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情】第八十二期

伙伴们:


      【图情】为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满足大家对更多资源的需求,对高雅艺术的追求,补充图书馆资源,小图定期将有意义的信息推送给大家,希望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有我们图情的清凉陪伴。

辽宁省图书馆

【地方文献精品推荐】《沈阳碑志》 金石不言自有声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沈阳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大量的各类碑刻见证并承载了沈阳的历史。

《沈阳碑志》的编辑出版是沈阳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夙愿,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沈阳碑志》付梓出版,一大批珍贵的文献性史料得以抢救保护。

《沈阳碑志》,姜万里主编,辽海出版社,2011出版。

《沈阳碑志》的整理编辑工作是由沈阳市文物局审定立项,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写完成的。全书共收录各类碑刻一九六通,时代自辽代至民国,这些碑志按类别和形制分为寺庙碑、宫观碑、祠堂碑;墓志、墓碑;石幢、石函、塔铭、塔碑;纪念碑、功德碑;其他,共五个部分。


沈阳保存的碑刻数量最多的是寺庙碑、宫观碑和祠堂碑。道教宫观碑中最早的是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镌刻于元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寺庙碑中最早的也最为重要的是明代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重修沈阳长安寺禅寺碑记》。此碑记不仅记述了明代对这座“故刹”的重修历史,而且记载了曹雪芹上世族祖曹辅和曹铭的名字,这也是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先“世居沈阳”的重要证据。

▲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


立碑地点:沈河区中街长安寺

立碑时间:明代

材质规格:青石质。碑首高四十,宽七六点五,厚一六点五。碑身高一二 六,宽七六点五,厚一六点五厘米。碑座长八二,宽五四,高三八厘米。

形制纹饰:竖式,首身连体,圭首。首阳额题双线阴刻篆书“長安禪寺碑記”六字,两册刻划云纹,首阴额题双线阴刻篆书“顯名”二字,两侧亦刻划云纹,莲瓣座。

书体格式:碑阳阴刻楷书竖式二十行,全文六百余字,字径二厘米,碑阴阴刻楷书竖式二五行,全文五百余字,字径二厘米。

镌刻时间: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四月

保存现状:碑身上方有裂纹

收藏地点:北塔法轮寺碑林

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碑阳)

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碑阴)

▲重修长安禅寺碑碑阳碑文


沈阳碑刻历经沧桑巨变,风雨侵蚀,加之战乱,现存完好者已寥寥无几,而这批碑刻承载的珍贵历史文献不可再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沈阳市文物部门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保护散落在各地的各类碑刻,并专门建立了碑林予以保护。

▲敕修清真寺碑


作为一种文物载体,这些碑志的文字记载涉及沈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以及城市变迁等众多内容,是研究沈阳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沈阳市图书馆

| 遇见好书 | 和孩子们一起笑泪歌哭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许多童书作家和儿童阅读推广人喜欢美国艺术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这句诗,并自称“擦星族”。

的确,好故事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妙的阅读体验,还有对成长的启迪,对意义的探寻。

换句话说,故事是呵护童心的重要方式。

故事里,有烂漫的童真,也有源自直觉的哲学思考。

在阅读中,成人和孩子们一起笑泪歌哭。

1

多少人将其视为青梅竹马的挚爱


把全世界的小孩儿、大孩儿都迷得不行的《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共七部,其中前六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魔法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单身母亲罗琳几乎每年都要为女儿写一本关于“哈利·波特”的新书,当被问到这个系列最终会是几本的时候,罗琳的回答是七本。因为她母亲曾让她读过一个关于“纳尼亚”的故事,那套书就是七本。

是在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1岁的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

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故事写在小纸片上。

不过,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童话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其中包括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

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2003年6月推出了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销售势头一次高过一次,形成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被视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而“哈利·波特现象”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7种语言,畅销二百多个国家,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把这7部小说改拍成8部电影,成为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


2

无数小孩儿希望自己就是皮皮


她的作品被译为86种文字在世界畅销不衰!

发行量达到1亿3千万册!

把她的书摞起来有175个埃菲尔铁塔那么高,把它们排成行可以绕地球三周。

她成功地用自己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年伙伴。

她就是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她在1945年步入儿童文坛就标志着世纪儿童——皮皮已经诞生!

《长袜子皮皮》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

多年以来,林格伦的主要作品陆续译成了中文,成为无数孩子心目中的宝书,成为无数成年人难忘的阅读记忆!

