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籍华人科学家推动“断肢再生”科研获突破

中新社长春5月27日电

如果人有一个10厘米的大伤口,是不可能很快愈合而且不留伤痕的,但鹿茸却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李春义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目前,李春义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摸清了鹿茸完全再生的分子机制。“我们把这个机制应用到老鼠断肢上实验,发现老鼠的断肢处竟然诱导出了一个新生长中心,实现了小部分再生。”李春义向记者描述时,脸上泛着喜悦之情。

李春义现任中国农科院特产所研究员、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自1982年至今,李春义在鹿茸再生生物学领域已经深耕30余年,他首次提出并用实验证明了鹿茸再生干细胞的存在,也因此获得由世界研究促进委员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家奖。

以前在新西兰,李春义工作顺遂,家庭和睦。在他提出回到祖籍国创业时,妻子曾疑惑地问他:“50多岁的人了,到底图什么?”

2013年,李春义毅然回到中国。“如果要进一步揭示鹿茸的再生机制,中国的科研环境再好不过。在这里(中国),可以培养一支具有凝聚力的青年队伍。”李春义说。他认为,中国同行对鹿茸的研究还停留在成分、药用的范畴,对于其再生等方面功能的认识和开发还相当欠缺。

李春义的设想是,他要揭示的鹿茸完全再生机制,是诱导断肢、断腿、断指的人实现再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今,梦想似乎正在照进现实。

李春义打造了一支近30人的实验室团队,这支团队主要由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目前,他们已经摸清了鹿茸完全再生的分子机制。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即使是部分再生也很了不起。

经过反复研究,李春义团队发现,断肢不能再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长骨骨膜细胞分裂繁殖潜力不行。

“如果能使长骨骨膜细胞提高生长分裂繁殖潜力,而后断肢断端的其他组织就会跟着长起来,从而实现再生。”李春义说。

基于此,李春义首次提出了“干细胞依赖性”哺乳动物断肢再生假说。该假说不同于低等动物肢体再生的“胚芽依赖性”观点,其将整个再生过程定位到断肢断端的骨膜细胞。

李春义认为,如果能够利用现代技术赋予长骨骨膜细胞像鹿茸干细胞那样巨大的分裂潜力,很有可能会实现哺乳动物断肢的完全再生。

这位科学家坦陈,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虽然还不能完全实现断肢再生,但已有两项成果走出了实验室,有望快速推向市场。“第一是开发出了一些无伤疤伤口愈合类产品,第二项成果是实现骨质修复。”李春义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持续关注我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