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纽约国际唐山福地中心丨【育儿】解决宝宝“黏人”的方法,不是把他推开,而是……

 

“我家宝宝上幼儿园都一个月了,每天送去还要哭,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产假结束了,我去上班宝宝就哭闹不停,会不会伤害他的安全感?”


“管教宝宝,他就哭闹,会不会伤害他的安全感?”……



每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困惑,而大多数的问题都与孩子的“安全感”有关。


很多妈妈在这个问题上显得过于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导致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词现在相当流行,甚至成了一个万能筐,把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习惯性地丢进这个筐里,任何不确定的事情都被看成缺乏安全感。


如果统统贴上“缺乏安全感”的标签,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耽误事儿。


比方说,孩子的哭闹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宝宝还没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


也有可能是父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宝宝沟通,宝宝需要父母去理解他们;


如果是和别人一起玩时哭闹,那孩子要表达的可能是需要父母教他们怎么和别人恰当交往……


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们对宝宝的各种行为,不要给予一刀切的解释,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去理解,并结合宝宝自身的特点寻找原因。



1

-THE FIRST-


安全感来自对妈妈的信任


对小宝宝来说,什么是安全感?


0~1岁的婴儿逐步发展出四种基本情绪: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大千世界对宝宝来说都是新事物,有时候难免会害怕。


宝宝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他们知道,觉得一旦有危险,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妈妈那里获得支持。


这样,宝宝最初的安全感就开始建立。所以,小宝宝的安全感是逐步从信任妈妈,从妈妈给予的呵护中发展出来的。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当宝宝有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们就会有很多积极的表现。


2

-THE FIRST-


母婴依恋的不同阶段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鲍比指出,在婴幼儿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


0~6个星期,宝宝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


这个阶段,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他们基本上不怕生,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没有差别。


2

依恋形成期


6个星期到6~8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反应,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这时候宝宝如果见到生人会哭,不愿意让生人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认为自己的宝宝胆小。


如果我们看见朋友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请尽量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捏宝宝的脸或者抱他,尽量避免给他造成压力。


3

依恋明确期


6~8个月到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宝宝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个阶段宝宝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的。


我想每个父母都经历过自己要离开时宝宝的各种哭闹。


正常的孩子,在6~18个月,都会体验到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和妈妈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宝宝,能够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


4

互惠的关系


18~24个月及之后的几年。在这期间,母亲和宝宝共同调整和平衡双方的关系。


妈妈可以解释自己去哪儿,多久回来。宝宝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给我讲一个故事再走,或者亲三下再走。


在这个阶段中,宝宝理解父母去干什么、多久能回来,并且相信父母一定会守诺言回来,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在双方的关系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这让他们能够承受父母短暂的离开。


慢慢地,稳固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所以,安全感并不会因为一次分离就缺失,也不会因为某一段时间的相处就必定稳固不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和规律。


它是在宝宝从小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一点一滴形成的,然后由此逐步扩展到宝宝怎么和其他人互动,怎么看待未知的世界。


3

-THE FIRST-


怎样培养“安全依恋”?


1

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


孩子刚出生,父母的纠结就产生了: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抱了会不会宠坏他?

 

许多研究婴儿的专家都指出,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6个月之前,宝宝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实的信号。饿了、尿不湿需要换了、肚子里胀气,或者周围任何一点新的变化等都会让他们哭。


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逻辑关系的阶段。


所以,我们需要对宝宝的啼哭做出及时反应,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宝不舒服。

 

[哭泣是婴儿的语言,我们要耐心倾听原因]


有一项婴儿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宝宝,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一旦妈妈靠近,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往往已经止住哭声。这说明,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中,他们意识到了妈妈的照顾行为,所以当妈妈靠近时,知道妈妈来照顾他们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我们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其实不能算“宠”。恰恰相反,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关于及时反应的方式,不一定是宝宝一哭,就马上把他抱起来,还可以用各种其他方式做出反应。比如,走过去,看看他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也可以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皮肤等等。

 

不过,新妈妈也不要过于焦虑。虽然及时而恰当的反应体现了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但它并不是一定要在宝宝啼哭后几秒钟做出反应,而是说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应该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只要长期的照料方式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偶尔几次妈妈没有及时赶到宝宝身边也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在宝宝人生开始的最初6个月,父母对宝宝哭声反应及时,能揣摩出他们需要什么并给予比较恰当的满足,这样他们就知道不必大声啼哭来吸引父母。这将有利于促进他们其他交流方式的发展,也是培养他们将来人际交流技能的基础。



2

妈妈 孩子 宝宝 父母 需要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