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座教堂失火,为什么能伤全世界的心?

今天,相信很多人从醒来后就被巴黎圣母院着火的新闻刷屏。

为什么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能牵动这么全世界人的神经,它的魔力究竟在哪?




1.它远不止是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


对一般巴黎市民来讲

圣母院也许只是个做弥撒的教堂



对外国游客来讲

也许记忆更深的

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



同时, 卡西莫多的梦中情人艾斯梅拉达被处死的地方……

Esmeralda艾斯梅拉达,意译为祖母绿的宝石,是雨果笔下一位活色生香的吉普赛姑娘。


而除了钟楼怪人

这里还是见证法国历史的地方之一

是圣女贞德的平反昭雪的地方

剧照来自电影《圣女贞德的审判》。


以及拿破仑加冕的地方

是的,就是他把王冠从教皇手里抢过来,给自己戴头上的地方。他就站在主祭坛那儿。


因为巴黎圣母院的兴建

法国人发明了飞扶壁

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样板间

引领哥特式建筑风靡全欧洲

还有它家最著名的玫瑰花窗

直径十几米,每块都不一样

现在做玻璃的工艺发达了

几百年前那可是价值连城

传说二战时,在德军入侵之前,巴黎市民自发地把玻璃一块块卸下来藏地下室里。等德国人走了之后,又重新装上,一块都没少。


当然,还有那被烧毁的尖塔。不忍心放图了。其实巴黎圣母院伟大的地方,又远远不在这些皮囊。


它其实是法国的开始。大概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会丰盛如此。所以,他的灾难,会被法国人,看成某种国家级灾难。



2.这里是巴黎的子宫,

无论地理、政治还是精神上


巴黎圣母院位于西岱岛。罗马人统治法国的时候,就在这里做过神庙,后来法国成为天主教国家,开始在这里建教堂。


等到12世纪中的时候,巴黎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信天主教,宗教对大家来说跟吃饭睡觉没区别,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原有教堂太小,做个弥撒跟挤地铁差不多,这简直有失国际大都市的脸面。


巴黎人就决定,搞个大的。


1163年,巴黎人开始重建巴黎圣母院。一种说法是,这甚至成了巴黎拉丁区的起源。


因为要建大教堂,就得有人才。但当时巴黎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神学,都很务虚。稍微世俗点的,也是研究怎么利用信仰骗钱,哪懂脚踏实地修教堂啊,只能从外面请人。


从哪里请?有记录说,从天主教大本营意大利请,请来的人就都讲拉丁语,加上教堂一修就修到1345年,这些讲拉丁语的人越聚越多,慢慢形成了拉丁区。


在西方,会不会拉丁文,曾经是检验一个人体面与否的标准。


有了圣母院大教堂,就要有各种配套设施。神学院、修道院就发展起来了。艺术、法律、神学、医学……各种高精尖人才越来越多,就又生出大学。


所以,我们会发现巴黎最好的大学都在拉丁区,比如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当于一个飞升版的北京海淀区。有了大学,人文也更发达,之后就有了举世闻名的巴黎左岸。

红色区域为巴黎左岸,位于塞纳河以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左岸而不是南岸……


后来左岸又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等,他们带着周身才华在这里扎根,成长,巅峰,死去……单看在巴黎三大公墓里,埋了多少大师!


于是就有了精神意义上的巴黎。


而政治意义上的法国,也以这里为中心。法国是个天主教国家,据说曾有20多个国王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加冕仪式上,国王要跪到主教面前,主教把王冠带到国王的头上,像这样


拿破仑的加冕礼不标准,请向虔诚的查理七世学习如何被加冕。不过,查理七世是在兰斯大教堂加冕的。


如此,国王的权力才有合法性,这叫君权神授。


可以说,法国的人文、政治、信仰,都是巴黎圣母院孕育出来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子宫。一个教堂孕育出一个国家。


圣母院甚至是巴黎乃至法国的原点。在离圣母院正门20米的地上,有一块铜牌


可别认为这是个井盖,这是巴黎“零公里”标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说离巴黎有多少公里,都指的是离这个铜牌的距离。


看地图,你会觉得巴黎围着凯旋门向外辐射,似乎凯旋门才是中心。其实在法国人心目中,圣母院才是他们的中心。



3. 也曾经历打砸抢,

感谢拿破仑,感谢雨果


巴黎圣母院有过无比的辉煌。但枪打出头鸟,到了后来,它差点被摧毁。


那是一段悲惨的记忆。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法国人疯狂起来也是这样:到处殴打传教士、砸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好东西,也被洗劫一空。


似曾相识的暴力。


连墙上犹太诸王的雕像也被砍了头——因为比较文盲的法国群众,以为墙上的是“压迫”他们多年的历代法国国王……


甚至,群众们把教堂的名字也改了,几乎全国的教堂都改叫理性庙,首当其冲的就是巴黎圣母院……


这事也有他的功劳,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上台之后,虽然也不喜欢宗教,但他非常清楚,宗教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拿破仑恢复了宗教自由,还把1804年的加冕典礼也放在这里。政府赶紧重修圣母院,圣母院又变成教堂了。


但巴黎圣母院真正的恩人并非拿破仑,而是这位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


1831年,雨果出版了小说《巴黎圣母院》。此书一出,震惊了法国社会。


雨果对建筑极其着迷。小说里,他详细讲解了圣母院巅峰时期的建筑、艺术和生活,于是,艺术家、作家、大V联名请愿,希望重现圣母院的辉煌。


拿破仑三世从善如流。我们现在看到的圣母院,其实是1864年重修之后的样子。


如果没有雨果这部小说加持,很难说,巴黎圣母院会不会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


我曾用英文在谷歌上搜索几个著名教堂,得票如下:


论知名度,巴黎圣母院把其他所有教堂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4. 当女主角爱上坏男人……


全世界很少有这么幸运的建筑,能被一部伟大的同名小说一路护航。百多年来,教堂的所有细节,通过小说、电影、话剧,不停推销到全世界面前。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重温下。

从前有个叫卡西莫多的人,长得很丑……

地方 巴黎 巴黎人 巴黎圣母院 教堂 法国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