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汤定元院士昨日上午在上海逝世。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汤定元院士,1920年5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器件的研制,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1991年11月,汤定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汤定元院士开创并参与研制成功10种光电器件和红外探测器,部分用于人造卫星、军用和民用高科技装备中,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为汤定元院士90华诞举行庆贺会暨学术报告会6位研究生合影留念。
气象卫星、航天航空
遥感探测这些“上天入地”的高科技
都离不开红外技术
而说起红外技术
就一定绕不开汤定元的名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
我国在缴获的
美国侦察机中发现了红外线性扫描仪
并由此开始了
自主研发机载红外侦察设备之路
汤定元则是红外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自1958年冬天起
他带领来自9所单位的18人小组
在国外技术全面封锁的背景下
完成了我国红外探测器
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前沿的研究工作
由他自主掌握、自主创新的
红外技术及器件被用在了“两弹一星”
以及航天航空设备上
至今仍在各领域内发挥作用
1948年
汤定元赴美留学
先入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
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并进入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兼任研究助理
1950年6月
他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
物理学硕士学位
在固体物理研究领域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前程似锦
可1年后的这个时候
他决定回国效力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
在美留学生中第一批回国的11人之一
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三位中国同学。自左至右:汤定元、肖济安、徐亦庄。
为了让着力挽留的同学
好友明白自己的决心
临行前
他撕掉了芝加哥大学
授予的硕士学位证书
他说
反正我不打算再来美国
留着这个也没有意义
1951年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中国同学在郊外野餐,欢送汤定元(左一)和徐亦庄(前排左二)。
后来
许多人不止一次地问汤定元
为什么当时那么坚定回来
不拿博士学位后悔吗
也有很多人问他
美国的科研条件比国内好得多
作为一个科学家
你怎么舍得放弃
一向温和的汤定元
每每提到这个话题
情绪就会激动起来
“没错,如果留在美国,是可能过着豪华的生活。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爱国心都很强,一定要回国效力。我觉得,在科学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派留学生到先进国家去学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在那里可以较快地学到科学方法,也可以较早地接触到前沿课题。学习结束后,最好的选择是回祖国工作,因为那里是生你养你的土地,做出的成果也能应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
至今
汤定元已经培养了
26名博士及10多名硕士
除了一部分人去国外工作之外
留在国内的大多是学校
研究院所和企业等
各单位的领导和主要骨干
1950年,汤定元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区
汤定元回国时
半导体的应用前景已很明朗
他在中科院选择了
半导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58年
汤定元意识到当时我国需要研究的
不仅仅是物理机制
还应该在应用上多做文章
于是他直接写信给总参谋部
建议红外研究领域应注重器件研制
例如红外探测器
可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
这一建议得到了重视并马上付诸实践
国家正式下达了发展红外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
这是著名的“三封信”中的第一封
1942年,汤定元大学毕业照
从这一年起
汤定元领导的小组
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研制出性能优良的
硫化铅红外探测器
同时建立起一套测试设备
这套测试系统成为以后
国内建立红外探测器实验室的样板
但随着三年困难时期到来
很多研究所因经费等
原因又纷纷下马红外项目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
汤定元第二次提笔
写了一封信给聂荣臻元帅
指出红外研究大有发展前途
但不能一窝蜂
要聚散为整
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攻关他的这封信
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这是“三封信”中的第二封
1934年,汤定元14岁照。
1965年
由于一次实验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给刚刚迈步的红外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时汤定元再次给聂荣臻元帅写信
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他对红外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这第三封信又一次得到了
聂帅与党中央的支持与帮助
在一次北京召开的会议上
聂荣臻副总理明确点名红外雷达
由上海技物所承担
而我国的红外物理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也随着汤定元的这三封信
及其团队背后的科研努力
从基础研究发展到
空间应用等更广阔的领域
1992年,金坛华罗庚中学建校70周年纪念。中间为汤定元。
汤定元研究的红外领域
在许多年里一直属于绝对机密的任务
以至于许多熟知他能力的外国学者
一度认为他从地平线上消失了
对他来说
当那么多年无名英雄无所谓
只要科研上有成果
能派上用场
他就已经满足了
1978年,汤定元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纪念照和他获得的“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状”
未完的科普书是他此生的遗憾
1951年下半年
汤定元回国后到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就是针对群众来信咨询
去“破解回音壁的秘密”
汤定元此前从来没写过这类文章
便老老实实地花了大半年
学习修辞和写作
数易其稿
最终完成
《天坛中几个建筑物的声学问题》
对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
圜丘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
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科学假说
从科学上解释了400年来
人们迷惑不解的天坛奇异声学问题
这篇文章发表在了 《科学通报》上
激起了很大反响
打那以后
科普工作成了汤定元科研事业中
另一块重要领域
汤定元在上海电视台演播厅作红外技术科普讲座。
汤定元组织曾编写了一本名为
《红外技术——基础与应用》的科学普及读物
发行了近五万本
汤定元撰写和编译出版的
科技专著和科普书籍已达10本
印刷字数超过300万
科普工作任务繁重
也没什么经济回报
可汤定元不在乎这些
人家叫我写
我从来不推辞
知道有人通过我的文章搞懂了科学问题
我就特别高兴
直到耄耋之年
汤定元最热衷做的事
仍是给 《上海青少年科技报》
作科学顾问
说起经常给小朋友们讲科学
汤定元的脸上就漾满笑意
汤定元院士有一个遗憾
我早就想写本关于光和电的科普书
还找了一位合作者
希望把它写成一部经典的科普书
但不知为什么
却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怀疑
能写得好吗
会不会受读者欢迎呢
我越写越没信心
写到2007年
虽然已经写了12万字
还是决定放弃
这成为我此生的一个大遗憾
事实上
他对这本书的写作投入了极大的热忱
即便是85岁高龄胆囊开刀后
还在认真地写
但随着年事已高等多方面原因
终究没能再坚持下去
这个遗憾也许再也无法改变了
我们国家的科普基础太薄弱
把科学成就
告诉普通老百姓是
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而这位人民院士
已于昨日离我们而去
雁过留声不留痕
历史不会被永远尘封
当我们再提起汤定元院士时
他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将永远烙印于我们心间
来源 | 我们的太空、中国科学院官网、文汇报
整理 | 亓 创
编辑 | 亓 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