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窝里的背叛:边抵制边热爱他国文化的中国

《侍神令》剧照。 图/IMDb

严非评论文章:在国际上一向以“战狼”自豪的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有着以党为尊的荣誉感,不论是在外国机场大唱中国国歌,又或者在旅游时神气到不可一世的态度,“中”国一直以来都用“世界中心点的角度”在看待一切。不过,在细节中仍旧可以窥见中国疲弱的的自尊心;而当我们从娱乐文化去谈论所谓“中国式”的风格时,许多特点便一目了然。

线上串流平台在疫情时代下,对娱乐习惯造成了强烈冲击,不仅影响戏院票房,更影响了许多人观影的媒介及时间。作为当前市占率爬升最高的OTT平台,Netflix制播了无数节目,且因地制宜的政策使其在世界各国都有不错的收视表现。不过,各国Netflix制播的节目并不一定都能换来好的收视回应。在Netflix上面,近期有两部作品《侍神令》及《阴阳师:晴雅集》,都是日本文化风格的改编作品,后者更是日本作家梦枕貘的系列小说改编而成。

浓厚日本风味当然是卖点之一,然而在我们看见的作品里面,《侍神令》和《晴雅集》都非常巧妙地融合了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元素,虽然比起日本式的阴阳师系列,这两部作品更接近中国所盛行的仙侠风格,但电影中呈现的风格美学及术法运用还是有相似之处。

而日前在网络上又看见即将在中国上映的《神隐少女》,找来配音员拍摄系列宣传海报,配音阵容仿佛成为偶像剧阵容,除了俊男美女来诠释角色以外,在释出的内容里看不见其它亮点。事实上,俊男美女演绎仙侠角色的传统由来已久,早期《仙剑奇侠传》风靡中国的时代,俊男美女的搭配就已经是必要套路。

中国《神隐少女》找来知名演员配音。 图/微博

有机会越做越好的中国影视,败给了“高大上”的追求?

提及Netflix上面的阴阳师系列,主要是因为中国腔的台词、仙侠感的对话,配上日本风格的服装和原著,让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先论《侍神令》,美学设计让人感到真实与虚幻交错,且世界观趣味,单纯以奇幻故事来看,已超过《画皮》1、2集的感受;阴阳师系列改编的电影风格成熟不少,虽然仍有进步空间,但仙侠与日本文化的风格结合稳定且完成度高,是相似作品中令人称许的。而《晴雅集》的剧情有情感的铺陈、也有同样的文化融合感,一样令人感受到成熟。

但当我们去探究电影细节,不难发现演员与剧本僵死的关系。千篇一律的仙侠感对话,并没有因应剧本而作调整,你看着这部电影,就像在看《花千骨》、《狄仁杰》或者《仙剑奇侠传》一样。而一味强调俊男美女的选角也让角色形象僵化,没有高矮胖瘦、没有太多性格呈现,扁平的角色甚至因为时间被压缩而不如剧集般来得立体。

演员必然追求颜值、服装必然追求华丽,这种“高大上”的选择不仅仅表现在选角等细节,从部分运镜及特效的呈现也可以看见这种低质的高大上设计,燃烧的刀剑、飞溅的元素属性,只要注意细节,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低品质的中国仙侠游戏。而这些细节堆积起来的结果,就是让颇具深度的剧情、人物沦为中国式的商业电影。

《阴阳师:晴雅集》剧照。 图/IMDb

从改编电影,看见中国越发细致的“文化侵略”

中国的世界观是独立于全球的。就如同“中”这个字一样,在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身为天下大国,中国自然必须参与所有他们想参与的。例如好莱坞电影里总是会出现亚洲面孔,有些角色即使没意义也会被安插其中,中国一方面用各种手段“购买”脸面,一方面自己生产作品,巩固国内民众向心力。全世界首当其冲的台湾,许多背后有中资的电影就一定要有台北101和中国地标、台湾明星和中国明星,用以加强“两岸一家亲”的印象。

但这并不是唯一。如果以阴阳师系列的改编作品而言,其实有更多空间可以思考中国在影视方面所进行的“文化侵略”。那麽他们对于他国文化是“喜爱”,还是想要“占为己有”?若要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长久以来的“山寨”习惯开始。

