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中国的巴黎和会,被数万万华人错过的真相


点击上方“论酒煮章子” 可订阅哦!

本文字数

11155字

阅读时间

25分钟




    前言    

在中学教材中,巴黎和会的内容以及中国与其关系谈及甚浅,基本只是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引子存在。笔者有幸,阅读两位大牛的著作,较为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之后思绪泉涌。在此,我将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在阅读完此文后,有自己的思考。


中国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参加巴黎和会呢?巴黎和会究竟是怎样的大会?在当时,北洋政府主张签字真的是在卖国吗?五四运动里的“国贼”,真是在卖国吗?为什么平常的认知和史实能有如此大的差距?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你们敢听,我也不敢写了我就写在你心里了。

 


万字长文预警,划成浮窗方便继续阅读哦



一、中国与巴黎和会的前缘

参战前的中国


(1)开启中国与和会关系的钥匙的一战(欧战)

1914年夏季,欧战(后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方为英法的协约国,另一方为德奥的同盟国。此时,中国选择中立。


1914年8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但日德两国隔了个十万八千里,日本总不能派部队跑到欧洲去打德国吧?那打哪呢?打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租界。恰巧,当时山东青岛是德国的租界,日军就往这打了,中立的中国国力孱弱,只能划一块地给他们交战。同年11月,日军攻占青岛,用对待殖民地的方式管理青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日军无视中国划定战区,向山东省进一步蚕食。




19151月,日本的真实意图也暴露出来了,趁着列强忙于欧战,派驻华公使带《二十一条》(几乎能让中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条约),来找袁世凯谈判;当时执政的袁世凯是个政治强人,他嗅到日本的野心,也深知日本已陈兵山东,中国之力无法与其对抗,便派出陆征祥、曹汝霖、陆宗舆与其周旋,同时巧借美国之力来回击(美国当时未参战),终于才取消其中最致命的第五条;数月后,日方失去耐心,叫嚣着再不签字就打到北京了。迫于日方压力,袁世凯指示陆征祥签字。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批复

 

(2)疯狂开会的中国

上述为欧战对中国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总得要解决,为此,原本在准备第三次海牙保和会(一个国际和平大会,前两次在清末召开,中国表现不好,故于1912年政府特派陆征祥筹备)的陆征祥受命,转而准备欧战后的世界大会。该会议聚集了国内外交方面的精英,历经1912-1918的七年(中途19161917因政局混乱而停滞),进行了九十多次的会议。


陆征祥


因会议内容过多,且每次会议内容有所不同,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会议的内容大致为:欧战前:如何对待海牙保和会的国际条约?欧战爆发后:如何列席大会?如何处理山东问题?


可见,中国对和会并非是毫无准备,反而是充分准备了。

 

(3)京剧变脸般的国内政局

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国内缺少一个能强如袁世凯的接班人,以至于开始了一段乱局。简述一下:在1917年,张勋复辟,蛊惑黎元洪解散国会(民国成立时的那个,以国民党人为主)。不久后,段祺瑞马厂起义,讨伐张勋,保存共和体。


因为段祺瑞与旧国会政见不和(段祺瑞主张参加欧战;孙中山收了德国的钱,指示以国民党为主的旧国会反对),段祺瑞便没想恢复旧和会,反而筹办新国会的选举;当然,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就不干了,他们发动护法运动,南下广州组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后文称为南方政府),南北分裂;自然的,南北战争接踵而至,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方相峙,形成了割据西南的南方政府和被国际认可的北京政府。


在另一方面,新国会选举中,皖系给本来手牵手是好朋友研究系来了一刀子(研究系:以梁启超、林长民为首的一个政治团体。在讨伐张勋至新国会选举前,二者都为合作关系),让研究系在新国会中仅获得少数席位;政治失意的研究系沉寂了一段时间,在巴黎和会前后,成立国民外交委员会,重心转向了外交,掀起大风大浪,这是后话了。

 


