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党拜登目前是特朗普最大竞争对手
1.民主党多人参选,前副总统拜登呼声最高
目前民主党内多人宣布参与总统竞选。2019年4月25日,美国前副总统乔·拜登宣布将竞选下届美国总统,并宣称2020年的总统大选是关乎“赢得国家灵魂的争斗”。2019年6月14日,民主党将提名20名美国总统候选人进行首次辩论,辩论将于6月26日和6月27日举行。
前副总统乔·拜登被认为是特朗普最大竞争者,呼声最高。前副总统拜登曾于1988年和2008年两度竞选美国总统,但竞选均告失败。2008年和2012年两度作为前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搭档。目前,根据最新民调数据,乔·拜登被认为是民主党内呼声最高的人,是特朗普最大的竞争对手。
|
|
2.拜登对特朗普施加关税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拜登承认美国在与中国竞争,但是对特朗普施加关税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一直以来,拜登普遍被认为是民主党温和自由派人士,他虽然曾投票赞成发动伊拉克战争,但后来一直呼吁及早制订从伊撤军时间表。拜登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他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看法,认为特朗普“用了所有的错误方式”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从6月11日拜登在爱荷华州竞选演讲的核心观点来看:
1)承认了美国在和中国竞争,对中国需要以强硬的态度;
2)关税在被美国人民承担,而非中国;
3)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在科学研究、尖端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方面进行投资,以帮助美国的企业及工人。
|
3.拜登民调目前已经领先于特朗普
民主党候选人中,拜登知名度最广、讨论度最高。从美国ABC旗下民调网站fivethirtyeight的数据可以看出,拜登目前在媒体中被提及的频率最高,并且远远高于其他候选人。计算的方式为各位候选人在CNN、福克斯新闻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中被提到的频率。
|
从民调数据来看,拜登的支持率已经反超了特朗普。根据近期各大民调数据的平均值来看,在3月17日至6月12日的时间区间内,拜登支持率49.3%高于特朗普40.6%。
|
民调高并不代表着局势的逆转。正如同当年希拉里的民调持续高于特朗普一样,拜登作为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政客,在美国社会有较大的“认知度”,而短期特朗普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经济出现下行信号的拖累,民调数据下降,拜登出现反超特朗普的现象不足为奇。但是,二者谁能够获胜,还是要靠谁能够为美国选民提出更为切实的就业机会、为贸易争端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二、民主党执政理念:“自由主义”与政治极化
1.民主党走向自由主义,共和党走向保守主义
19世纪,美国两党开始形成了长期稳固的对立局面。由于美国的制度结构,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导致一个党派不一定能同时取得执政权与立法权,双方可以相互制衡。共和党和民主党基本成型于19世纪,以1801年历史上第一次执政党和平更换为标志,代表了美国从无党派局面转换为两党制,并于1884年民主党获胜,开启了两大党派轮流执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两个党派长期对立的稳固局面。
党派的政治理念随着时间也在不断变化,纲领更多为竞选服务,两党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纲领在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就如阿瑟施莱辛格的“政治钟摆”理论所揭示,美国的主流政治观念每隔30年内会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转换,党派的执政理念也会相应发生调整。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美国两政党之间的理念差异含糊不清,存在党派内部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分化。在1940 到1960 年代之间,民主党内部分化为南部保守派和北部自由派,而共和党则由北部自由派、北部中间派和南部保守派组成。由于党内存在意识形态的分裂,党内凝聚力不强,两党议员结成跨党联盟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南部党派力量重组推动民主党转向自由主义,共和党转向保守主义。目前学界普遍认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南部保守派白人脱离了民主党加入共和党,而少数族裔、黑人进入民主党,推动共和党从温和变得极端保守,民主党从过去的相对保守转向了自由主义,这一过程也被美国学界称为政党重组(party realignment)。南部的党派力量重组导致持有不同观念的群体在党派中间相互交换,并随着美国议会议员构成的变化、国会自身的制度变革以及多数党领袖的议程控制,两党派的政治理念分野在21世纪更加清晰。
|
2.21世纪以来,两党执政纲领更加极化
21世纪以来,两党的执政理念不是靠近,而是更加极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21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族裔、黑人等持续不断将民主党的执政纲领推向自由主义,而南部白人的加入将共和党推向保守主义,两党的执政理念没有出现靠近,而是出现了极化。共和党目前的主流势力是理念较为传统的白人群体,多数为工人及农民,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而民主党的主流势力是少数族裔、黑人及白人精英,对全球化和种族问题上持平等开放的态度。
