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发了124年,诺贝尔留下了多少钱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

也许正因如此,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先生才会选择在自己逝世后将所有财产用于设立“诺贝尔奖”。这位说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的人,却设立了一个最富有含金量的荣誉奖项,从此成为世界科学家们向往的殿堂。

诺贝尔离去了,但却给后人的额科学研究事业留下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产。可是距今为止,诺贝尔奖已经发了124年,诺贝尔留下的财产真的能够支撑一个世纪之久的科学研究吗?

一封差点失效的遗嘱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发明家,母亲是科学家的后裔,除此之外,家中还有两位哥哥,但是这样一个科学之家,生活并不富裕,因为父亲经营不善,家中的日子过得贫困清苦。

儿时的诺贝尔也因为体弱多病,仅仅在经过一年的正规教育后就辍学在家。到了诺贝尔15岁的时候,兄弟三人为了家中的生计,齐齐来到了父亲的工厂当助手。

初到工厂的诺贝尔就对火药产生了兴趣。1850年,父亲为了家中的生意,将诺贝尔送到法国学习化学。经过四年的学习,诺贝尔回到俄国开始全心投入自己的研究事业,从而开始了他"科学疯子"的一生。

诺贝尔的一生获得专利两百多种,发明了一百多种炸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研财富。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诺贝尔不仅仅从事科学研究,他还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了解着商业世界的尔虞我诈。他擅长自己研究,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将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科学研究,从而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富豪。

虽然是一位富豪,但是诺贝尔并不贪恋钱财,他认为一个人的钱财只要足够生活就可以了。于是在他临终前,他写下遗嘱,希望以自己毕生的财产3100万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用来奖励在科学研究方面人才。

然而诺贝尔的这一举动却引起社会各界的哗然,瑞典社会一片谴责,认为诺贝尔的举动对瑞典的社会毫无帮助。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士皇家科学学院主办物理奖和化学奖,但是其院长却拒绝举办和制定奖项细则,并且还擅自将诺贝尔的大笔奖金捐献给了瑞士皇家学院。

除了校方的不配合,许多律师也纷纷在这份遗嘱中"挑刺",他们认为诺贝尔的遗嘱是一份无效的遗嘱。因为在文中并没有写明这笔钱由谁来使用,却将钱财都给了一个还不存在的机构。

幸运的是,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一直坚定的完成诺贝尔的遗愿。终于,在诺贝尔逝世的两年后,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的遗嘱生效。

按照诺贝尔在遗嘱里的划分,诺贝尔奖分成了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并在1901年,诺贝尔逝世的五年后,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

来自诺贝尔奖的疑惑

对于诺贝尔奖,人们心里也存在着许多疑云。我们常常说"数理化不分家",那么诚如诺贝尔奖为什么从未设立过"数学奖";而另一个疑云便是,时间过去了124年之久,诺贝尔的钱财真的能够支撑得起一个世纪科学家们的研究吗?

其实除了最初诺贝尔在遗嘱里设定的五大类奖项之外,1968年,瑞士中央银行又宣布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诺贝尔奖所表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但是为什么一百多年了,数学奖却从来没有出现在诺贝尔的名单中呢?

这个疑云我们或许没有办法从诺贝尔的口中得知,但是坊间曾有一个戏谑的说法,那就是诺贝尔年轻的时候曾经爱上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是后来这个姑娘却因为爱上一个数学家而离开了诺贝尔,因此诺贝尔因无法释怀而拒绝设立数学奖。

当然这个说法虽然传得头头是道,但是人们都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八卦的传闻,并不具备历史的考察。

史学家们对这个现象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观点,数学固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诺贝尔所属的时代的局限性,诺贝尔无法预料到后来数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另一方面,数学属于一种研究工具,他与物理和化学不同,无法直接创造出科学价值。因此出于这些原因,诺贝尔奖才没有将数学奖置于评奖行列中。

那么,为何诺贝尔的奖金至今还未,它是何以支撑起一百多年的奖金的?

事实上,诺贝尔奖也的确曾经面临着破产的边缘。1953年,诺贝尔奖的管理者们就发现用于奖金的诺贝尔基金已经只剩余300万美元了,而当时的通货膨胀让这仅剩额300万美元更显得微不足道。

于是诺贝尔基金会选择启用优秀的投资人来管理这些资产,以钱生钱。这种运作的方法就好在,诺贝尔奖每年只需要用资金运作的利息来支付奖金,而本金一直未变。这就决定了诺贝尔奖源源不断的资金。但这样做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投资人的不能遭遇资金的亏损。

要做到持续的盈利,基金会按照诺贝尔的嘱托,只进行安全稳健型的投资,比如债券与贷款,而高风险的股票和房地产并不在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范围内。稳健的投资决定了诺贝尔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虽然收益不如高风险型的多,但是庞大的本金足以在稳健的投资和时间的积累下获得巨额资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诺贝尔的一生如泰山般撑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又将财产和荣誉视于鸿毛。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诺贝尔奖是科学的巅峰,是荣誉的殿堂,但是对于那些将一生奉献给科研事业的人,诚如当初爱因斯坦在领奖时所说的:“我们不过是追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不过是满足于察觉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即使我们只是领悟其中极小的部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