二、中国为巴黎和会的准备

参战后的中国


(1)抱紧美国的大腿

①随美宣战

1917年初,美国向德国宣战,邀请中立国行动一致。此时,协约国的优势已经很是明显,是否参战这个问题也摆在了中国的面前。段祺瑞是力主宣战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驻美公使顾维钧力主参战,并提出“赖美为助”的外交方针,认为跟随美国参战,“美国谊当还助”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利大于弊。同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而中国主要的参战方式便是派出中华劳工赶赴欧洲帮助协约国。


②威尔逊的和平十四点与国内反响

1918年初,威尔逊提出和平十四点,其内容为:提倡“民族自决”(殖民地可以通过民族战争取得独立)、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建立国联等等。用中国的古话说:便是意在创造一个大同世界。当然,听着那么理想化的东西,结果大家应该都可以猜得到。


美国总统威尔逊


当威尔逊十四点传回国内时,激起了国内强烈的共鸣,人们指望着,在不久召开的和会上,能有机会洗刷掉近80年的屈辱历史,能让中国重新站起来。顺应威尔逊主张,社会舆论大为延伸其内涵为我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主张和理想化的主张。


北京政府也在行动,立马派顾维钧与美国接洽、交好,同时向美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可理解为一些希望能得到帮助地方)其内容大概为提高关税(那时关税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但为洋人所控)、收回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甚至取消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的部分内容)等等。美国政府表示同情,会在和会上支持中国。


(2)从亲日到制日

①美国的影响

在1918年徐世昌(非皖系)上台前,皖系操纵的政府是和日本交好的。但在徐世昌上台以及联美方针的确定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试想,国家利益为外交的核心,美国岂会白白帮助中国?美国也有他的小算盘,在当时列强聚焦欧战时,日本趁机在远东扩大了他的势力范围,而这与奉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利益不符,且美国不愿看到日本在远东一家独大,那总得限制限制他吧。美国便看上了中国——一个可以当自己马前卒的棋子。


于是,在1918年1120日,美国便向中国施压,明示中国在美日之间二选一,而执政的徐世昌并非强硬的亲日派,本来的“联美亲日”政策会不会变呢?结果是显然的,当变则变。


②陆征祥的过日风波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受美国影响,突然改变的中日政策,让原本计划经日本、美国到欧洲的议和正使陆征祥遇到了难题。


事情是这样的,在11月初,北京政府仍在美日间徘徊,所以便两手准备,让顾维钧交好美方,驻日公使章宗祥接洽日方,分别给陆征祥安排在美国、日本的活动。但在政策的突变之后,北京政府并未告知章宗祥政策的改变,很快,121日,出访日本的日子到了,而行程安排并未改变。陆征祥会如何应对呢?


一个古代官场的常见招数——装病。陆征祥一到日本就装病,企图把所有的活动都推掉了。一听这消息,章宗祥就不干了,他一边质问陆征祥怎么突然生变,另一边使出了古代官员的大招——辞职,向政府请辞。收到章宗祥的电报后,政府一是挽留章宗祥;二是劝慰陆征祥,让他带病坚持一下,最起码应酬一下。


压力又回到了陆征祥身上,他无奈的去应酬了。而在几场应酬中,以与内田康哉外相的会谈最为争议,陆征祥在改会谈中承诺中日提携、山东依成议办理。而事后因陆征祥改变态度,便导致中日两方不同的理解和官宣。


(3)全权代表的风波

在派谁出访巴黎和会上,又是一番波折。


一是南北代表的争执,因为国际舆论希望中国对外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而当时的中国南北分裂,北京政府和南方政府能好好谈?商量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显然,如果没有一方做出巨大让步,谈判不会有结果,只能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斗嘴皮。


但问题总得解决,北京政府请老大哥美国来帮忙,一起耍个小滑头,在陆征祥途径美国时,邀请正在美国处理外交事务的王正廷(南方政府的参议院副议长)担任全权代表,并许诺给他代表团老二的地位,王正廷接受之。


二是名单的变化,简述起来,便是因多变的和会通知,北京政府只能很被动的改变全权名单,粗糙一点的说便是:选好人→减少人→加回去。


中国代表团与丘吉尔


(4)中日密约的伏笔

①济顺、高徐路约(借款合同)

