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3日美国大选前45天,最高法院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病逝,毫无悬念地掀起政治角力,甚至可能左右选情。金斯伯格生前获称"恶名昭彰的RGB"以表彰其不畏强权,是名贬实褒的反语,但若以"恶名昭彰"形容司法任命的政治斗争,则是绝对的名副其实。
寿登耄耋的金斯伯格八十有七,近年多次进出医院,两年前跌伤入院证实肋骨骨折,今年亦因肝脏病变而接受化疗。两名仍在世的前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及奥康纳(Sandra Day O~q~Connor)分别在82岁及76岁时退休,金斯伯格至死方休是爱还是责任?她不欲腾出空缺,让总统特朗普提名人选,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距离新一任总统就职日尚有124日,参议院会期结束107日,金斯伯格此时撒手人寰,政治角力随即展开。特朗普表示会提名女法官,现年48岁的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呼声甚高。
根据规定,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须由总统提名,参议院通过,目前两者皆由共和党控制,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扬言会尽快处理特朗普的提名。若能三个多月内走完程序,不但意味特朗普在这届任期内任命了三名法官,亦代表最高法院被视为保守派的法官将达六人,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布雷耶(Stephen Breyer)和卡根(Elena Kagan)更形少数。
政治化的法官任命
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美国可谓见惯不怪。当中1987年列根提名的博克(Robert Bork)被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否决,被视为近年提名程序激化的关键点。其名"Bork"更成为动词,意指阻挠或否决。
保守派法官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于四年前的2月逝世,同样掀起政治斗争,成为两党选情的筹码。讽刺的是麦康奈尔当时声称,由于空缺出于奥巴马任期最后一年,故参议院不会处理其提名,要留待选民在大选先表态。四年后,麦康奈尔不惜说出完全相反、自我矛盾的一番话,不但反映其词虚伪,更说明了司法任命对于政客而言只是政治操作。
面对共和党人撕破脸,民主党人也不遑多让。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威胁说,若共和党人仓促任命,他们来届在国会"什么都做得出"(Nothing is off the table);众议院乔肯尼迪三世(Joe Kennedy III)说得更坦白,"如果他在2020年提名法官,我们明年就扩充法院。就是这么简单。"
若说参议院少数党在任命程序中拉布是1987年以来之常态,扩充法院则要追溯至1937年。美国最高法院之人数非由宪法所定,九人之定例乃基于1869年国会法案,故此国会及总统连手亦可改变此例。其时总统罗斯福不满新政常被法院推翻,欲增加最高法院人数至15人,透过任命一批新法官以摆脱司法制衡。此扩充计划轰动一时,后在国会反对及最高法院几宗有利政府的裁决下,终没有成事。
再葬送司法公信力?
自斯卡利亚死后,共和党先搁置了奥巴马对加兰(Merrick Garland)之提名,特朗普上任后又顺利任命了戈萨奇(Neil Gorsuch)及卡瓦诺(Brett Kavanaugh),如今或将再添一员。虽然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去年曾言之凿凿,"我不会重组法院。我们加三人,下次输了控制权,他们又添三人。这样法院之公信力将荡然无存",但面对民主党国会议员之压力,他会否同意以扩充最高法院至12人,实为未知。
以牙还牙之弊不难看见,但更麻烦的是不论怎样,结果似乎都是双输。保守派专栏作家杜塔特(Ross Douthat)在《纽约时报》预测,若然共和党人将任命机会留给民主党,那么在拜登任内最高法院将重新倾向自由派,右翼民众在下届大选势将卷土重来;若然特朗普顺利再任命多一名法官,拜登上台后或真与民主党扩充法院,不但令最高法院失去公信力,右翼的不满情绪更肯定达到极致。
美国政坛若然走出恶性循环,摆在前面最少有两条道路。一是两党重拾妥协及合作精神,任命两党都能接受的法官人选。另一是改革制度,例如为最高法院法官设下任期或退休年龄,避免再出现总统任命法官进最高法院在位长达二、三十年的情况。事实上,杜塔特在其文章便形容在位27年的金斯伯格几近苏维埃政治局,耶鲁大学法律学院教授莫伊(Samuel Moyn)亦在左翼杂志《雅各布宾》中形容最高法院俨如元老院。"最高法院(空缺)是大好良机,保守派若得到第六票,将比起控制参议院甚或取得总统大位更重要。"莫伊说。
美国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麦迪逊等开国元勋更是参考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但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而且相当视乎人在其中如何操作。美国司法政治的问题早已是恶名昭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罗伯茨(John Roberts)四年前已曾明言,两党在大法官提名过程中相争,令社会误以为法官不再是中立球证,而有份落场的球员。惟四年过去,政治斗争更赤裸,改革的呼声亦未见能进入国会山庄的议程之内,意味更大可能的并非两条出路,而是继续恶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