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评论文章:
【1】
区域兴衰受到气候地理、经济效率、文明发展阶段、商业文明程度、生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现象和必然规律,如果人为去改变它,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中国的大陆版图,有几条重要的气候地理线:
连接黑河——腾冲为直线的胡焕庸线,自宋以来,千年时光里,线西北地区64%的土地仅生活着4%的人口,线东南地区36%的土地生活着96%的人口。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沧海桑田,这条线纹丝不动。随着商业服务业、信息时代全面到来,我相信人口还要更进一步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回。
长城线,这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分水岭。
南北分界线,自古以来,秦岭因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淮河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
铁路京广线——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商业文明与非商业文明的重要分水岭。
【2】
陆铭在《顺应南强北弱趋势警惕社会被舆论和情感困扰盲目对经济相对衰落的地方进行干预》(2021-02-18 20:06:21 网易财经)一文中写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实际上出现过三次地理大变迁:
第一次是唐宋期间。一方面,当时人类的水运技术和造船技术开始有了重大进步,水运成本降到了陆上运输成本之下。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经济重心随着南宋时代到了中国的南部,南部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这一次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一些北方城市的相对衰落,最典型的就是西安。还有洛阳,开封等。
第二次对于中国城市体系产生很大影响的地理变迁是从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北京成为中国政治中心一直持续到现在,加强了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在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性又有所提升。人类又是以海运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东南沿海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更快的发展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3】
如果顺应这种发展规律,让人口和资源都自由流动,在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区域GDP总量差距拉大)的同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区域人均GDP其实是在不断缩小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如果整个社会被舆论和情感所困扰,天天感叹“乡村沦陷(衰落)”,感叹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在拉大,不得了,然后就盲目对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衰落的地方进行政府干预,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在人口流出区域加大投资拉动,既引发地方政府严重的债务问题,也导致严重的投资浪费,导致空置的工业园和空城鬼城遍地。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是在人口和资源不断自由流动、自然集聚中走向人与自然、人均GDP的相对平衡。
观念决定行动。我们的观念应该顺应时代的步伐,跟上经济活动的自有规律。
【4】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8年城市住房商品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东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是农业工业时代向商业服务业时代转型,“流通”比“生产”权重上升,加上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工农业生产自动化、机器人化,使得人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人口和资金进一步向东南沿海流动;
二是人摆脱对土地、资源的依赖以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权重提升,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成为高能耗、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使得人们不断迁徙到更温暖、更高效率的地方。
地理位置方面,则是人们越来越居住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因为海洋运输至今仍是全球成本最低的交通运输形式。
三是跨国商业文明对经济效率的推动。在商业文明发达的地方,商业主导下的契约、规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文明、高效、发达的民情基础,正如哈耶克所说:比国家更古老的贸易,以自由秩序演变的方式,不断扩展文明秩序。
有些人提出由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西部地区实施“托管”以求振兴,实际上是没有考虑到商业文明的“民情基础”。哪怕像美国这样制度文明很先进的国家,也都有可能因为“民情”的左倾化而变得一团糟。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不可逆的。人为干预的结果,必然是人口和资源的错配,降低整个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效率,给相对衰退地区带来快速发展幻觉的同时,也降低了该地区的人们获得更高收入的速度。经济学原理大道至简:
1元钱投到东南沿海,产出的也许是1.2元;但投到西部和东北,产出的可能只有0.3元。一个是造血,越造越多;一个靠输血,越输越少。
一个人移民到东南沿海,不仅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哪怕是同样的工作,工资收入可能是西部和东北的数倍。
人挪活,树挪死。
观念顺应规律,一通百通;观念违逆规律,处处碰壁。
【5】
东北曾经的辉煌,让人眼热。易富贤《人口视角下的东北衰落和广东崛起》(《战略与管理》2017年第1期)写道:
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东北只剩下40万人口。清廷于康熙七年(1668)开始,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限制汉人移垦。从此,东北地区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封禁”。
俄国崛起后,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清朝政府不得不于1860年开始解除对东北实行了200多年的“封禁”,“燕赵齐鲁之民负耒而至”,“各省商贾亦辐辏来集”,于是“地日以辟,民日以聚,繁庶之象渐异曩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苏联更是在1931年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的两个工业大国俄国和日本给临近的中国东北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像吸水机一样吸引着内地移民。东北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增加到1911年的1800万、1940年的4000万;东北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从1870年的0.9%提高到1940年的7.8%。
从1870年到1940年,俄国人口增加了121%,日本增加了112%,移民大国美国增加了230%,而中国只增加了45%,但是中国东北人口却增加了1123%。可以说,当时东北是世界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并且移民的综合素质好(青壮年比例高、身体素质好、开拓精神强)。
东北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1943年东北煤的产量占全国49%,生铁产量占87%左右,钢材产量占93%,电力占78%,铁路线占42%。1942年东北城市化水平达到23.8%,相当于全国1986年的水平。中国东北在1945年时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
但是,东北的中位年龄将分别在2017年、2022年、2027年开始超过希腊、德国、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结构最老化的地区。东北的老年化超前全国12年左右。
【6】
也就是说,东北曾经的辉煌,是工业时代借力俄国、日本之后的必然结果。而东北今日的相对衰落,是商业服务业超越传统工农业、市场经济战胜计划经济的必然规律。
东北衰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比重高、效率低、负担重;比如民情民意的官本位意识浓厚;比如随着俄罗斯经济体量的缩小,中俄贸易量不大,给中国东北的贸易机遇小;中日、中韩贸易量虽然大,但是由于朝鲜的阻隔,经贸机遇并没有流入东北。等等。
中国未来20年,东西南北战略大趋势仍然是“孔雀东南飞”,仍然是“一江春水东南流”,这是工农业时代向商业服务业时代转型的自然过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持续融入世界的自然过程;也是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之后,不断向温暖地带迁徙的必然过程。
这是中国之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决策观念要顺应,个人观念更要顺应,提前布局,提前卡住“生态位”。个人先行一步,个人少奋斗十年;父辈先走一步,儿女少奋斗20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