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太国际管道会议召开
油气管道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支撑。近日在青岛召开的2019亚太国际管道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油气储运发展与创新开展对话,共同探讨油气管道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新路径。
储运技术朝智能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在报告中指出,本世纪中叶,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预计将超过30万千米。要建成“资源多元、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油气运输体系,面临着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两大挑战。我国油气管网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是形成感知、数据、知识、应用、决策等5个层次的总体架构,建设智慧一体化数据库和专业性知识库,通过构建管道数字孪生体,支撑管网全方位感知、综合性预判、自适应优化、一体化管控。他强调,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利用的主体,油气管网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油气管网建设的许多课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和研究,更需要油气储运界同行共同努力,紧跟时代发展,让油气储运行业在新的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油气管道管理必然向着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管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董绍华从人工智能与智慧管网的发展、大数据智能化采集、管道数字孪生数据处理、面向决策支持的智慧管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管道领域的发展这5个方面来阐述人工智能在油气管道的应用。他建议,以管网智能化分析为研究重点,破解材料、结构、失效等关键性难题;解决制约油气管道行业安全、质量、能耗、经营等关键性问题;建立基于企业数据基础数据库的油气管道大数据中心。
管道腐蚀预防提上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在“金属氢致开裂”的报告中提到,在油气储运过程中,金属和合金中的氢致开裂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因为氢会使原始的韧性金属和合金变脆。氢致开裂会在意外的低应力水平下发生,氢致开裂的行列式特征可分为材料特征(化学成分、晶粒尺寸、晶界、空位、位错等)和服务特征(机械负载条件、环境化学、氢浓度、温度、pH值、电化学势等)。他介绍了Ⅱ型和Ⅲ型负载下bcc铁和氢致开裂中氢原子的应变场,氢原子与螺旋位错和裂纹的相互作用等。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但在二氧化碳的输送及利用过程中,碳钢管的内腐蚀带来的运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ingLi Luo在报告中介绍了采用化学镀法制备的一种非晶Ni-P涂层,系统探索了其在二氧化碳输送和油气田二氧化碳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机理及性能退化机制。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闵希华指出,认识、预防、控制和消除油气管道应力腐蚀,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理论成果。他认为,必须对应力腐蚀产生的规律进行准确、透彻、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与检测手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突出源头整治,做到预测、预防,以实现控制和消除。
呼唤管道风险评估机制
欧洲科学院院士Dan M.Frangopol在题为“基于渐变冲击恶化的结构系统风险管理”的报告中指出,结构系统或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从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可靠性3个角度进行,要从设计、施工、监管、运行管理等环节出发,辅以风险分析手段以及结构健康诊断方法,对结构的疲劳失效作出判断和预测。
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Frank Cheng的报告凝聚了其过去10年中广泛的研究和工业实践经验。他的团队提出了腐蚀科学与工程领域的“4M”理念,分别从机理、模拟、监测、控制4个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应对管线钢腐蚀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谈到了管道腐蚀的缺陷评估。他指出,由于现行标准较为陈旧,有必要通过构建多种耦合模型,分析多种缺陷共存时,缺陷之间的相互干扰等问题,为石油行业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玉星表示:“当前,世界能源行业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建设和技术发展意义重大。本次会议聚焦发展与创新,立足亚洲和“一带一路”,放眼全球,探索行业持续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油气管道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学术交流,将助力国际油气管道行业新一轮飞跃式发展。”
(本文转自中国化工报,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