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巴中这个小山村竟有一个博物馆


5月17日

国际博物馆日前夕

小山村里的乡村博物馆也忙碌起来


位于巴中市巴州区

大和乡界牌村的沙迴坪博物馆

今年3月重新装修布展

近日以崭新面貌迎接来客




最近这几天,一波波游客慕名而来,“好多周边市民听说我们修了博物馆,专门开车过来参观。”馆长程天兵向记者介绍,馆内藏有近四千件老物件,最早的文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留存着古老村落数千年的记忆和乡愁。




小山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沙迴坪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这里便是秦巴要冲,也是巴州与通江两地的一个重要关隘。境内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道路、摩崖造像、近现代史迹等资源众多,区域内保存状况较好的青石古道现存10公里,同时还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古墓葬10余座,明清传统民居6处,石窟寺及石刻6处等。


说起沙迴坪的历史遗迹,村内年逾古稀的老人仍兴奋不已。面颊消瘦的程会奇老人向记者讲起了当年发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物遗址的往事。


1977年冬,生产队在水井湾大屋基修堰塘取土,大约挖了一丈多深,他一锄头挖下去,感觉里面很硬,把土掏开,看到里面有许多锋利的石块,还有碳化的朽木,也没有在意,社员们在堰塘清土时,又挖到了一块块的石器,像石做的斧头,刀口锋利,打磨光滑,硬度大,就扔掉了。


后来,通江县文物局派专人来采挖,挖到一块石斧和十几根朽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省、市、区(县)文物部门多次到实地调查,通过采集到的磨制石器、陶片等,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年了。


沙泥坪遗址是目前巴中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同时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2012年9月,该遗址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界牌村着手申报传统村落,在为期五个月的田野实地调查中,又发现了散落在村民家中的大量传统器物。“这些遗存物件如不收集整理保护,将会泯灭消失,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展出,让后人记住先辈的历史。”回忆建馆初衷,程天兵说。



村民齐心协力修建博物馆


修建博物馆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响应。界牌村5社何光富老人家存一张清代雕花木床,据他讲,这是他爷爷留传下来的。程天兵征集物件,何光富闻讯立马腾床,并将印花染青麻布床罩,一并捐献。


经过走乡串户和田野调查,村民们共收集发现当年红军挂架、水壶、刺刀、子弹夹等遗物近200件。“这些红色文物,就是当年红军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活教材,传承红军精神,讲述红色故事,意义深远。”程天兵说,村民们还将珍藏在家里的中医宝典、珍藏石印、手抄各类书籍,清代嘉庆9年、17年的《程氏宗谱》十余件手抄本,“耕耘读雪”鎏金木匾捐献出来......


还有一块“明道流芳”木刻题匾,字样印章,与《程氏族谱》乾隆年间所记载十分吻合,是程天兵几次三番到说服程会福后,从他家木楼上运来的。相传是乾隆皇帝为表彰程姓家风而御赐的牌匾。


迄今为止,沙迴坪博物馆收集了文物近4千件。


2016年1月,村民利用石木结构的原村小学旧校址,建起了界牌村博物馆。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新石器时代石刀。此外,还有红军使用的矛、子弹、钱币等也能在这里找到。许多物品收藏价值很高,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但被村民拒绝了。”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说。


今年3月,该馆在原来格局基础上,重新装修布展,巴州区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参与设计、图片整理和文字撰写,使之更富有地域文化元素和特色。


博物馆共设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三个展厅,每个展厅分若干单元,将遗存物件、器具、图片,文字归类,自成一体。陈列的实物大多为当地村民捐赠:各类契约、线装书籍、钱币、文房四宝、雕刻精美的门窗木器、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充满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



“以前耕田的梨头、平整秧田的耙,

这些农耕文明用具都快失传了,

现在看到这些实物,

仿佛又看到祖辈们劳作的身影。”

前来参观的市民又在这里

找到了熟悉的乡土记忆


点一点,一键回顾往期精彩

@巴中中考考生,今年高中招生有变化!

巴州区枣林至寺岭农村旅游扶贫公路改建项目全力推进

注意!后天,巴城这片大面积停电!

主 管: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宣传部

主 办:巴中市巴州区新闻中心

来 源:川报观察

编 辑:骆雪梅 审 核:李雷

复 核:谭靖凡 终 审:王飞


我知道你在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