中国长年被誉为盗版天下,许多版权问题在中国无法被解决,而这些山寨技术当然也是其进步的动力,中国永远能在技术上紧追他们所模仿的任何产品。举例而言,用中国方式拍一部香港电影,你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不香港”,然而阴阳师系列的改编带入了成熟度极高的仙侠风格,让日本原著的作品呈现出无违和的精致度时,是否成为一种“文化侵略”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说文化侵略是否太过?从事件观察,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些在电影或音乐中被融入的文化,一方面在中国不时引起抵制,一方面却总是无法真正阻止中国人民热爱这些文化。从过往经验看待,中国政府所限制的必然是他们顾忌的,中国政府所接纳的必然是他们想利用的。

如《海贼王》贺图出现台湾国旗,《钢之炼金术师》作者荒川弘在旧作《raiden-18》中影射了伟大领导人,这些动漫作品常见的“辱华”行为都无法彻底根除中国人对日本动漫文化的热爱;韩国偶像团体的花美男形象更是席卷中国娱乐圈,在许多中国节目都可以看见女星男星的韩风打扮,显然主流电视表演也已沦陷。

这成为了大国最大的矛盾之一,为什么中国人民总是在追他国的当代文化潮流,而外国人喜爱的中国,都是那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以前就存在已久的传统文化?也难怪人们到现在看到中国政府推广的电影,不是《花木兰》就是《挪咤》这样的文化老本。

长沙的航海王官方漫画大展。 图/中新社

啃老的巨婴:文化资产的负面变态

对于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有着巨大差异。部分国家甚至无法对文化资产做到很好的保存,而经历文化大革命摧残的中国,体认到文化即国力的事实以后,不断从自己破坏的碎片中寻找历史,将之拼凑、试图升华,但保存下来的却只剩下文化空壳。

换言之,文化作为党的傀儡,是侵略、宣传的工具,却没有被真正实质保存,因为欠缺质量,文化本身的深度难以作为民族向心力而运作,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宣传,稳固人民心中的民族主义,深刻地体现了文化深度的向心力不足。而四书五经仍被目的性地保存,礼教造成的迂腐间接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集体无知,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核心。

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不足,中国民众的“文化钦羡”不断转向国外,即使是网络长城也挡不住大众对外国文化的向往。但一边是党、一边是喜好,于是在大众的屈就下,中国式的文化核心融合了他国的文化表象,成为了现今我们常见的中国式文化常态:带有强烈中国特色,永远为党说话,无法低调,言行举止都要求大江大海的情境风范,就像中共建党100周年上的口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而中国政府深谙文化战略的部署,在对台对港的文化战略上细心且多变,却始终无法找回自我的文化深度,比起文化的形塑,中国却更像是善于破坏文化的永远迷失者。

于是,当我们回到问题,中国是热爱这些文化、还是想要占为己有?答案呼之欲出。中国人民不仅热爱外国文化,更希望能够内化成自我的文化,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文化深度或吸引力,让大众产生如此热切的文化追求;但是在一整个封闭的狼窝之中,异议者是危险的,明哲保身成为了首要选择。文化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不仅没有达到保存的效果,更朝负面方向产生质变。

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 图/欧新社

小结

从电影的改编到文化缺失,再谈到自尊心的缺失及对外文化的向往,中国整体社会就像是个压力锅,政府不断阻挡着人民的思想进步。在限制过多的环境下,人民的及文化的发展强烈受限,却无法隐藏这股憧憬。

除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需要靠政府宣传提升外,对外国当代文化潮流的吸收,几乎像是干燥的海绵般迅速。有趣的是,这个现象也存在于台湾,虽然略有不同,但在文化的主体性上都有强烈缺失,而偌大中国与弹丸般的台湾,却同时缺失了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前者因为不合时宜的文化核心及历史破坏而失去自我文化认同,后者因为屡屡更换政权而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意识;就如同你很难听见有人喜爱当代中国文化一样,当谈到台湾当代文化时,我们的印象轮廓仍然是模糊的。

这就像台湾影视圈的腐烂情况长久未见改善,文化层面的推动仍力有未逮,除了喜欢国外的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我的文化认同、资本,恐怕都还是一个长远问题。而中国的现况提供了一个借镜:我们可以学习、发展,但却不能让属于自己的文化沦为空泛的壳,在文化发展上,电影、电视、任何艺术都应该找到自己的路。

相对于中国人对国外文化这份“不能说的背叛”,现阶段的台湾并没有做得更好。“当代台湾”的文化印象是什么?凝视热爱他国文化的中国,再回头来看看同样爱追求跟风的台湾,恐怕这是当前的文化政策还无法解决的大哉问。

“当谈到台湾当代文化时,我们的印象轮廓仍然是模糊的。” 图/法新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