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森林大火融化北极,冰面降到历史第二低水平,英美或被淹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的研究现实,在这一年里,“疯狂的”热浪和森林大火导致北冰洋海冰融化到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水平。各国的气候保护人士纷纷出动,呼吁人们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专家发现,在今年夏季结束时,北极的海冰面积为144万平方英里(约373万平方公里)。这是卫星开始记录海冰面积近42年来,夏末海冰覆盖率第二低的水平,最低的水平是2012年。

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今年西伯利亚近38摄氏度的热浪,和整个地区的大规模森林火灾。

NSIDC主任马克·塞雷兹表示,2020年将是“北冰洋海冰面积下降趋势的‘感叹号’”。 塞雷兹解释说:“我们正走向一个季节性无冰的北冰洋,这无异于把地球送进棺材里,而今年这样情况,无疑是棺材上加了又一颗钉子。”

英国气象局极地气候科学经理埃德·布洛克利表示,这只是北极海冰第二次降至150万平方英里以下,“这个门槛之所以被越过,是因为今年夏天经历了几个非常迅速的海冰消融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伯利亚创纪录的热浪有关。”

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极地顾问罗德·唐尼说,北极正在“融化”,是我们面临的气候危机 “最明显、最戏剧性”的迹象之一。

唐尼说:“这对从海象到北极熊等冰中的标志性物种,以及那些以北极为家的人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警告说,北极发生的事情不会只停留在北极,北极气候危机的直接结果是天气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这是对英国的潜在影响。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联席主任马丁·西格特表示,导致气候变化的凶手就是人类自己。

他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超过了400ppm,大约400万年来都没有那么高过。上一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如此高的浓度时,比今天高出5.4F-7.2F(3摄氏度—5摄氏度),海平面也比今天高出65英尺。

北极是地球上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这里变暖将对该地区和整个地球产生影响。冰层覆盖率低的消息促使环保活动人士呼吁迅速采取行动,遏制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海洋。

绿色和平组织的“北极日出”号活动人士劳拉·米勒表示,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迹象,“随着北极融化,海洋将吸收更多热量,我们所有人都将更多地暴露在气候崩溃的破坏性影响中。”

她说,北极冰盖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冰冻海洋,我们现在需要就如何照顾彼此和我们的星球“重新启动按钮”。梅勒解释说,按下“重置按钮”涉及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海洋,以帮助我们的星球应对气候崩溃。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科学家说,看到又一个北极夏季结束,而海冰如此之少,这是毁灭性的。

“不仅海冰的面积很小,而且总体状态更脆弱。北极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类对气候采取行动,减缓这种令人震惊的冰川消失速度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极低的海冰面积是这种戏剧性变化的一个指标——其他包括北极野火和热浪。即使在远离北极的国家,低海冰区域也会影响人们用作食物的动物和我们感受到的气候。”

“而解药就是全球公民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行动来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北冰洋海冰以及依赖它的动物和人类,还能降低未来所有气候危害的风险——从洪水到干旱、野火,以及海平面上升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专家表示,如果南极洲西部的斯韦茨冰川坍塌,全球海平面可能会上升10英尺(3米)。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威胁着从上海到伦敦,到佛罗里达或孟加拉国的低洼地带,以及马尔代夫等整个国家的城市。

例如,在英国,海拔6.7英尺(2米)或更高,可能会导致赫尔、彼得伯勒、朴茨茅斯以及伦敦东部部分地区和泰晤士河口等地区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忧思科学家联盟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美国各地社区的52个海平面指标。因为它发现,根据目前的数据对预测的海平面上升进行保守估计,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的许多地点的潮汐洪水将大幅增加。结果表明,在未来几十年中,这些社区中的大多数将经历潮汐洪水事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的急剧增加。

假设适度的海平面上升预测,到2030年,在被研究的52个社区中,预计超过一半的社区将在暴露地区平均每年经历至少24次潮汐洪水。其中20个社区的潮汐洪水事件可能会增加两倍或更多。

预计大西洋中部海岸的洪水频率将出现最大幅度的增长。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和华盛顿特区等地预计每年将有超过150次潮汐洪水,新泽西州的几个地点可能会出现80次或更多的潮汐洪水。

根据2016年11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的结果,在英国,到2040年,如果海拔上升6.5英尺(2米),肯特郡的大部分地区将几乎完全被淹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