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让我们能记住的伟大人物仿佛浩瀚星河中闪亮的恒星,光芒闪烁古今。其中不乏智商超群的天才人物,诸如阿基米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霍金……这其中有一位幼年天才,他8岁会8种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他的故事你或许并没有听到过,或许是因为他并没有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他最终竟然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的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他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那么,席德斯究竟有多么天才呢?他为什么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呢?
普通孩子出生几个月的时候还处在吃和睡的循环交替中吧,真正开口说话出现在8-12个月之间咿呀学语,而席德斯出生后的第6个月,便能够用清楚的发音说出复杂的金属元素单词!席德斯8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可以辨识地球、月球;18个月大的时候便可以独立阅读报纸了。
最聪明的人类
一般的孩子4岁还在上幼儿园,而席德斯4岁的时候可以熟练地使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独立阅读古代长篇文学著作。6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解剖学同时研究逻辑学,不得不赞叹他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到了7岁,他已经完成了其他人或许奋斗终生都完成不了的任务,他竟然通过了哈佛大学的入学测试!他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个孩子在8岁之前已经可以熟练使用8种不同的语言阅读和沟通!
后来人们普遍认为席德斯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类,他的智商水平在250-260之间。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如此天才的孩子呢?席德斯是犹太人,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席德斯的父亲鲍里斯其实是一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专家,精通心理学、医学和哲学。
当然,拥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是非常骄傲的,并且他父亲认为孩子的天才表现是他长期坚持“实验”的结果。他曾经宣称席德斯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差别,也只是“一般聪明”,但是经过他的实验,逐渐培养席德斯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席德斯式教育法
这位自信的父亲的确了不起,他后来基于对亲生儿子的实验而开创了“席德斯式教育法”,并且在世界各国家庭教育以及儿童潜能开发领域得到高度的认可,“席德斯式教育法”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育儿方法之一,至今仍然影响着儿童教育领域。
席德斯的父亲鲍里斯认为,人的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其原理就和运动员训练肌肉一样。他计划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实验”, 席德斯的母亲本身是医学博士,为了完成这项实验她甚至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培养儿子。他们购买了大量的学习书籍、教具,孩子刚刚出生就已经开始上起了“早教课程”。
因此席德斯的婴儿期基本上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他学会了各种原理、知识、各国语言,但是父母却从来没有教过他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交朋友、沟通,他根本没有可以交往的朋友。他拥有世界先进的学习工具、书籍,却没有这个年龄小朋友应该拥有的儿童玩具,他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与同龄人的思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让他整个人都表现出超出年龄的稳重,甚至带着一种压抑感,他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孩子。席德斯11岁的时候被哈佛正式录取,他擅长的领域是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曾经有教育界的人士预言,席德斯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甚至会成为领袖级的人物。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让这样一位天才儿童进入了精神病院呢?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大部分的天才都会有社交障碍,因为天才在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未解的难题的时候,对周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的,因此天才往往具备优秀的专注力和很难解释的社交障碍。
他们善于思考却不善于与别人沟通,更不会去察言观色、表达情感。因此天才大部分是孤独和喜欢清静的。爱因斯坦就曾经在自己长期居住的小镇因为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最后竟然迷路了,牛顿也曾经因为专注思考而把手表丢入煮鸡蛋的锅中。
席德斯的问题好像远远不只是那么简单,他学习的知识和他本身的智商远超同龄人,但实际上他的心理和情感上还是个孩子。这样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出现过非常反常的现象,比
如他有时会持续发出怪异的痴笑,像极了发病的精神病患者,因此他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席德斯成年之后,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在哈佛曾经被安排成为一名老师,但是他只擅长自己研究知识却根本不擅长教授知识,最后不得不被劝退。他喜欢独处,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媒体和记者,因此他曾经公开提到他认为完美的生活就是隐居的生活,他不喜欢与任何人接触。
其实这样的言辞也充分反映出他的逃避心态,他想逃避这个自己并不擅长的职位,更想逃避父亲的“实验”,渴望能够过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1944年7月的一个夏天,席德斯自己租住在波士顿的一个小公寓里,有一天他的房东发现他在公寓里昏倒了,最终他还是死于严重的脑中风,年仅46岁。
人们发现他去世的时候,家中一贫如洗。席德斯的命运让人遗憾,或许是因为过度提前的幼儿教育,让他的智商教育远远提前了但是却缺失了情商教育,让他产生了难以融入社会的性格缺陷。
他即使是天才,也会和其他人一样经历童年期、叛逆期,或许是因为父母严苛的要求早已经超过了他幼小的心理承受范围,让他在成年后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也有人认为是媒体对他无休无止的追踪报道造成诸多舆论压力迫使他逃避世界、封闭自我。
那么多年过去,席德斯的故事听起来仍然让人感觉到遗憾,如果一生注定悲剧,那么即使成为幼年天才,又能怎样呢?如果没有父亲的实验,没有成为试验品,席德斯对自己的人生,一定有更精彩的活法,或许这样的人生对他本人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