《长袜子皮皮》原本是作者送给生病的女儿的生日礼物,于1944年创作而成,后来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儿童书籍中最畅销的作品,并名扬世界各地。

作品讲述了一个奇特而有趣的小姑娘皮皮的故事。皮皮是一个很奇怪的孩子,她是南海一个岛国的公主,却独自一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皮皮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数不完的金币。

她的头发是红的,小辫子是翘向两边的,嘴巴是大大的,牙齿是整齐洁白的,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黑色的,另一只却是棕色的。皮皮的脸上还布满雀斑,穿的鞋子比脚大了整整一倍。

她是如此奇特的小女孩,不仅仅在外形上表现出来,更在她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皮皮从不去学校上学,整天唠叨不已、说着“瞎话”,她与警察开玩笑,还戏弄街上的流浪汉。但皮皮却是非常善良、热情的,她常常花钱买一大堆的糖果分发给所有的孩子们,还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为民除害。她古灵精怪,鬼主意一个接一个,所以创造出的奇迹也一个接一个……

《长袜子皮皮》是瑞典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伦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林格伦(1907~2002)是瑞典的民族英雄。她于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里。1945年,《长袜子皮皮》一书出版面世,使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46年至1970年间,林格伦在一个出版公司担任儿童部主编,开创了瑞典儿童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

林格伦一生共为孩子们写了近90部文学作品,并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发行。

由于林格伦在文坛中的杰出贡献,1950年获瑞典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尼尔斯.毫尔耶松金匾”;1957年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7年德国青年书籍比赛的特别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 ;1959年《纽约先驱论坛报》春季奖; 1970年获瑞典《快报》“儿童文学和促进文学事业金船奖”;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阿斯特里德·林格伦成功地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年伙伴。

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说:“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长袜子皮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机灵、细致、勇敢、坚强、乐观的小女孩形象,充满了阳光与希望,读后能让人积极向上,励志图强……


3


别让你的书成了无字书


西班牙安徒生文学奖;

胡里奥国际童书大奖提名奖;

《无字书图书馆》好奇怪的名字!书不是应该写满文字,做满记录的吗?

没有字,怎么叫书?

无字书的图书馆又是什么样的呢?

你是不是和我有着相同的问题?

一个荒废已久的图书馆,堆满了无字天书……

是书被下了魔咒,还是人为所致呢?想解开它其中的秘密吗?

快请跟我一起走进无字书图书馆,寻找尘封已久的答案吧……

如果人人都不读书,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

其实,书上的字母都是有生命的,是句子、故事赋予了它们生命。如果一直没有人读书,书里的字母就会慢慢死亡,从书的封面和每一页上脱落,掉在地上,风一吹到处乱飘,书也变成了无字书。    

无字书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拥有绝美风光的小镇上,这里远离尘嚣,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工作着。

可自从电视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后,就彻底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整个城镇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习惯了饭后坐在电视机前,将所有的闲暇时光都贡献给这样的生活,至于看书这回事儿,哦,那已经是很久之前的记忆了。

小镇图书馆里的两万本古老而珍贵的书遭遇了这样的命运,曾经的管理员,尽管她曾在镇上不停劝说,但两年了,从没有人来看书,无聊至极只好退休。

每天晚上,火车站站长塔德欧,当然他也是小镇火车站的唯一员工,都会在最后一列火车开走之后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家。

尽管这座小镇几乎没有什么人在这里上车下车,但是塔德欧却依然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着工作热情,非常难能可贵。

这天晚上,深夜回家的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只等到家倒头就睡,结果意外的在地上发现了几个闪闪发光的字母,这真是太奇怪了。

顺着字母跌落的方向,塔德欧走到了小镇中唯一的图书馆,这才想起,随着去年图书管理员的退休,这座图书馆已经彻底关门一年多了。

现在竟然字母都从书上脱落了,那些书岂不是变成了白纸一片?塔德欧越想越害怕,本来睡眼惺忪的状态一下子清醒了,他直奔镇长本杰明的家,连夜报告了这个噩耗。

塔德欧发现这件事的时候,图书馆的大厅里堆满了掉落的字母,所有的书上都没有了文字,却无力拯救这些字母。他们想办法把字母摁回书页,没用,用胶水粘贴,依然没用,还是会掉下来,甚至是弹下来。

镇长本杰明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在发出求助后,国家文化部派到镇上来的古文学专家的发火引起的。

