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的大屠殺:110名农民工惨死

奈及利亚东北部的博尔诺州(Borno),在11月28日下午发生了一场泯灭人性的恐怖攻击事件。一批从西北荒漠、跨越1,000多公里前来打工的外省农民工遭到恐怖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包围屠杀。 图/欧新社

"毫无意义的屠杀,杀光了毫无关联的外地人。"奈及利亚东北部动荡不安的博尔诺州(Borno),周六下午发生了一场泯灭人性的恐怖攻击事件。

一批从西北荒漠、跨越1,000多公里前来打工的外省农民工,28日在博州首府郊区10公里处的水稻田地里,遭到恐怖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包围屠杀——一开始,奈及利亚(即尼日利亚)官方只算到43具尸体,但联合国驻地联络员29日傍晚却证实:"遇害人数超过110死...是奈及利亚年内爆发的最惨恐攻。"然而恶名昭彰的博科圣地为何要专挑底层农民,甚至以集体割喉、枪决的残酷方式下手?这场残虐疯狂的恐怖攻击之中,坐视悲剧不断重演的奈及利亚政府,又犯下了怎样的渎职责任?

博科圣地的恐攻惨案,发生在11月28日下午,博尔诺州首府迈古杜里(Maiduguri)郊区10公里远的稻米农村——科绍比(Koshobe)。根据村长与生还者的说法,一批开著军车的武装枪手,趁著农民的午休时间,无端突袭了正值收成农忙季的稻田,并对田中的百来农民"开火攻击"。

这批武装枪手攻下稻田后,先是将"俘虏"的农民们集中綑绑,接着再以步枪扫射、砍刀割喉的方式,集体处决这批手无寸铁的农民工。之后,恐怖份子还掳走村中妇女,并纵火焚烧正待收割的稻田,将全村的收成破坏殆尽。

武装枪手攻下稻田后将"俘虏"的农民们集中綑绑,接着再以步枪扫射、砍刀割喉的方式,集体处决这批手无寸铁的农民工。11月29日,当地民众出席受害者的葬礼,为死者哀悼。 图/美联社

恐怖袭击发生后,博尔诺州州长祖鲁姆(中)到场哀悼。 图/美联社

战火频仍的博尔诺州,过去曾是喂养奈及利亚上亿人口的稻米之乡。但自从2009年"博科圣地"打着极端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名号发动叛乱以来,11年间的战火摧残,却让博尔诺州成为了两百万难民逃窜的混乱战场;其边境地区更成为恐怖份子窝藏,甚至蔓延至邻国尼日、喀麦隆与查德的"三不管地带"。

面对博尔诺的恐怖叛乱,过去11年来奈及利亚政府也耗费了大笔军事资源,并从各地征调军队进入博州镇压平乱。但受惠于政府军队贪污腐败与地理复杂...等战略优势,直至今日博科圣地的恐怖势力都未见溃散,甚至成为不断吸取奈国资源与人命的战乱巨怪。

不幸遇难的110名农民工,大多是奈及利亚西北沙漠地区索科托州(Sokoto)来的"外省移工"。根据英国《BBC》与法国《世界报》的说法,这群穆斯林农工之所以从千里之外特别赶来博尔诺州的战乱之地,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趁著农忙季节"打工赚钱"——因为博州长年战乱导致劳动人口严重外流;特产的稻米粮作,又是联合国与奈及利亚政府联手投资的"地方振兴重点产业"。不料竟因此遭遇恐怖攻击,让这批外地农民客死异乡。

由于遇难索科托农工,大多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当前奈及利亚也正苦于无法有效控制、近趋于放弃的疫情危机,因此依照宗教的"速葬传统"与防疫卫生等顾虑,村落官员们只好从29日开始就地安葬这批"打工异乡人"。但这除了让死难者遗骨无法返乡,也来不及让故乡亲友前来认尸、或送至亲家人最后一程。

战火频仍的博尔诺州,过去曾是喂养奈及利亚上亿人口的稻米之乡。但自从2009年"博科圣地"打着极端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名号发动叛乱以来,11年间的战火摧残,却让博尔诺州成为了两百万难民逃窜的混乱战场 图/路透社