美国党派意识形态的“极化”已经到达了历史较高水平。美国学界普遍以DW-NOMINATE值作为衡量意识形态的方式,意识形态自由(左倾)端的分值为-1,保守(右倾)一端的分值为1。则如果以共和党意识形态的均值减去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均值,则差值越大,则可以表明党派意识形态的极化越严重。从指标数据来看,美国政党一直以来存在极化,但是目前这个差值已经到达了历史较高水平,而且极化现象在大萧条时期才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短期来看,政党意识形态的极化仍然将维持较高的水平。
|
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共和党的“极化”更为激进。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众议院民主党议员的DW-NOMINATE意识形态平均值的降低幅度不到0.1,远低于共和党的0.5。据付随鑫(2018)计算,共和党对两党极化的贡献率高达85%。从20世纪60年代,共和党持续整合南方保守势力,代表了共和党右倾的正式开始。1980年里根总统当选后,推行了一系列的保守主义政策,包括压缩福利开支及政府规模、解除企业管制、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等,保守主义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进入21世纪之后,共和党的“右倾”势头更为明显,变得更加极端保守,在奥巴马时代,救市和医改刺激极端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2016年,特朗普的右翼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在很多问题上超越了共和党建制派长期秉持的里根式保守主义,代表了共和党政治极化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民主党的“左倾”态势则没有那么明显和极端。民主党派转向自由主义,主要来自于少数派族裔进入政党、南部的保守主义白人群体离开政党造成的。直到小布什和奥巴马时代,由于奥巴马时代执政表现让进步派民主党人感到失望,因此引起了左翼民粹主义者的反对,包括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等运动,以及出现了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桑德斯在民主党内部所推动的最低工资、加强对华尔街的监管、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等议题。
党派极化带来几个后果,深刻影响了目前的美国政治体系:
1) 党派在政治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导致政策的决策陷入僵局,降低了整体的国会效率。两党政治纲领的极端化对于美国政策决策可以用一个案例来体现,2017年6月在众议院对医改法案表决时,240名共和党议员有235名反对,193名民主党议员中有191名支持,是两党理念的“极化”及冲突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特朗普中期选举失去了众议院之后,民主党把持的众议院将会在特朗普的政令上施加更多的阻挠。
2) 与党派极化同步,选民也被分化,出现了蓝色州及红色州对立的情况。据调查显示,选民对于党派的认同与其自身的意识形态认同之间的关联性在不断加强,从在1972年的0.32,上升到2004年的0.63。选民的分化也导致了两党的地理分裂越来越严重,而持相同意识形态主张的选民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使得在总统选举中出现一边倒现象,即出现了“红色州更红,蓝色州更蓝”的情况。选民在地图上的分化,也导致了美国总统竞选中需要出现越来越具有煽动性的口号,以及对于摇摆州争夺的激烈。
三、民主党基本面分析:票仓及对华政策
1. 民主党票仓——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较小
共和党的主要优势在南部及中部,民主党的基本盘在东西海岸较为发达的州。从选举投票的历史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州投票结果都是较为稳定的,民主党在东西海岸较为发达的州有较大优势,共和党优势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州。2016年大选中,共和党取得了逆转,也是因为特朗普以其贸易保护政策成功地赢取了铁锈带地区的摇摆州及民主党铁票仓。
两党派的执政理念、发展渊源等造就了票仓的分化。支持保守主义(支持小政府、强调和恢复美国传统家庭观念、传统的基督教理念)的共和党的优势在于中部地区及南方各州,仅有佛罗里达州及维吉尼亚州存在摇摆的情况。尤其是南方各州,保守主义仍然根植于社会观念中。而对于东西沿海地区来说,第三产业发达,移民后裔、少数种族、黑人、高等教育人群等更奉行强调种族平等的自由主义。
|
单从票仓的基本盘来看,民主党基本盘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小。根据USCBC发布的出口报告显示,2018年中部地区及铁锈区地区(共和党票仓)对中国出口量出现了大幅下降(红色区域),而东部海岸发达地区(民主党票仓)对中国出口量反而出现了上升(绿色区域)。而中部地区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在2018年中期选举的时候,四个州在众议院选举中倒戈向了民主党。其中爱荷华州向中国出口最大的产品为油料种子,在2018年受贸易战影响较大,对中国出口货物总额同比减少52%。因此,在2018年中期选举中,爱荷华州从2016年支持共和党转向了支持民主党。
|
2.民主党对华——不比共和党更亲中
民主党并不比共和党更加亲中。近年来涉华法案中,民主党提案主要关注于动物权、人权等方面,共和党提出法案较多涉及了对华军售、台湾问题等,看似民主党对华政策更为温和。但是从提案的通过情况可以看出,包括《台湾保证法》、《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基本在参众两院都能获得高票通过,表明民主党在面对对华事件法案的投票时,并没有展现过多的亲中态度。在正文中我们列出了目前已经通过投票的提案,尚未开始进入投票的提案请参考附录2中附表1。
|
四、民主党上台后,对中国会更温柔吗?
