用的结果:所以他们相信动物是为供人类果腹而存在的,岩石是为了被攀登,云是为了下雨,等等。瑞士弗里堡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迭格斯列举道,神创论就这样认为。

我们的社会性大脑会本能地寻觅现象背后的意图,哪怕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在下面的实验中,实验对象面对在计算机屏幕上变化的几何形状,不可抑制地用人性意图的语言描述这些形状的运动(追捕、逃跑、保护)。

我们的社会性大脑会本能地寻觅

认知心理学者伊夫琳罗塞特(Evelyn Rosset)表示:在成人实验中,即使人们知道事情是意外或偶然发生的,仍会出现这种意向性偏差;我们中的一部分人默认这些事是有意的纠正这种解读需要一些认知努力。人类是社会性如此之强的生物,始终不停地推断他人的意图,所以当他们根据一些真实或表面的因素犯下这种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伦敦大学社会神经学家克里斯弗里斯(Chris Frith)解释说。

英国、德国近期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种认知偏差在阴谋论中起的作用。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凯伦道格拉斯表示:人们越倾向于在周围环境中发现意图和影响因素,就越可能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阴谋论

有人认为飞机秘密喷洒化学品

我们的大脑对未知情况警惕过度



天空中据说是飞机留下的白色航迹,不觉得它们持久得有些奇怪吗?这些化学凝结尾会不会是军方为控制人口绝育或使人虚弱而策划的大型化学品喷洒行动留下的痕迹?

停!凝结尾没有任何异常或有害之处。然而这种理论并不仅仅存在于病态头脑之中。或许每个人都天生倾向于怀疑强大的人类团体。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扬-威廉姆冯普鲁金指出,我们对193名美国雇员进行的最新研究就是证据,它显示了雇员对上级暗施阴谋的怀疑广泛存在。

事实上,这种妄想型认知是我们感知社会威胁的系统的自然遗产,这一感知系统一直都很活跃。例如,多次实验证明,我们能够迅速有效地从他人脸上探测到生气的信号。这是生存的保障。当我们和自己团体以外的人打交道时,我们的大脑有警觉、怀疑的倾向。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怀疑的专家罗德里克克莱默(Roderick Kramer)介绍道。

我们的大脑具有一个探测来自他人的潜在威胁的有效系统。实验对象在面对一系列表情时,总是能更快速地探测到生气的表情,而不是悲伤或快乐的表情。

瑞士弗里堡大学社会心理学者帕斯卡瓦格纳-艾格尔进一步证实:一些研究表明,人人都能对他人产生强烈、不理性、持久的不信任,某种正常的偏执。主要特征包括反刍思考、高度警觉,并且倾向于比正常程度更深地感知阴谋。

最终还需要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度:错置的信任能产生可怕的代价,而过度怀疑则导致孤立与最无稽的妄想。

有人认为马航MH370航班并未坠毁

我们的头脑质疑巧合



2014年3月8日失踪的马航波音777飞机载有20名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雇员,他们都是军用电子技术专家,这难道是个偶然?一项利润丰厚的专利的五名持有者中,四人在该航班上,这难道也是偶然?2014年7月17日,马航的另一架波音777在乌克兰上空被击落这会不会是同一架飞机?

即使我们认为这猜测毫无根据,那些信息也令人不安。人类对偶然性的模糊感知并不一定是问题所在。我们已经证明,阴谋论信徒和怀疑论者总体来说对偶然性有不错的估测。瑞士弗里堡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迭格斯透露,关键在于更高的思维层面。

实际上,对迷信进行的研究证实,我们的大脑会注意到一切巧合。把两件时间相近的事件联系起来是一个基本的学习过程。神经科学家雷诺扎德利强调。只不过这种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能力(我吃了这种植物,我病了)同样会使我们在一些完全独立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

认知心理学家称此为关联性偏差。错误在于认为两个事件组合的概率大于每件事单独发生的概率,这违背了数学法则。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人类和人工认知实验室研究员尼古拉古维里(Nicolas Gauvrit)指出。

这种错误很常见:1980年代以来进行的研究显示,50%至90%的实验对象在面对几种混合了独立事件或相联事件的情况时都会犯错。

实验对象评估 24 对事件(如琳达在银行工作,琳达是女权运动积极分子),其中约85% 的人至少犯一次联系错误:他们错误地认为两件事有联系的概率高于每件事单独存在的概率。

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测试的对象中,近94%至少犯错一次。要知道,更相信阴谋论的参与者会犯更多的关联错误,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背景都是如此。主持该研究的罗伯特布罗泽顿强调,此外,两种不相干的现象中存在因果联系,这种想法也很有诱惑力。所以他们相信MH370并未坠毁。

有人认为戴安娜王妃是被谋杀的

我们总以为大难必有大因



一位王妃会死于普通的交通事故吗?难以置信!人们马上会找寻谁能从这起罪行中受益但这常常是错的。

为什么我们很难承认一起重大事件是意外或本就平常呢?我们受到相称性偏差的影响,它让我们在重要人物被谋杀后排除了杀手单独行动的假设,或者是在飞机坠毁时排除只是简单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心理学家罗伯特布罗泽顿强调。

我们的大脑把重大原因和重大结果相联。想象一下,一名大学生的电脑出了故障,丢失了为应聘一个职位所需的报告的数据。两种结果。第一种情况是,导师为他延长期限,重写报告,没有产生不利后果;另一种情况则是应聘泡汤。是什么引起了这次故障?在参加实验的 129 名美国大学生中,当后果严重时,大部分

201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检验的就是这种推理模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129名学生在实验中遭遇计算机故障,面临轻重程度不等的后果从项目轻微延误到被解雇。

结果,在有可能遭解雇的实验脚本中,73%的被试认为故障是由重大原因造成的,如大型病毒,却放弃了更普通的解释风扇故障。对原因的推论普遍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关。

该项研究的主持人、华盛顿大学的罗宾勒伯夫(Robyn LeBoeuf)分析道,应该说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到,强有力的行为会产生重大后果:猛推门会让它砰砰响!

