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门派」存在吗 解密中国传统武术的虚与实
近期中国大陆出现一位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先生屡屡登上热搜榜,据称在某视频网站上,平均每小时网友便会上传48.5个关于马保国的影片,平均每分钟0.8个,足见其爆红的程度。马保国在影片中说「年轻人不讲武德,回去要好好反思,耗子尾汁(好自为之)」、「二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搬不动我一根手指头」、「我大意了,没有闪」等金句,也成为网友製作网路表情包的素材来源。
「马保国现象」除了体现当前网路世界蓬勃发展与集体创作的创意无限,也反映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技之间的「较量」,以及人们对武术「门派」的种种迷思。《多维新闻》专访任教于台北市中山女中的国文科教师林世奇,请他以教拳27年来的经验分析一般人对网路约架和武术「门派」的错误认知。
于2013年上映的电影《一代宗师》,讲述咏春拳高手叶问(左二,梁朝伟饰)、「八卦形意门掌门」之女宫二小姐(右二,章子怡饰)与八极拳一线天(右一,张震饰)的故事。不过林世奇强调,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些所谓的「武林门派」。(豆瓣电影)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根本不存在!
林世奇表示,武术传承靠的是师授,但师授是以师徒关係为本,不是以门派为本。就如同教书,只要师生关係存在,就可能发生传承,并不是非有门派不可。传授是传授,「门派」是「门派」,两者没有必然的连结。若说这个人教的东西很有特色、很有风格,和别人都不一样,那顶多就是一套学问、一家之学,以武术来讲,这就是拳种,拳种和「门派」仍然是两回事。
人们在学习时,因著观念、方法、系统的特殊性,总会形成某个「学派」,像是中国学术史上有今文经、古文经,春秋学裡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其思想路径、著重点都不一样。以武术来说,有形意、有八卦、有太极、有通臂、有少林,其实都只是「拳种」,对应到学术界来说,就是学派。学派当然会有,但不等于「门派」。
当我们使用「门派」一词时,往往是在武侠小说的影响脉络下使用,以为它就是一个有所谓门规、有系统、结构森严、法度严密的组织,这一派是名门正派,那一派是邪门歪道,这一派要清理门户,那一派要赶尽杀绝,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青城、武当、华山、崑崙、峨嵋……那就是地名,小说家怎么想像都可以,但非要认假作真,把虚构的「门派」当作历史,不免妄诞。
孙禄堂(1860—1933年),本名福全,河北省完县任家疃村(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先后从不同名师习得形意、八卦、太极,创立「孙氏太极」等「孙氏内家拳」体系,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誉。(百度百科)
只有拳种 没有「门派」
林世奇指出,一群人跟著老师学,那就是「师承」;他们练这个拳,那就是「拳种」。练形意拳就是练形意拳,并不等于是「形意门」。他也可能练了花拳,又练八卦掌,他并不就是「花拳门」、「八卦门」。人们磕头拜师,入了师门,那也就是「师门,并不是「门派」,因为他的老师可能教形意拳、八卦掌、气功、擒拿等诸多功夫,如果是以一个老师为中心发展开来的组织与系统之学,也就形成一个「师门」,但它并不是「门派」。
以大众熟知的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就是一个拳种,在它发展的过程裡,因为练习者体验的不同,又分出了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五个系统,他们的架子、理路都各不相同,这是拳种的分类。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体悟有所不同,可能又有「李氏太极」、「常氏太极」,依此类推,越衍越多。那么,他们是一个门派吗?他们各练各的,到后来天差地别,彼此几乎没有任何关连,这样还要叫做「门派」吗?试问:有太极这个「门派」吗?当然没有,只有太极这个「拳种」而已。
由于武侠小说中的「门派」给人庄严神秘、「高大上」的感觉,社会大众多少会受到这种古气氤氲、神秘悠远的氛围所吸引,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开始「创造历史」。没有「太极门」?没关係,可以自创一个「太极门」!这就可以满足大家的想像,让人愿意掏钱拜师。换句话说,「门派」这个词,本来是小说家虚拟的想像,既有市场,后来就成了行销的卖点。
