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文道出了中国房地产太多秘密(抓紧看吧)


本文来自:宋家泰读书圈(ID:tedsong2)


6月6号,我在IFC内的哈佛大学上海中心,参加了一次“中国城市化现在与未来高峰会议”,发言嘉宾有14名,听众大约不到50人的样子。小范围闭门会议,会议持续了全天。


哈佛大学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专业,干货很多,我把印象深刻的地方记叙下来,再加以个人评点。这篇文章不是会议记录,只是一个充满了宋家泰个人色彩的借题发挥。全文约1万字,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


1、高峰会议举办的场地,在上海国金中心汇丰银行大楼5层,是按照哈佛大学商学院教室样子布置的,很有学术气氛。这次会议是由哈佛中国基金和哈佛大学地产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会议的主题旨在讨论“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城市管理与建设环境的影响与互动”。你看,连主题都这么学术化。



2、会议从早上9点半开始,下午17点半结束,分为5个专题对话,每个专题时长从45分钟到100分钟不等,每个专题有主持人一名,演讲嘉宾2-3人,每个嘉宾演讲10-15分钟,然后主持人评点和提问,最后嘉宾们回答听众问题。这些嘉宾,每一个人都有演讲一天的实力,但是哈佛把他们都压缩到了一天。


3、发给每个听众的会议议程小册子,是中英文的。有会议简介、嘉宾介绍以及详细的议程。令我惊讶的是,每一个专题都按照会议议程,非常准时的开始和结束,没有废话,干脆利索。这跟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密切相关。


4、大部分嘉宾的发言和对话,都用非常流利的英文,哪怕他/她是中国人,英语说得家泰醉,直把上海作剑桥。非常国际化,非常起范儿,但是同声传译损失了不少细节,当天最精彩的专题对话五,恰恰是全说普通话的。




专题对话一,政策与发展。


5、对话时间100分钟。主持人是William Kirby,中文名字叫柯伟林,是哈佛中国基金主席、美国文理学院院士。演讲嘉宾有三位:


仇保兴,国务院参事,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Philip Allmendinger,英国剑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员院长。

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


6、William Kirby说他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上海居住过,当时的上海跟30年代几乎一样,只是更加老旧和破败了。1992年他曾经去上海社科院拜访过张仲礼院长,张院长带他到陆家嘴参观,指着一个大沙盘,跟他说将来的上海城市前景,William Kirby说自己嘴上表示了一番赞叹,但是心里是不信的,20多年过去,大家现在国金中心开会,张院长跟他说的每句话每个预言都兑现了。


80年代William Kirby看着上海满大街都是自行车,现在上海满大街还是自行车,只不过都变成了易耗品。


家泰曰:推荐大家去看一部电影《上海假期》,1991年由许鞍华执导,午马、刘嘉玲等人主演。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上海还没有开始大开发,它的样子基本就是William Kirby当年在上海看到的样子,“展现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会时的上海平民生活的面貌”。可能也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样子。国民党跑路的时候留下的电话系统,那时还在用,可见连电话数量都没有怎么增加。


《上海假期》中饰演爷爷的叫午马,在港片黄金时代是金牌配角,这部电影里他面对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孙子,年龄代沟文化代沟弄出不少笑话,但把我看哭了。午马先生2014年去世。


William Kirby所说的张仲礼院长,就是传说中那种民族精英。张仲礼194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47年考入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绅士》非常经典,他第一个运用中国县志的数据材料,对19世纪江南知识分子展开研究,他们的构成、科举、收入、在社会中的作用等等。至今在美国仍是中国学博士必读书。


张仲礼是华盛顿大学当时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56年他坚定地回国,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了50多年,2015年张先生去世,在95岁的一生中,他看到了上海从辉煌到破败,再到辉煌的全过程。


7、仇保兴做过金华市市委书记和杭州市市长,也做过哈佛访问学者,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他说中国的城镇化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是为了物质文明追求GDP,先污染后治理,是灰色城镇化,下半场将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


仇保兴说现在大家研究城市化,都引用诺赛母曲线,这是美国学者研究北美城市化的结论,诺赛母曲线有两个拐点,一个是3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加快,另一个是7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的速度减缓,大家认为我们离70%的城市化率还很远,还有较长的发展时间。


但仇保兴认为这个诺赛母曲线其实误导了我们,因为美国和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原住民很少,外来移民对乡村没有什么留恋,哪里赚钱去哪里,因此他们赚完第一产业的钱,跳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没有关系,但中国是原住民国家,三代以上都是农民,讲究叶落归根,祖宗崇拜,清明节还要回去,人们的根是在农村。所以不会有那么多人涌入城市的,因此仇保兴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拐点不是70%,而是55%左右就是拐点,65%的时候就会峰顶,这时候会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人到农村,农村人到城市,互相串来串去,住在城市里的人65%,农村的人35%。城市化率现在已经放缓到0.7%~0.8%/年。


家泰曰:我曾经听过任志强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会达到70%(目前是58%,每年增长1%),如果按照仇保兴的说法,房地产行业快凉了,如果按照任志强的说法,房地产行业还有20年的快速发展期。


我个人比较倾向任志强的说法。我觉得只要到了城市,但凡能立足,大家都不愿意再回乡村的老家了。我们也承担不起欧洲那种城镇化的——我去德国旅游,亲眼看到人家的小城市都很富足漂亮,都有很好的医院和学校、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文化设施,中国承担不起这种城镇化的,GDP虽然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一人均,我们就是个穷国,大城市其实是最经济的。我一直跟别人讲,上海20年后人口一定会破5000万的,我可以在这里立一个Flag,如果这篇文章20年后还能找到的话。