说的简单些,这其实是一个借款合同,当时中国财政上有一个大窟窿,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这个窟窿,当时管钱的是曹汝霖,本来说好了要和美国借,但突然美国把中国给鸽了,便找了列强里还有空借钱的日本,由驻日公使章宗祥一同负责。钱是借到了,但这个路约牵扯到了济顺、高徐两段铁路的继承权问题,从中方的立场上是和继承权毫无关系,而在日方立场便是大有关系。这为后来巴黎和会的争辩埋下的伏笔之一。


②中日山东换文

这是在谈借款合同,日本提出的一个方案,简言之是山东那边的日军收到一定区域内,其他区域由中方负责警备。从北京政府立场上看:好啊!正愁着山东被你日军弄得一团糟,现在可以让他变得有秩序,那肯定答应。于是,在外交答复上回:“......,欣然同意。”这里的“欣然同意”只不过是外交文书的常用套话,不过也成为了之后和会上的一个伏笔。



三、巴黎和会进行时


(1)和会简介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其实。巴黎和会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和会的主要权利机构是由英法美日意五国各派出俩人组成的十人会。另一边,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可理解为分赃大会。




(2)代表团的初衷与山东问题的杀入

先谈谈中国代表团内部的分工:魏宸组负责战争损失赔偿问题,施肇基等负责关税和收回德国抢去的天文仪器问题,王正廷负责铁路统一和领事裁判权问题,顾维钧负责国际联盟问题。可见,从分工上来看,山东问题一开始并未在代表团重点考虑范围上。而又是什么,使得山东问题一下成了代表团的焦点?之后中国的焦点呢?


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当时的保护伞——美国。在127日的十人会的讨论上,议题突然转到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上。日方本想在十人会里就和各国商量好,内部分赃,不让中国参与到山东问题上。但早有打算的美国,坚持邀请中国出席。当天,中国代表团收到美方消息后,经内部一番甩锅推举后,决定由王正廷、顾维钧出席。


可能大家会问:代表团的团长陆征祥呢?其实,当日,在代表团收到信息前,他就已经得到密报“嘱祥暂避,先派他员前往,借留余地”(可能是因为上文渡日风波的原因);所以,当代表团来请示时,他已“卧病”在床。


(3)顾维钧的绽放

27号当日下午会议上,日方要求无条件继承德国山东权益,丝毫不提及归还,听了此发言,二人顿感情况不妙。在当晚一番商量后,决议由顾维钧发言。


顾维钧


在这场山东问题的遭遇战中,顾维钧并非毫无准备,相反,在和会前的几年中,他有对山东问题进行研究,此次辩论,顾维钧其实可谓胸有成竹。


在演讲中,顾维钧采取了“避重就轻”的策略,抛开中日密约的束缚,采用西方人士易于听懂及接受的方式,从山东的历史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国防意义入手。然后论证主权完整性,同时向日本的一战贡献表示赞许,但表明不能用主权来感激的原则。(因篇幅限制,想要了解顾维钧演讲内容的朋友可以参考《顾维钧外交演讲集》)


补充一点:“山东青岛之于中国,犹如耶路撒冷之于西方”这句话是媒体or影视剧夸大的效果,顾维钧并未说过。


演讲结束后,会议转入辩论阶段。相比容易过期的感情牌,顾维钧选择利用自己扎实的国际法功底,凭借法理,力压日方代表。辩论时,顾维钧的又一举措博得了列强的好感。那就是在辩论谈及密约时,威尔逊要求两国开诚布公,公布密约,当时的日本代表牧野给与了比较含糊的答复,而顾维钧大胆的承诺:“中国政府对此不表反对。”一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的到赞赏,而顾维钧便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顾维钧的演讲以及辩论之后,各国纷纷表示对中国的同情,中国的情势一片大好。


(4)利益妥协,情势反转

璀璨的烟花终敌不过漫长的黑夜。本是低迷的中国代表团情势,被顾维钧演讲推到高点后,很快,便迎来了触顶反弹。毕竟,在列强的分赃大会上,正义的公理活不久。

其实,中国情势日趋不利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只挑了重点的几条进行分析。


①代表团的内斗

简言之,内斗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与全权代表有关。在上文,就因全权代表的风波埋下了伏笔,而代表团在刚到巴黎,陆征祥分配全权代表次序时,又加上了一层铺垫。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在邀请王正廷加入中国代表团时,陆征祥曾许他当老二的承诺,报名单上去时,他也是这样办的(代表团成员是不知道他递交了什么名单的);但在名单到了北京政府手里时,出于联美以及顾维钧能干的考虑,发布的公告是将顾维钧放在老二的位置。这样王正廷肯定就不干了,为平息即将爆发的矛盾,陆征祥赶紧发电给北京政府,以实情相劝。