一般人用「门派」这个词,也许有时候想说的是师门,有时候想说的是拳种,但因观念不清,使用「门派」这个词时,往往带著许多武侠小说的想像,存有大量的误解、虚构和幻想,以及无可避免的脑补。所以,要说师门就说师门,要说拳种就说拳种,客观谈学问,儘量避免使用「门派」这种意义含混的词彙。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皆为子虚乌有
金庸武侠小说裡将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描写成行走江湖、武功高强的「全真七子」,事实上都只是虚构。与武术有关的只有「中神通」的王重阳(1113—1170年),武举人出身、真正练过武。但那时候的武举人练的武,和我们现在想像的完全不同。那是打仗要用的能力,要会骑马射箭、力量要大,要能举起沉重的石锁,并不是武侠小说写的那些「神功」。王重阳是「北七真」的师父没错,但他教的是内丹之术、不是武术,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登封少林寺,林世奇称少林寺首先发展的是棍,后来才发展出拳术,明朝戚继光(1528—1588年)《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录民间拳法十八家,裡面还没有少林,所以少林拳的成熟,最早也不过明代。黄宗羲(1610—1695年)《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因此凡是硬功直进、主于搏人的,往往都泛称为「少林拳」。其实中国北方拳种(查拳、花拳、洪拳、炮拳、弹腿等)都有自己的传承,但很难避免互相混同影响,不必独尊一家。后来少林寺被武侠小说神化、夸大了,所以大家爱说「少林拳」,好像寺中神功盖世。即使明世宗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1503—1579年)在福建莆田、福清一代抗击倭寇时,留下当地有少林僧人(南少林)支援军队的纪录,但军中可能什么拳都有,不会只有「少林拳」。国难当头,只要够热血,能救国谁都要去,不见得就是一家一派之功。
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在视频网站上诉说自己如何在网络约架时被年轻人「偷袭」,加上他示范的「闪电五连鞭」(右),如今都成为网民恶搞的素材。(多维新闻)
当代「功夫宗师」辈出?! 实则文化骗子
无论是近期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或过去戴廷龙的「凌空劲」,影视作品《叶问》、《一代宗师》,都在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武术,让人看了神乎其技的感觉。2017年,中国大陆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规定不得自创门派、私下约架、恶意攻击、相互诋譭、歧视他人;不得自封「大师」、「掌门」、「正宗」、「嫡传」等称号以误导群众。对于大陆政府出台这些限制性措施,林世奇认为,并非这些人会对政府统治造成威胁,而是这批人玩过头了,对社会风气影响恶劣,不得不加以禁止和导正。
所谓「门派大师」的浮滥,并不是什么文化复兴,反而显现了文化力量的不足。正因为底藴不足、缺乏文化自信,所以人们对这种虚妄的东西才会有所渴望,这些文化骗子才会有市场,以此进行营销捞钱。大陆官方立下这些规定,不过防止文化被恶搞、社会更浮躁而已。台湾之所以没有类似的规定或限制,不是因为在台没有文化骗子,而是台湾的情况没有严重到需要这样处理而已。
至于现代人跟风习武方面,林世奇认为这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想学就学,只要经济许可,不必干涉。至于受骗上当,这就像诈骗集团猖獗,政府三令五申,到处都在提倡防止诈骗,但想骗的、会骗的还是能得手,不是提倡不力,有时是受骗者过度软弱。人只要没有过多的贪慾,对现实没有太大的焦虑,对于那些夸大胡扯的神话,最多也就是一笑置之,又怎么会受骗上当?况且与诈骗集团相比,这些假武术能骗到的比例很低,影响不大。若要推广武术知识,应该寻求更有意义的目标,不必以防骗为目的。
2017年,「格斗狂人」徐晓冬(右)约战「雷公太极」魏雷(左)引发话题。徐晓冬自称要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界的「造假」进行「打假」。(多维新闻)
网络约架只为赚流量和利益 无关荣誉
针对近年网络上「武术约架」的影片广为流传,例如综合格斗运动员徐晓冬约战魏雷(雷公太极)、马保国(浑元形意太极门)、丁浩(咏春拳)、吕刚(咏春拳)等人,想证明现代格斗技优于传统武术。不过林世奇却认为,这种「武术打假」、「网上约架」现象,不过就是种商业的营销手法罢了。
林世奇表示,现代对传统武术教学的宣传,有的靠武侠魅力编故事,有的伪造各种「门派」宣传。这些人玩过头了,练现代搏击的人就回过头来玩他们,藉着「武术约架」提高自己的流量,有流量就有打赏、现金流,以此牟利。换句话说,这些活动多以实际利益为出发,你靠吹牛吃饭,我就靠打假吃饭,这里面没有什么太高尚的东西,和师门荣誉也没太大关係。