一开始,奈及利亚军警统计的死亡人数,只有43人。但随著侦蒐行动的不断扩张,直到周日晚间为止,累积死亡总数已至少确认110死。但究竟博科圣地为何要对农民痛下杀手?奈及利亚军警为何又毫无作为?夸张的大屠杀惨案,也留下了许多案情困惑与舆论愤怒。

奈及利亚官方起初宣称:博科圣地之所以大开杀戒,是因为博州首府迈古杜里,这个星期六正好在举行地方选举——此一选举,也是自2009年博科圣地起兵叛乱、博州长期进入紧急状态后,迈古杜里11年来的第一次地方投票——因此大批军警才会集中在迈城中心地区防守选举,而无力守备农村小镇的巡逻防御,让博科圣地逮到机会"羞辱我们的民主投票"。

但根据科绍比惨案的生还者说法,博科圣地的屠杀袭击应与选举无关,而更是一起"争夺地盘"的报复攻击:村民表示,惯于鱼肉乡民的博科圣地,长年习惯以抢劫、绑架与收取保护费的方式,从博尔诺农村榨取人力、粮食与金钱。而在事发前的周五,就有一名自称是"组织干部"的武装枪手,打着博科圣地的名号前来村子里要索金钱。不过愤怒农民工们联合村民,却趁著这名枪手吃饱饭后上厕所的机会,将其制伏俘虏并扭送驻地军警。一时之间,地方乡勇活捉恐怖份子的消息,也成为登上新闻的"光荣事迹"。

活捉恐怖份子之后,科绍比村也不断要求奈及利亚军方曾派"戍卫兵力",以防止博科圣地的回军报复。谁知忙于首府选举与例行剿匪的奈国军队与地方警察,对此却是毫无反应。最终在各种怠慢与疏漏之下,才让一心一意配合政府反恐、但自己却毫无法防守力量的科绍比农民,再一次地变成了博科圣地"报复血祭"的残酷牺牲品。

奈及利亚官方起初宣称博科圣地之所以大开杀戒,是因为大批军警才会集中在迈城中心地区防守选举,而无力守备农村小镇的巡逻防御,让博科圣地逮到机会"羞辱我们的民主投票"。11月28日,大批民众出席投票。 图/法新社

11月28日,迈古杜里11年来首次举行地方投票。根据科绍比惨案的生还者说法,博科圣地的屠杀袭击应与选举无关,而是一起"争夺地盘"的报复攻击。 图/法新社

"奈及利亚全国都因这场泯灭人性的大屠杀而愤怒!我们一定会抓住凶手,为他们沾满鲜血的双手付出代价。"

恐攻案之后,奈及利亚总统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也在第一时间谴责表态;但与过往的惨案悲剧相比,奈及利亚舆论本回却没有出现过往一般的同仇敌忾,无论是民间情绪、军方的前线士气,相反地都显现一种集体沮丧、对上级怨怼、不再信任政府的怀疑感。

事实上,在今年10月份,奈及利亚全境才因为"反警察暴力"的民间示威,引爆了各地一系列失控的反政府抗争。过程中,奈及利亚的第一大城拉哥斯(Lagos),更一度进入紧急状况,奉命出动"恢复秩序"但却不受地方政府指挥的奈及利亚军队,更是在宵禁期间无端开火、扫射杀害近百名示威群众。

拉哥斯的军队开火事件,随后引爆了极为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但否认开火杀人、且不承认目击影片与之有关的奈及利亚军方,之后仍继续偕同警察全城肃清。最终虽然如愿镇压了示威、恢复了都会秩序,但官民军三方的互不信任与仇视,却也因此根深蒂固、难以消弭。

今年10月份,奈及利亚全境才因为"反警察暴力"的民间示威,引爆了各地一系列失控的反政府抗争。其第一大城拉哥斯更一度进入紧急状况,奉命出动"恢复秩序"但却不受地方政府指挥的奈及利亚军队,更是在宵禁期间无端开火、扫射杀害近百名示威群众。 图/法新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