1.日美贸易博弈中的政党更迭
日美贸易摩擦中,即使政党更迭,也没有改变对日的强硬态度。日美贸易摩擦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自1955年由于廉价衬衫出口引起的第一次贸易摩擦开始,在博弈抗衡的40年间,历经四个发展阶段(详见附录3,附表2)。观察日美贸易摩擦过程中的政党更迭,不同党派的对日贸易政策都贯彻“经济上强硬、安全上保障”的策略,既不以美国对日安全保护为谈判筹码换取日本在贸易上的妥协,也不因顾及美国在日战略利益,而对日本采取较温和贸易政策。
|
两党派的执政更迭多出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其他国际因素。日美贸易摩擦对历史上美国国内大选的政治影响相对有限,并未改变几任美国总统对日本采取的政策。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不是政党的执政理念,将是决定下一届美国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关键因素。
|
2.民主党会更温和吗:反全球化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我们要意识到,贸易争端并非是一个现象,其背后代表的是在美国社会的分层和断裂。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充分流动,资本本身拥有快速的流动性,在寻找廉价的劳动要素的驱动下,美国的资本与无法自由流动的本国劳动力产生了脱离,导致了蓝领和部分中产阶层对于社会现状出现了极大不满。而特朗普总统宣称的“反全球化”、复兴美国制造业等口号,切入了这部分人群对于执政者的诉求,是其赢得“铁锈带”选票的关键所在。因此,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为了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都需要以贸易保护的口号拉拢中部地区选民,这也是为何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的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同样反对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只不过特朗普的口号更为激进罢了。
民主党想要赢得大选,同样也需要解决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问题。对于民主党来说,尽管其执政纲领是自由主义,主张全球化、对外开放,但是这一切都要在总统大选的利益面前让位。参考日美贸易战中,两党派意见的高度统一性,我们认为民主党想要赢得大选,同样也要解决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问题,解决美国人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
即使民主党目前的政治纲领为自由主义,目前其主要候选人拜登对于加征关税处于反对意见,但是并不能说明其对中方态度更温和、其对全球化的态度更为开放。美国两派政党的纲领都是为了竞选而服务,共和党上台势将延续目前的施压态势,即使民主党上台,中美贸易摩擦的局面也可能走向更坏的境地。
3. 贸易战的未来走势推演
我们认为贸易战未来的演化方向分为两条路径:
1)利用特朗普希望赢得竞选的心理,尽快与其达成一个低版本协议;与中方在贸易问题上达成协议,特朗普有望继续去争取铁锈带地区的选票,从而赢得大选。需要注意的是,新一届总统上任期是2021年初,假如特朗普连任,则其也有可能在赢得总统大选之后撕毁协议,为遏制中国发展、迎合国内民粹主义思潮兴起,不惜付出“双输”代价的更糟糕局面。例如可能将关税长期化以求中美经贸“脱钩”,并进一步在科技线和台湾线上对中国进一步施压,确保美国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继续保持产业和国力的绝对优势地位,将中美两国拖入“修昔底德陷阱”。
2)与共和党谈判破裂,民主党上台。中国利益在科技及台湾问题上受到损害,因此中方坚持三个原则与美方进行谈判。根据我们预测,如果按照中期选举的走势,特朗普极大可能失去铁锈带地区的选票从而在竞选中失利。民主党拥护拜登上台,拜登大概率会回到美国传统外交模式,以更文明和老练的方式去处理中美经贸冲突,很可能会重新依靠自由主义价值观、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市场准入等联合传统盟友对华施加压力。我们认为,民主党政府将一方面在表面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另一方面也将对中国持续施加压力,要求中国解决其贸易逆差问题,对华强硬态度难以改变。
根据目前的形势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拜登上台还是特朗普连任,虽然美方两派都有较大的动力去与中方磋商并达成协议,以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对华强硬已成两党共识,经贸博弈将会以不同形式继续演化。中美贸易战是持久战,谁上台都一个样。即使奉行自由主义的民主党上台,也需要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也要打压中国不断崛起的势头,也要不断阻击中国快速成长的高端制造业。中美贸易结构化争端将成为常态化议题。
附录:目前两党派提出,但是还未进行投票的提案
|
附录3 .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四阶段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