这位年长的博士看到小镇上因为无人阅读、没有文化导致书大面积的生病枯萎而动怒,最终气呼呼地离开了。

本杰明开始了茶不思饭不香的生活。

在他的任期内,整个小镇竟因为没有文化,大家都不阅读导致图书馆发生字母纷纷从书中脱落这样的悲剧。而他也会因这样的糟糕经历同小镇一起闻名全国。

本杰明的女儿玛嘉,曾试图跟父亲沟通自己对改变图书馆现状的想法,然而父亲终日陷入自己职业生涯最大危机的苦恼中,根本没有想和孩子交流的欲望。

于是玛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自己潜入图书馆,试着把字母放回书上后,可是看着字母再一次纷纷滑落,她开始尝试着自己想了很久的方法,用这些字母自己来写一本书。

果然,这一次字母终于没有滑落,通过重新书写,那些字母像复活了一样,牢牢的站立在纸面上。

玛嘉兴奋不已,打着手电筒像探秘一样连夜写书,让那些字母回归到书本里,还是一本全新的书,自己还是作者!

连续几天,玛嘉都在夜晚在床上放着两个枕头,假装自己在睡觉,然后悄悄潜入图书馆,开始创作这个巨大的工程。以至于她上课时哈欠连天,为此引来了好朋友们的关心询问。

小朋友之间是藏不住秘密的,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小镇上的孩子们都悄悄地加入了这场在图书馆写书的秘密行动中。

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如此的专注与喜爱这件事,孩子们正在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书写出句子让这一本已经死去的书再次新生……

他们终于意识到,书也有生命、有感情。他们发现,如果按照自己心中所想,把字母组成句子和故事,写成自己的书,字母就会复活,重新印在书页上,不会掉落,不管在不在原来的地方,不管字体、颜色、大小是否统一或合适。

事实上,书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在这个故事中,无字书的命运牵引着整个小镇的命运,无字书图书馆的兴衰繁荣影响着所有居民的生活。一本无字书就是一本死去的书。当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的发生和改变,都取决于人对书的态度。

当大人们最终知道了孩子们的壮举,他们也加入到了写书的行列,全镇的人都开始坐在图书馆里,让自己去经历和感受这从未有过的喜悦。

他们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读给对方,然后带着新的灵感接着写作,至此,阅读和写作就成了一对孪生兄妹,如影随形,一切原来就是这么神奇!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深意的一点,是在提醒我们这些成人。我们自己究竟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如果我们都不阅读,凭什么要让孩子去阅读?

我们为什么总把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寄希望于孩子?

幸好,这本儿童小说给了孩子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你可以是阅读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写作者,你不仅可以拯救一本书,你甚至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包括去帮助那些大人。

且让我们也用孩子那种归零的心,重新踏上阅读之旅吧!

因为,阅读改变的不只是生命,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可能,它正在为未来播种希望,那一颗颗种子来年绽放时,会开出什么样的奇异之花?

本书作者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1947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959年创作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作品风格独特,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是西班牙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

曾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他的多部作品获得西班牙国家青少年儿童文学奖,西班牙“领路人”儿童文学奖等,囊括了西班牙所有的青少年文学奖项。


4

罗伯特的报复成功了吗?


获法国2005年团结奖、比利时贝尔纳•维尔拉奖等多个奖项!

大个子罗伯特,其实是个妈宝,忍受了37年的教学生涯,刚一退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酝酿自己37年来的报复计划。原来他自小就被同学欺负,以至于对于同龄的孩子有深深的畏惧,完全游离于同龄人之外,过着一种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

而他选择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理由也那么让人觉得好笑:竟然是为了报复小孩……

三次报复行动,每一次都计划周密,且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勒康的餐馆中乱得一塌糊涂的晚餐,尤其是大狗布鲁的表演不禁让人笑翻;开美容院的吉约姐妹的派对上垃圾从天而降,光鲜亮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而最后一次复仇,在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竟然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而不想下手,最后以温暖和宽容原谅了曾经恶作剧的学生,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

罗伯特太可怜啦!

许多小朋友看到这个书名,会被“报复”这个词吓到,可是只要你开始读的时候,就会被罗伯特先生感动,虽然作者在表述的时候,写了罗伯特先生貌似消极的态度,就像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接话把儿的调皮学生,但正是这种对比,让人觉得很温暖!