最后,全权次序可谓是几经变更。这就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假如,本来我次序是排第三,多次变更后,我排到第五了,我会怎么想?会不会联合其他代表团成员一起干坏事?


其二,当时派去欧洲的外交官远大于五名全权代表的名额,而且这些外交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他们会怎么想?为了名利,他们会不会搞事情呢?


面对这些内斗,较为软弱的陆征祥也没什么办法,一劝二病三辞职,当然,内斗不会因此停止。最后实在受不了的陆征祥干脆直接出走,才逼得政府拿出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内斗问题。但时间不会等你解决了问题才继续奔跑代表团的工作至少受内斗影响了两个月,顾维钧开辟的黄金时期,被浪费了颇多


②被密约影响的国内政局

在3月,中国公布了中日密约,中日密约则在国内激起一番大浪。政敌研究系发文指责、南方政府广为散布解决办法(实为批判北京政府,宣传旧国会的正确性,来博取大众对南方政府的认同)、国内舆论大为谴责北京政府、北京政府中的皖系势力消极作为,这都给当时的北京政府带来了许多麻烦,也间接的影响了代表团的工作(外交与内政紧密相关)。具体的就不展开阐述,点到为止。


③日本与英法意的密约

在一战开战之初,日本就已于英法意三国订了密约,说好在分赃时,要互相帮助,不得妨碍。也因此,在顾维钧演讲后,列强都只能表达对中国的同情,而大力支持中国的仅有美国。另一方面,在十人会的讨论中,谈及山东问题时,英法意三国都或多或少的表达了倾向日本的立场,即使是和美国特别铁的英国,也爱莫能助。简言之,在顾维钧的演讲后,受限于英法日意的密约,美国的努力也只是能保证山东问题处于拉扯争辩阶段,会议情势不会一边倒向日本


④威尔逊强行否决日方种族平等提案

山东问题于巴黎和会,仅仅是一个插曲,几日后,会议回到正轨,来到创建国联(类似现在的联合国)的问题上。


国际联盟


在讨论国联宪章时,日方提出将“种族平等”写入其中,且要求甚切,此举引起了英美方面的反感,尤其是种族主义者——美国总统威尔逊。但日方这一提案,因为代表了有色人种的共同利益(出于中美同盟关系,中国选择中立),博得各国的支持,确实强而有力。为解决这棘手的问题,威尔逊联合英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提案压下去。这样,美国便欠了日本一个人情


⑤意大利的退会

事情是这样的,在开战之初,意大利要求战争胜利后,将阜姆(先称里耶卡)这块地划给他,英法也答应了。但在后来十人会的讨论上,英法为了防止意大利崛起成地中海霸主,自食其言,拒绝将这块地给意大利。但这样,意大利就不干了,其首相愤然离会归国,带动其于巴黎的其他意官员也离去,造成意大利退会事件。


⑥美国的对日妥协

在种族平等案与山东问题上碰壁的日本,嗅到了意大利退会契机,威胁美国说:你山东青岛不给我,我也就走了!可能大家会想,少一个日本会怎样?还别说,问题可就真大了。因为当时,美国的和会最高目标是:创建国联。而如果意大利和日本两个世界强国都退出,巴黎和会肯定搞不下了,那国联也将难以建立。没办法,美国只能选择向日本低头——卖队友,中国。


那要怎么才能把中国卖的有点道理呢?美国便从上文提及过的《中日山东换文》挑刺,抓住了中国“欣然同意”的点,认为中国对将山东权益转给日本是“欣然同意”的;并且转而认同英法日提出的,由济顺高徐路约强行解释出来的“继承权”的说法。卖中国卖得有理有据