减少意外的需要

当与事件相关的情感成分更强烈时,对相称性的追求也更加迫切。

1970年代末,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测试了人们面对成功刺杀国家元首(如肯尼迪)和后者死里逃生(如刺杀里根未遂)这两种情况的反应:比起第二种情况,实验对象更倾向于相信前一种情况中存在阴谋。

一场简单的民众运动就能扫荡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的专制政权?有人认为其中主要推手是西方情报机关,他们处心积虑地想要削弱、甚至夺取这些阿拉伯强国的政权。

最能激发人们情感的事件需要更强有力的解释,以减少意外和复杂性。法国巴黎高科互动、认知、复杂实验室研究员让-路易德萨勒(Jean-Louis Dessalles)指出,所以在这些情况下阴谋论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查理周刊》事件的真相被掩盖了

引发焦虑的情形改变我们的认知



那一天,巴黎市中心发生了恐怖袭击。两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血洗《查理周刊》编辑部,后又冷血处死一名警察;他们的一名同谋则杀害一名女警,随后进行了血腥的绑架人质行为

一切都不确定,情况已经失控,任何细节似乎都有意义:一名凶手忘拿的身份证,歹徒汽车后视镜的颜色,总统以创纪录的时间抵达现场,几天后参与调查的一名警官自杀透着股子自编自演、栽赃陷害的味道?

对意义的寻求反映了一种原始的人性需求,那就是控制局面的需求,或者至少感觉自己控制了局面的需求。英国赫尔大学的朱莉安娜马佐尼指出,在不稳定的背景条件下,我们的认知系统会尽力重建对环境的控制,例如更快地辨认视野中有意义的图形。这位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显示,与处于标准条件下的实验对象相比,身处不确定情况中的人能更好地辨认出模糊图形中的物体。

只不过,这种对意义的追寻并不能免于偏差和想象。很早以前,人类学家便注意到,与在近海捕鱼的渔民相比,面临远海危险的渔民拥有更丰富的仪式规矩。

2008年,《科学》(Science)杂志刊登的一系列认知实验带来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处于失控情形下的被试更容易从眼前由随机的点组成的阴影中看出特定形状。

134 名志愿者在面对无解的测试时产生的失控感激发了我们从模糊图像中辨认物体的能力。在置身于杂乱房间的实验对象、跳伞前的伞兵和面临千年虫威胁的部分样本人群中也测到这种对结构和稳定性的需求,而它并不能避免错误。

明确地说就是,我们无意识地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精神体操,从认知层面重新获取秩序和结构。这是心理、甚至生理方面的必要之举风险则是扭曲事实,把独立的点或事件相联。

弥补恐惧和焦虑

此外,2008年的研究还验证了实验对象在控制力弱的情况下存在的阴谋论倾向。

在模拟以下场景时,这些人更容易得出存在阴谋的结论:一名职员注意到同事和上级之间有邮件往来;第二天,他没能得到预期的升职机会。在各种不稳定、紧张、模糊或矛盾的情境中,这些成果都得到了验证。对144名伦敦大学生进行的研究还显示,对死亡的恐惧也和相信一种阴谋论有关联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阴谋论。



失控使大脑杏仁核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然后激发这些补偿机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不确定性的心理学家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解释道,阴谋论能使人感到重新掌握了控制力,使世界更加易读。任何一次袭击、股灾或革命都可能引发这种认知机制。

有人认为气候变暖纯属捏造

我们的认知系统封闭在自己的信念中



谁会相信人类能影响地球大气?或者说科学家有能力建立世纪末的气候模型,而实际上他们连周末的天气都预报不了?不用说,气候学家在曲线上弄虚作假,以获取资金。这种阴谋让人联想到强制疫苗引发儿童自闭症的谬论,以及其他许多此类阴谋。

无需再说更多不过这些不理性的信仰却是很自然地建立起来的。原因在于推理心理中被多次证明的一种现象:证实性偏差。即我们的认知系统倾向于只考虑符合我们最初信念的论据或事实,而不管那些削弱信念的信息。结果造成我们的初始信念更趋强化!

整体的世界观

此前一直被视为纯粹的推理错误的这种认知现象,或许自有其存在理由。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雨果梅西耶认为:我们近期的研究希望证明人类推理的目的不是做出最好的决定,而是选择能被论证、说服团体其他成员的决定。在这一意义上,证实性偏差可能是进化的选择

这种信息处理模式的后果很严重。在阴谋论的世界观中,证实性偏差促使阴谋论当仁不让地成为每个重大事件的解释。英国肯特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解释道。这种信仰并非基于对每一种阴谋论本身内容的笃信。伦敦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布罗泽顿补充说,它属于一种以几个关键假设为基础的更大的系统,包括认为当局总向民众隐藏真相。当你具有这种世界观时,一切阴谋似乎都有可能。

事实上,约五年来的十多项研究已经显示,已经相信一种假阴谋的人更容易相信另一种,哪怕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矛盾。在迈克尔伍德于2012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一些相信戴安娜王妃是被谋杀的被试还倾向于相信她还活着,就好像这些人已经成为这类解释说辞的囚徒。

当人们专注于寻找与官方版本相悖的要素时,就会接受各种不可能或缺乏条理的故事。瑞士弗里堡大学学者帕斯卡瓦格纳-艾格尔分析说,人们相信这些理论,就像相信宗教一样。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