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人造子宫:机器替人生娃,是进步还是倒退?

今年1月初,我国第一个“人造子宫”胎羊体外培育成功的新闻引起不少关注,该实验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

一条发起“你怎么看待人造子宫”的调查,收到200多份问卷,及14000多条反应各异的留言:

“拯救生育率的最后一道工具”

“人造子宫能真正促进男女平等”

“这项技术是不是像克隆一样,

破坏了自然规律呢?”……

参与一条调研的观众,整体对人造子宫持积极态度

到底什么是人造子宫?

它和生育的关系究竟是怎样?

一条联系了上海妇产科医生刘江勤,他表示人造子宫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Ectogensis,即机器代替女性生育,目前不具备操作性;

二是“机器部分代替母体功能”的Ectogestation,全球多个实验室在技术上可行。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人造子宫模型 视觉来源:TUeCursor

我们连线了其中最大的一家实验室——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人造子宫团队,创始人Guid Oei表示:他们的人造子宫模型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预计将在2025年前,迎来首例人体实验。

视觉来源:Hashem Al-Ghaili

为了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30岁的小A放弃了年薪30万、上海税务局的工作。

第一次怀孕的时候,办公室里为了竞争一个升职,每天气压都很低,她的宝宝在突如其来的流产中离开了,“医生说这是一次自然流产,胚胎在肚子里就活不下去了。”

之后小A果断放弃了升职加薪,辞职调整身体状态,在第三年终于迎来了第二个宝宝。然而,也撞破了老公的出轨。“在离婚的过程中回忆过去5年,我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备孕、保胎,生理原因促使孩子好像成了我一个人的责任。”

“我为什么要关注人造子宫?因为我希望有它的世界,男女为孩子投入的精力是真正平等的。”

《黑客帝国》剧照

小A向往的“从受精卵开始,胚胎都在母亲的子宫外生长、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人造子宫,学术上被称为Ectogenesis,目前依旧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

1923年,生理学家霍尔丹(Haldane, J.B.S.)第一次提出了“人造子宫”的概念。他在剑桥大学开展了一次“体外发育”(Ectogenesis)的全面讨论,认为人类在21世纪将不再遵从原始的本能生儿育女,70%的婴儿来自“体外发育”。

知识分子多拉·罗素 (Dora Russell) 赞同霍尔丹,认为:女性将从孕育子女的需求中解放,不再扮演母亲,不再卑躬屈膝,不再束缚在家务里,不再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

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将相当于人类23-24周的胎羊放入“生物袋”,小羊经过4周“孕期”顺利出生

今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我国第一个“人造子宫”胎羊体外培育,图片来源:郑州大学官方微信

近100年后的2021年,一种被称为Ectogestation的人造子宫,已经具备“胎儿的某个阶段在母亲的子宫外生长,机器代替部分母体”的功能。

被誉为“难度不亚于登月”的人造子宫模型研究,正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开展: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以及中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等。

一条采访人造子宫研究专家:Frans van de Vosse(上)、Kok Jasmijn (左下)、Guid Oei(右下)

什么是医学概念的人造子宫?简单说,是代替母亲继续孕育早产儿的机器。

荷兰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子宫研究团队之一。他们在2019年获得了290万欧元(约人民币2261万)的资助,200多人的专业团队已经对临床的人造子宫进行了2年多的研究。他们的人造子宫曾参加2018年荷兰设计周,是业界最先进的模型之一。

创始人Guid Oei表示,人造子宫模拟的是自然子宫的状态,在给胎儿提供氧气、营养的同时,也会代替母体吸收胎儿产出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料。

模拟“胎儿在人造子宫内”的模型

他们的人造子宫模型由两部分组成:

1. 圆形的人造子宫模型,将多个已经成熟的医学技术连接起来(治疗心脏的体外循环技术、治疗肾脏的透析技术和治疗肺部的体外膜肺技术等等)。模型内部的人造羊水富含蛋白质和电解质。

2. 可监测所有器官数据的智能机器,包括婴儿的心率、供氧、大脑和肌肉活动等,医生将根据数据对婴儿的健康状态进行判断。

Guid Oei向我们表示,“在未来3年内,这项技术将有可能帮助到极度早产(27周以下)的胎儿继续发育器官,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更遥远的未来,我们想要去帮助生育困难的女性。”

很多人想象中的“人造子宫”:夫妻用机器在家养育孩子,图片来源:Usbek & Rica

大众期待的人造子宫又是什么样?