至于中国传统武术界有没有彼此的较劲呢?林世奇回答,这是一定有的,例如保镳护院时真正的生死决斗,或者是清末以后才有的擂台。不过关于擂台赛,本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历史上并不多见,比较有名的是1954年在澳门的「吴陈比武」(太极拳吴公仪、白鹤拳陈剋夫)几乎成了笑料。至于后来创办「精武体操会」(后改为精武体育会)的霍元甲于1909年至上海与英国大力士奥比音「比武」,或者精通形意拳、八卦掌的韩慕侠于1918年在北京六国饭店(今华风宾馆)击倒俄国大力士康泰尔,那都是争民族尊严,不是什么「门派」较劲。
电影《一代宗师》剧照,图为饰演八极拳高手「一线天」的张震。(多维新闻)
中国传统武术来自实战 练武回应内心初衷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台词称:「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囉,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林世奇也认为,所有的武术要在过去的社会中留下来,都是靠实战检验,打赢了就站着说话,打输了就躺着闭嘴。传统武术是经过历史洪流选淘后的文化结晶,但时空剧烈变化,这种「活遗产」未必能完全保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至多是这个时空里接收的仅有信息,根据学习者的资质和努力的程度,在身上「长」出来的东西,仅此而已。这些练拳的人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就等同于「传统武术」的全貌。
林世奇强调,传统武术是冷兵器时代遗留的产物,但冷兵器时代已过,我们看到的,只是传承者身上的「残留物」。正因每一个传承者的师承、聪明才智、毅力相异,所以身上能体现的传统武术价值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替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说句话,应该是回到「学习者」的位置与心态上,问问自己练出了多少东西,领悟理解了多少,能为它诠释、提升到什么地步,并且要记得:我们没有资格替它回应什么,只要想着回应自己:为何要练武?武术的价值在哪里?如果能从中受益,应该怎么样调整才能更有效?这不是传统武术要回应谁,是我们要回应自己。
对于如今传统武术多在练习套路、缺乏实战训练,林世奇认为,传统武术在旧社会里发展成熟,本就是实战功能的产物,但市场供需原则决定一切,经过时代环境的钜变,传统武术的存在条件已经不同,若大环境对实战的需求不强,供应自然就会减少。要不要增加、增加多少实战训练,那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想多做实战就多做实战,那是在学习和锻鍊过程里,自己决定要不要调整增减的东西,并不是传统武术欠缺的。
历年多有以金庸小说为本改编的武侠剧,代表其受到社会大众欢迎的程度。图为2019年由曾舜晞(前排中)、陈钰琪(前排左)、祝绪丹(前排右)主演的新版《倚天屠龙记》。(微博@《倚天屠龙记》)
小说电影引发「武学热」?
过去在新古典武侠时期曾流行《江湖奇侠传》(平江不肖生)、《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等武侠小说,甚至有人为此离家至深山老林「练功」,林世奇表示,那都是在二次大战前,时代距今已非常久远。如今武侠小说的閲读人口正在以光速般流失,一个班上三四十名学生,看过金庸小说的不会超过三人,一般情况是零个。《叶问》系列电影拍完热上几年,也早就已经退烧了。要说修真仙侠、手机游戏倒还有,哪里有什么「武学热」?
现在的周末假日早上,若是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绕上一圈,90%都在跳舞,其馀10%中也许有练拳的,但也都是中老年人。换句话说,这个年代其实没有多少年轻人想学传统武术。这是一个3D当道的时代,一般年轻人的喜好,总是受到媒体网络所影响,现在年轻人对武侠并没有那些想象与热情,除非影视媒体有新的创造力爆发、造成什么旋风,否则没有什么发展「武学热」的条件。那个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
针对「马保国现象」,2020年11月28日,大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一文,批评马保国「譁众取宠、招摇撞骗,说到底是一场闹剧。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武术,实际上做的都是伤害传统武术的事」,并呼吁热衷流量、推波助澜的互联网平台,应马上停止再为这种「丑行」、「闹剧」提供传播渠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