37年,如果是真恨,真讨厌学生和老师,谁又会隐忍37年,谁又会在乎学校规定说不能打骂学生就不打骂,罗伯特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无论被学生恶作剧搞的多么狼狈,也没有当场发作,没有为难过谁,他时刻记着作为老师的职责。

童年的淘气和恶作剧,往往不需要表达歉意。他们的长大,他们后来的优秀,就等于是证实。证实什么呢?证实童年只是段落,不是全篇:人会长大,前面的事情只是游戏。

罗伯特是不会报复童年的。天下的真正的老师都不会报复。 可是,如果天下的孩子,天下的学生,天下的淘气包和小跳蚤们,长大了以后,愿意说出一句恳求的歉意,那么也非常好。这歉意是诗,是这世界喜欢的一个回响。

不禁让我想起前一阵子热映的电影《老师好》中的经典台词:“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痛苦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本书作者让·克劳德·穆莱瓦于1952年生于法国奥弗涅。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图鲁兹、波恩和巴黎求学,在从事了几年德语教学后,选择投身戏剧事业。他创作的独幕剧在法国上演了上千次,并在世界其他各国巡回演出。在此之后,他导演了布莱西特、科可多和莎士比亚的剧作......

1998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刀疤》。此后他的作品连续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


5

世界只是一棵橡树


被译成26国文字出版!

获法国国家文学奖!

法国圣·埃克苏佩里奖!

法国布里夫·拉·加亚尔奖!

法国《中学生读物》奖!

法国想象力大奖!

法国他姆·他姆奖荣誉奖!

意大利安徒生奖!

比利时利比利特奖!

等等等等21项大奖!

这是一部历险记,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护生态环境的宣言。它简单又充满神秘,平实又激动人心,故事多处起死回生、扣人心弦,嘲笑无知与权势独裁,赞扬智慧与勇敢,崇尚人间真情,它将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将世界缩小在一棵橡树上,每个枝条都是一个街道,而人们只不过是毫米级的小人,连一只小鸟或者蚊子都能要了他们的命,然而就像现实中的人类一样,他们的智慧却足以统治这棵树,用他们饲养的象虫来不断开拓着橡树,然而他们不知道橡树正在慢慢地恶化,正在变得脆弱。

而有些人知道,其中就有一个人,罗尔奈斯。他热爱这大树,他的热爱不是占有,而是关怀,他用一生去研究这大树,关心它的一切,他看不惯那些贪婪的人们在啃食这一切,他发现了一种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可是他不愿告诉人们,因为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他不想太快的生活,他只想安静的在大树上享受着大树的馈赠。

但人们不会明白,所以他一家人被迫被流放,而最后他和他的妻子也被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将技术的秘密告诉别人,就在他被捕前的最后一刻,他用他的机智让他的儿子成功逃走,也就是主人公——托比,就这样开始了橡树上的逃亡。

12岁的托比只有1.5毫米,为了躲避族人的追捕,四处躲藏,那些儿时的朋友却都倒戈相向,这个12岁的孩子却已经开始莫名的孤独,这个本该被父母万般疼爱的年纪,却不得不自己一个人独自流亡,但还好,他知道他要去哪儿,那里能收留他,爱丽莎,这是一个温暖的名字,这是让他暂时忘却孤独的名字。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条顺利的路,他的敌人是全族人,他曾几次差点被抓起来,但是他都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逃脱了,靠着活下去的决心,他一次次地躲避着,有多少次我们为他捏把汗,但他就是这样从危险中逃了出来,并与爱丽莎越来越近。

可这并不是终点,他从爱丽莎那里知道,他的父母即将被处死,他为了救出他的父母,于是这个小英雄,是的,他足够称得上是英雄,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危险的地方,这次,他不是一个人,还有爱丽莎。

然而事实却不是他想的那样,他觉得爱丽莎背叛了它,他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再也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他的内心世界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自杀。

当然英雄不会这么容易死去,他还需要承受更多,去经历更多的成长,这只是一次磨砺,他又会重新站起来,然而当他再次站起来时,他的世界已经不再一样了。这个小英雄的故事还在继续,面对全族人的追捕,谁能知道这流亡的岁月会有多长?

本书作者蒂莫泰·德·丰拜勒出生于1973年,早期从事文学教师工作,但很快开始专业的戏剧创作。1990年他开创了一个剧团,自编自演把作品搬上舞台,并且一直没间断过撰写剧本。

十八岁那年创作的《灯塔》在法国上演大获成功,随后被翻译成其他几国文字,在俄罗斯、立陶宛、波兰和加拿大上演。剧本《我不停地跳舞》在2002年阿维尼翁艺术节开幕式上得到专家推荐。《橡树上的逃亡》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图书馆 字母 孩子 故事 沈阳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