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中国妹子接“神秘电话”200万没了!
绝望到想自杀,房子如今也要被银行收走...
自从来到加拿大后,才发现枫叶国的电话诈骗格外泛滥,很多华人都表示有过被陌生号码"轰炸"的经历。
来自大温的郑女士(Vivien Zheng,音译)就是受害者之一, 近日,她接受了CBC新闻的采访,称自己这辈子都忘不了那通电话。
因为那一通诈骗电话,郑女士赔上了一家人的毕生积蓄,340,000加元(近200万人民币)全部打了水漂。而她本人,在被骗长达3年之久后,才有勇气告诉站出来曝光这个骗局。
郑女士回忆,2018年5月的一天,在商场珠宝柜台工作的她正在去上班的路上,突然一通电话打了进来。
来电者是一名女性,电话接通后就主动报了家门,说自己是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的工作人员,称郑女士被怀疑国际洗钱骗局的重要嫌疑人。
郑女士并非毫无设防之辈,第一反应就是遇到了骗子,正准备挂断电话,对方接下来的话却让她陷入恐慌。
"电话那头的人准确无误地报了我的驾照号码,我那时拿驾照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骗子的这一击彻底攻破了郑女士的心理防线,顿时对对方的话深信不疑,"那一瞬间我又想到了接电话前屏幕上显示的是110,这是中国的公安报警电话。"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似是感知到郑女士的惊慌失措,便开始加大"火力",表示要将电话转接给香港警察调查员。
没过几秒,郑女士就听到电话里传来一名男子的声音,对方指控她涉嫌将银行账户信息非法出售给犯罪分子。
这名所谓的香港调查员告诉郑女士,如果她不乖乖合作,就会立即实施逮捕,将她押至香港,无限期关进监狱。
与此同时,郑女士还收到一条短信,里面有一张逮捕令,上面有她的照片,和她驾照上登记的照片一模一样。
郑女士说她当时被吓死了,根本来不及细辨逮捕令的真假,就想着赶紧脱罪,不然就真的要蹲监狱了。
骗子知道郑女士已经"上钩",继续出声威胁,警告她若是不遵守指示,她的银行账户至少将被冻结三年。
"我们是香港香港廉政公署(ICAC),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
"从现在开始,你不能上网,也不许将这件案子透露给任何人,特别是银行的职员,否则后果自负。"
郑女士早已心乱如麻,急得都要哭了,听到骗子的指示,忙不迭地连声答应。
电话那头的骗子声称现在ICAC要检查郑女士的财产,要求她将所有财产汇入国家的安全账户,并保证在只要证实其与案件无关后,就会将钱款如数退还。
听到这里,郑女士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国际洗钱案。
据了解,郑女士于2006年来到加拿大,2010年成功拿到了加拿大公民的身份,此间一直在温哥华定居。
虽然不是生在富贵人家,但郑女士靠着在市中心做珠宝店的柜姐也能自给自足。
郑女士的母亲早年过世,国内的父亲心疼女儿,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将毕生积蓄汇给在加拿大的郑女士,补贴她买房,心底盼望着能够尽早搬到温哥华,和女儿一起生活。
在案件发生之前,郑女士已经看好了一处房产,就等着缴款提房,接到电话之后,她感觉天都要塌了。
为了尽早洗脱嫌疑,当时的郑女士认为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对方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2018年5月16日,郑女士来到皇家银行RBC的一家分行,向对方提供的账户汇款6万加元。
接下来的两周,她又通过三家不同的银行汇了三笔钱,耗尽了她和父亲的毕生积蓄。
至此,郑女士的所有身家已被骗子"榨干",在她最后一次转账后,所谓的"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的工作人员"和ICAC调查员就彻底消失了,郑女士再也没接到过有关调查的电话。
后知后觉的她此时才醒悟过来,自己被骗了!
"我这一生中,从未经历过如此可怕的犯罪行为。"
郑女士说她为自己的感到羞耻,一度不愿跟任何人提及这段经历,"任谁听了都会觉得我太蠢了。"
甚至时隔三年,郑女士现在都还在瞒着年迈的父亲,"我不敢告诉他,父亲是一个连10块钱都会斤斤计较的人,如果他知道我被骗光了积蓄,难以想象将对他的身心造成何等的打击。"
被骗之后,郑女士一直独自一人默默地扛下了所有压力,她坦言最崩溃的时候甚至想过要自杀。
因为新冠疫情,不久前郑女士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房贷就还不上。父亲始终以为现在和女儿居住的房子是全款买的,郑女士只能咬牙苦撑,可就在上周,她收到了来自ScotiaBank银行发来的通知,表示再不还贷,就要征收公寓。
"我们要失去所有的一切了。"
郑女士又一次感到绝望,但这一次,她决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希望不要再有其他人重蹈覆辙。
最重要的是,郑女士指出,她希望银行方能做好把关工作。
据悉,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女士被骗之后除了羞愧,还因当初转账时银行的无作为感到愤怒,"为什么四家银行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我?"
如今,郑女士已经向TD、 RBC、 BMO和中国银行提起了诉讼,认为这四家银行应该为自己的损失承担部分责任。
对此,四家银行纷纷回应,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RBC称,在当时郑女士汇款前,工作人员就询问过有关汇款对象的问题,郑女士的说辞是汇给她在国内叔叔,不然叔叔就要坐牢,且在汇款前还签署了一份免责协议。
BMO则表示,郑女士本人在汇款前未尽义务向银行告知所有"可疑情况",是郑女士违约在先,这笔损失自然不应由银行承担。
郑女士转账的最大一笔汇款(17.8万加元)是通过TD银行汇出,TD银行方也正面作出了回应,称郑女士告诉工作人员这笔钱是汇给一名商务合作伙伴,且在当时也签了免责协议。根据协议,如因汇款造成日后的任何损失,银行方将不予以赔偿。
来自哈利法克斯圣玛丽大学犯罪学系的助理教授Vanessa Iafolla为郑女士打抱不平,她认为发生这种涉案金额巨大的诈骗案,各家银行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看了四家银行的声明和郑女士签署的几份免责协议,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的询问只是走个形式,再~q~诱导~q~客户在免责协议上签上姓名,以便日后甩锅罢了。"
"如果真的关心客户或是关注金融诈骗,又怎么会忽略一个从未汇钱到香港账户的客户,突然要转账好几万加元的反常行为呢?"
说到底,还是目前银行的反欺诈措施做得不够好。
在郑女士被骗的同年,加拿大反欺诈中心CAFC共收到约1,100份报告,损失近4,800万加元。
正如郑女士所言,作为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加强警惕,谨防落入欺诈犯的骗局。同时银行方也应拿出更加积极的态度,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客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