8、仇保兴说政府有关部门也意识到,超大城市是黑洞,吸引了所有的资源,为了疏散人口,上海前几年曾经搞了一个“1966城镇体系规划”,即1个中心城、9个卫星新城、60个镇、600个村。9个新城搞得不错,但是60个镇一直没戏,后来上海想了一个办法,让上海的三甲医院必须在这些镇设立分院,使其医疗水平大大提高,一些好的学校也在这些镇开设分校,每个镇都有一个产业化主题。只有这些镇的医疗教育水平提高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大家才愿意去,这才让上海有底气提出2030计划,把主城人口减少,疏散到镇上。


家泰曰:仇保兴关于城镇化的发言,涉及到老龄化、水资源短缺、郊区化、碳排放、交通拥堵、韧性城市、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保障房建设体制、发展特色小镇等等,他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仇保兴说城市是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觉得任志强大炮声音虽然很响,但是仇保兴的言论逻辑也是自洽的,他还是国务院参事,对政策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9、仇保兴有一个观点,是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度,避免了国外城市化中的大坑,比如中国没有出现美国式的郊区化,城市规模巨大,大家主要靠汽车出行,不仅耗能而且耗时;比如中国也没有出现拉美式的大型贫民窟,大家住在铁皮房子里没水没电没工作,犯罪横行,生活靠政府救济;比如中国公共品提供的还算比较均衡,不像当年狄更斯笔下的伦敦——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富人面前应有尽有,穷人面前一无所有。


仇保兴说,没有愚蠢的资本,只有愚蠢的政府,“产权”就是个水坝,由于不允许农民把土地卖给城里人,这就避免了大家去村里买宅基地,把房子建得越来越远,形成郊区化,也避免了失地农民把卖地的钱花光后,涌到城市里来沦为贫民。


家泰曰:仇保兴曾经是住建部副部长,他是不赞成农村集体用地入市的。这个跟任志强的观点又截然相反,近年来任大炮在发言中经常diss仇部长,说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政府垄断土地的,“不能让城里人到农村去买宅基地。城市的资源和金钱如果不能进入农村,农村怎么能富呢?”


我个人觉得每个城镇都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也不是谁能买农民一块地就能随便盖个大宅子的,真是出现了郊区别墅林立,那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是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资源还是尽量市场化比较好。


11、Philip Allmendinger说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他给大家展示的幻灯片中,有一张照片,可以发现欧洲的城市化,是北欧高于南欧,人口也在转移,因为城市是人制造的,有发展就会有衰落。Philip说城市化让10亿人摆脱贫困,但也让中产阶级增长停滞。不是所有人都从城市化上受益,体现城市发展的差异化,这导致了民粹主义,即城镇化越高,政治光谱越进步。英国的脱欧,就反映了这一趋势。



家泰曰:欧洲也在应对技术和经济进步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欧洲人失去1/5的岗位。城市间会出现马太效应,经济好的城市愈发有吸引力。我曾经听高晓松在一期视频节目中讲过,以他在欧洲多年的游历观察,发现欧洲越往南,人们的肤色越多样,头发越黑,女生越漂亮,食物越好吃。比如法国南部的女生比北部更漂亮,南面西班牙的食物比北面英国更好吃云云,原因是欧洲南部在历史上被穆斯林等民族统治多年,人种混杂,气候温和,食物多样。欧洲南部的男人,不需要多么努力,就能享用美食,获得美女相伴,奋斗精神偏弱。而欧洲北部,比如德国、英国、瑞典,男人只有在事业上拼命,才能吃到美食,获得美女芳心,因此经济就发达云云······


12、吴志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吴院士全程英文发言,PPT精心准备过,偶尔冒出一句中文就是金句,比如说为啥中国人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因为城镇化的前半段,之前的40年是以勤奋的劳动力推进的,是体力城镇化,后半段是有智慧的创造力推进的,是智力城镇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镇化从18%增长到了58%,提高了40%,6.4亿人从农村到城市,占了中国总人口的46%。平均每年有1600万人进城,但是1980-1990年每年只增长了650万,1995年以后,每年进城人口达到2000万人以上,最高年份出现在2010年,接近2500万。



我们现在吃的粮食,都不是29岁以下的人种的。中国已经从一个8亿农民的国家,变成了一个8亿城市人的国家。富国无穷农民,这是接下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中国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间的地位也大幅提升,1978年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36%,2018年占了国民经济总量的80%,提升了44%。中国的城市用地,1981年建成区面积为7438平方公里,到2016年为54331平方公里,增长了7.3倍。


城镇化包括人口的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市民社会的雏形已经在中国悄然崛起,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更加固了整个市民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向前推进。


家泰曰: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个电梯,里面坐了几个开发商去见政府领导,一个人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人不停地做俯卧撑,还有一个不停地用头撞墙。电梯到了顶楼后,领导问他们怎么上来的,一个说我是高周转奔跑上来的,一个说我练内功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创新拿头撞墙上来的。电梯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这三个哥们就是天天开发布会介绍成功经验的大佬们。


每年上千万人进城,这些人都需要有房子住,2010年接近2500万人进了城,2011年至2013年是中国水泥使用的高峰期,这3年水泥消耗量为64亿吨,而美国的1901-2000年一个世纪才消耗了44亿吨,中间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上海 中国 中国城市 城市 城镇化 大家 说城市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