与医生、科学家针对早产儿所研究的“机器代替部分母体功能”(Ectogestation)不同,大众对人造子宫有着更高的期待。在一条收到的200份问卷中,有80%的人选择支持人造子宫,且其中绝大多数人希望“用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生孩子”(Ectogensis)。

很多人都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人造子宫。态度较为乐观的人描述人造子宫会是一个人工孵化器,从受精卵开始就代替女性子宫孕育孩子。

00后大学生小蔡甚至认为人造子宫是未来的趋势,写了一份幻想时间表:

2026年,人造子宫投入使用,给无法怀孕的女性带来希望;

2035年,越来越多女性使用人造子宫生育,增加社会竞争力;

2038年,人造子宫生育孩子成为社会大流行;

2059年,婚姻制度受到极度质疑……

支持

—— 解决身体缺陷带来的遗憾

在一条收到的问卷与留言评论中,支持“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理由大多颇为心酸。

其中得票率高达91.5%(最高)的是“许多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细分包括夫妻不孕不育、高龄生产危机、婴儿器官发育不完全。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发布的数据,在中国每6对夫妇中就有1对正在经历不孕不育。

对36岁的阿苗来说,婆婆逢年过节放在桌子上的儿孙碗是她心里最深的一根刺,比身体上的人流、刮宫、封闭抗体治疗都可怕。

2014年11月,2015年7月,2016年6月,2017年2月——阿苗经历了4次无征兆胎停,孩子总在3个月左右就自然流产。之后的4年,她不敢再怀孕。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面对婆婆每天在家拜佛、算卦、请僧人,搞迷信活动以“求孙来临”,她只能拉着老公穿梭在全国各大不孕不育专科,专家号一号难求。

她回忆在病房遇到的大多数病友的情况:身体在无限期备孕的过程中消耗,下班后的社交活动全部取消,夫妻关系也逐渐僵化。

此次一条的调查中,约80%的人表示自己或者亲朋有过类似经历,几乎所有人都说:医生无法给出准确的原因,孩子的突发性早产或是胎停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

韩剧《产后调理院》中讲述了作为高龄产妇的职场女强人,接受生育“再教育”

生活在广州38岁的玲玲说,包括她在内,身边有不少需要一个“子宫”的女性朋友。

其中有两位患子宫癌,不得不“割宫求生”。而她自己的第二个宝宝在17周的时候不幸流产。

“当一个家庭中夫妻感情稳定、具备生二胎的经济条件时,女性往往会面临’高龄产妇’这道坎。”玲玲解释说,很多女性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承受怀孕了,但这种“拥有新生命”的愿望,却比任何财富、升职更让人向往。

之前她去社区医院建档,发现当天建档的5个妈妈都超过35岁。

《产后调理院》说出职业女性困境

支持

—— 解放生育给女性带来的不平等

支持的人群中,机器生育将“让女性从生育带来的不平等条约中解脱出来”得票率在69.5%(第二)。其中提到的不平等包括职场、家庭及社会压力。

参与此次问卷的有60%为女性,大多都提到了怀孕是男女在职场最大的不平等。无论是寻找工作、升职加薪、深造创业的阶段,还是备孕、保胎及产后恢复,生孩子都让女性陷在被动之中。

依蕙怀孕的时候,正在和单位里同岗位的几个同事竞争升职的名额,经常出差,还解决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却在升职消息来临前突然流产。