(5)代表团的争取与其他尝试

①山东问题的争取

在被卖之后,代表团心有不甘,开始向和会争取的,结果是一步步的让步。

简述一下过程:提出青岛由和会五大国暂时保管,一年内归还,被拒。→要求日方对归还青岛做出期限承诺(此时十人会已经通过议案——日本继承山东经济权益,归还主权),又被拒。→声明保留签字(就是但凡与山东问题的内容,我们都保留意见),又双叕被拒。


笔者注:为何不能让日本继承山东经济权益?实质是因为铁路问题,如果经济权益给了日本,那么铁路将落入日本手中,而铁路是四通八达的,如果日本愿意,顺着铁路线打到北京都可以,是不是有种被人扼住咽喉的感觉?


②其他条约的尝试

除了山东问题,代表团还做出了其他尝试。比如向和会提出《希望条件说帖》: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和租界、关税自由权等。以及废除《民四条约》(即后来删减版的二十一条)。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没出多大力气却想换得大好处,自然被和会拒绝


(6)五四学运

对于五四学运,有别于中学教科书,本文从不同于平常的视角分析。


五四运动中的示威学生


①研究系内外呼应的煽风点火

上文曾提及,在国会选举上被皖系捅了一刀后,研究系与皖系的关系是势同水火。随着密约的公开以及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研究系嗅到了国内民族主义抬头的味道,找到了狠狠打击政敌的机会,他们就干了。


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在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带上了一队研究系的骨干,赶赴巴黎“帮忙”,然后就赖在巴黎,收集一手消息,为研究系的行动提供“情报”。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致命的策略——从密约签订者(皖系势力)入手,顺藤摸瓜打上去。


与此同时,在国内,以林长民为首的研究系也没闲着,利用外交委员会和国民外交协会,借助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晨报》,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诋毁政敌的舆论进攻。其中,直接点爆五四学运的是刊登在《晨报》头条位置的《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篇由林长民撰写的短文。不得不说,特别佩服其文笔,这篇文章特别燃,简洁明了,有警示、有目标、有号召,像极了这些年突然爆火的然后就404公众号推文


林长民


其实,如果北京政府早点404林长民的文章,再封禁《晨报》,然后约谈一下研究系,可能五四运动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但当时的北京政府并未太注意这个火苗,而且对内宣传又没做好,算上南北分裂以及密约影响,即将耗尽民众信任的北京政府将迎来一巨大危机


②五四学潮

五四学潮即五四运动,对于五四运动的过程,就不具体的阐述了。在中国,凡遇重大时政事件发生,必然引动各类人物卷入,借以展示其存在于影响。所以,在这我们将谈谈各方的作为。


研究系:大力支持学生,帮助学生设立学生联合会,联络并运动上海的学生,派人在街头演说——痛斥三名“卖国贼”,运动商会要求罢市;在曹家被焚毁,学生被捕后,第一个跳出来要求保释学生。


北京政府:在5月4号后,图国内稳定的北京政府应对很被动,自知抓学生影响不好(古代抓书生的政府下场都不大好),但依据法律,还是抓了放火的学生;不过,后来在各方的保释要求下,其中那位被学生殴打的“国贼”——章宗祥,也主动申请释放学生,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学生放了。而对于被要求罢免的三官员,则顺应了民意(三官员自觉请辞,总统批准)。


安福系(皖系中的一支,主要执掌国会):作为研究系利用学运的首要打击目标,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指示其机关报《公言报》发文反击,同时要求北京政府给研究系的机构给予压力。


南方政府:口头上支持学运,诋毁北京政府。但在后来学运传至广东省内,南方政府却采取了比北京政府更狠的高压政策,对学生毫不客气。


不知诸位读出了五四学运背后政治味道?就不点破了,引用一段五四期间曹汝霖的评价,给大家回味回味。“此事对我一生名誉,关系太大。学生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纯系学生不明事实,出于爱国心,虽有暴行,尚可原谅;后段则学生全被利用,为人工具,以为名人演说,一定可靠,劳记在心。”


③有点冤的“国贼”

上述所提及的“卖国贼”其实很冤,代表政府办事,终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名誉一生受累。此处,将逐一分析他们的冤情何在。


中国 日本 美国 陆征祥 顾维钧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