身体恢复后,她发现升职的名额给了能力不如她的人。领导偷偷找到她说:“大家知道你有怀孕的想法,都想让你好好休息。”

90后亚凡坦言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普遍都有丁克的想法,至少35岁之前不要孩子。她觉得相比80后,90后女性会比较鄙视“为家庭牺牲工作”的想法,尤其听到办公室生过孩子的姐姐说侧切、剪会阴、顺转剖的惨痛经历,让她感到人造子宫是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

《坡道上的家》讲述女性因育儿,在家庭和社会上遭受极大不公

曾经在海外生活过的April笑称:“在中国,生育很容易变成全家人的事。”

很多女性即使自己坦然接受失败了,但她们身边的人并做不到,“你无法去控制自己的丈夫或婆婆。”

家庭关系的不可协调可能导致“夫妻间的冰冷”“婆婆的恶言相向”或是“父母的失望”。认为人造子宫能帮助缓解家庭矛盾的得票率是68%(第三)。

作为幼师的Linda说,因为自己流产,往日平和的婆媳关系也被撕开了一个口,“婆婆讽刺我说上一代人都不会有这些事,都是我自己娇气的毛病,但其实周围有好几个同事都经历过突发性流产,这在我们这个群体很常见。但我婆婆不那么认为。”

桃子的妈妈从她结婚开始,就期待着外孙,一等就是10年,后来才知道桃子“输卵管缺失”。

因为长期的怀孕无果,阿苗和丈夫的夫妻关系也逐渐紧绷,“在家里,两个人经常会因为要做试管婴儿的身体调试而十分疲惫,相对无言。”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提到一些间接影响,认为人造子宫会对某些特定群体产生积极作用。

90后Mina认为,机器代孕会促使黑市代孕或者出国代孕大大减少;

85后王先生承认自己并不想结婚,但想拥有一个孩子,人造子宫可以成全他们这样的单身汉;

95后阿米则说,中国的90后和00后对生孩子的欲望可能比养猫都低,用机器生孩子明显是一个在未来解决“出生率低”的途径。

《黑客帝国》中,Neo从Matrix母体中醒来的场景,充斥着科技毁灭人类的荒诞

反对

—— 挑战社会结构与自然规律

在一条的调查过程中,也有20%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人造子宫(Ectogensis)。

其中不少母亲提到了自己生育时的经历。80后芯艺说,经历了整整20个小时的分娩,看到孩子出生在她面前啼哭的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好伟大。

“母爱正是因为有了分娩才更伟大。”她认为,“如果人人都选择逃避分娩之痛,无法体会那种生命的振动,那抛弃孩子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男性对于人造子宫的顾虑整体会比女性多一些

相比于女性,参加问卷调查的部分男性会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人造子宫。其中有一部分提出了“人造子宫和克隆一样,是对人类自然规律的破坏”。

80后工程师李先生提出,“机器代替女性进行生育,其实是对女性自古以来生育能力的剥夺,一部分女性的价值也会因此降低,所以这是对社会结构的挑衅。”

广东的马先生进一步提炼了人造子宫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任何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都要经过详细的计算,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会明令禁止“生殖性克隆”“基因编辑婴儿”。

还有极少数网友提到:“人造子宫开发价格不菲,且短时间内,99%的人群承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这是明显的供需不等,为什么不把这么高的经费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呢?”

大众想象中的人造子宫Ectogenesis 视觉来源:Hashem Al-Ghaili

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

即便没有往“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方向研究,全球各大人造子宫研究所依旧面临大量的质疑:人造子宫难道不是下一个克隆吗?这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吗?

荷兰团队的Oei回应:他们的机器未来只服务于极度早产的婴儿。因为伦理、宗教、政府、信仰等情况,他们并不想让自己的模型去服务不想生育的妇女。

结合人造子宫的研发难度,多数专家认为“人造子宫部分代替母体孕育孩子”的技术的成熟期将在10年以后,而“完全代替母体”所需的研究时间约为50年,且过程中将备受争议,不一定能得到社会与政府的支持。“用机器来生孩子”,这个诉求在3、5年内并不可能实现。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的实验,展现了胎羊进入“生物袋”后第4天和第28天的变化,过程中胎羊持续发育

“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是医学界知名的‘登月’项目。”上海妇产科医生刘江勤解释,在医学界,延长人类寿命的项目,被视为对生命“最大边界”的研究;而胎儿能在多小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并存活,则被视为对生命“最小边界”的研究。

“按照现在的科技,全球最小能存活的婴儿是21周加4天,中国最小的是22周加6天,那人造子宫的发展是不是可以打开更小的边界,到20周甚至18周呢?”

刘江勤医生回忆起人造子宫起源之一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相关)的故事。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多名父母将“放弃治疗早产儿”的医院告上法庭,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一名叫多利的婴儿,一出生就被发现二十一三体、左心室、染色体多重异常,当时的医生认为孩子是救不活的,于是放弃治疗,这在当时的医学界看是“理所当然”。而父母认为孩子是可以存活的,悲痛交加之下,就将医院告上了法庭,在打官司的途中,孩子去世了。

“为了让这些孩子有生存下去的权利,社会才推动了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刘医生解释。

“所以今天,当我们讨论人造子宫的时候,不会只去分析它的难度和成本,我们也会考虑它所代表的生存希望。”

原本因客观原因无法生存的生命,因为科技的进步,有了活下去的权利。

Guid Oei教授在为家长讲解人造子宫的原理 视觉来源:TUeCursor

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的临床运用还有待长时间的研究、实验,但这不影响全球的科学家对它投入无限的热情。

采访的过程中,中外医生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概念:也许人造子宫在近期只能用于治疗早产儿,应用范围非常狭窄,但它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尽管人造子宫的研发难度不小于当初的登月、现在的核聚变,但是科技是会顺着我们的希望发展的。”

Q: 什么样情况的人会率先使用上人造子宫

A: 荷兰专家认为,最快的人造子宫临床实验将在3年后开启,出生即处于生命边界(viability)的早产儿的父母可自愿参与,专家会判断婴儿的身体素质决定是否可使用人造子宫。

Q:全国人造子宫的需求人数大约在多少?

A: 根据WHO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中国每年约有120-150万早产儿,其中10万个孩子出生在26周以下,是人造子宫初期的目标人群。

Q:一个普通人预计使用人造子宫的费用会在多少?

A: 目前,一个早产儿的医疗花费大约是100天20万。而专家预计人造子宫最初的费用会高达几十万一天,随着技术积年累月的成熟而下降。

Q:从“胚胎开始养育”的人造子宫技术,会在多少年内成熟?

A: 从现在起,发展3年左右的临床实验只针对早产儿。从胚胎开始的、完全不需要母体的人造子宫技术成熟预计需要至少50年,且此技术是否会彻底发展或使用存在很大争议。

Q:研发人造子宫的目的是什么?

A: 短期的计划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延长他们在“子宫”里的时间。

荷兰团队的妇产科医生Guid Oei解释,正常早产儿的肺部会因为过早接触空气,导致器官的损害。但是,当早产儿迅速从母体进入人造子宫,肺部呼吸系统将继续休眠,孩子正常发育器官至完整后,才会从机器中“降生”。

Q:为什么中国团队在研发人造子宫这件事上比较“迟缓”?

A: 妇产科医生刘江勤表示,其实中国各地多个医院都具有制造人造子宫的实力和医疗器械。中国没有海量研究,部分是因为现在的动物实验不能证明人造子宫优于现有医疗。人造子宫正式进入临床前还需要复杂的报批流程以及三期临床研究,因此人造子宫现阶段还不具备明确优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