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清贫,却在95岁高龄为国捐出3500万,她才是最应该刷屏的明星!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李小托,关注我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在《朗读者》上,董卿这样介绍过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便是叶嘉莹先生。


《朗读者》叶嘉莹:为中华古典文化而“吟诵” 



若有才华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看到她,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一个优雅一辈子的女人,一个赤子情怀的女人。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


是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她90岁生日时,总理亲自写诗为她祝贺,称赞她心灵纯洁,志向高尚,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

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她就是叶嘉莹。


提起叶嘉莹先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连主持人董卿都亲切的称一声“先生”的老人。




今年95岁的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捐出了1711万元。再加上去年捐出的1857万元,这位一生清贫的老先生,已经捐出了3568万!


捐那么多钱干什么?当然是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她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是把自己在北京的祖宅卖了,得回来的钱,一分不剩全捐出去了。


而她自己,生活上却还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她说:“我有中国诗词作伴,我不孤单。”


何为国之重器?这就是。


何为中国脊梁?这就是。


叶嘉莹先生晚年生活


2003年,有着200年历史的北京察院胡同23号,被推土机一下下猛烈撞击,轰然倒地,化为瓦砾。

 

在中国,办事效率普遍低下。唯独拆老房子这件事,速度惊人。

 

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听到家园被毁的消息,叶先生一阵唏嘘。

 

叶先生的踪迹遍布全球,居住过很多地方,但只有北京的家能一次次进入她的梦中。现在,这个唯一的家也没了。

 

在她看来,这也正象征着中国文化近一百年的命运:传统精神快速瓦解,诗词文化被拆解殆尽。

 

叶先生一生的使命,就是让国人重新认识诗词的魅力。为了这一生的志愿,她甘愿选择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

叶嘉莹旧居:北京察院胡同23号

被拆毁的察院胡同23号

 

01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她始终优雅



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


那一年,林徽因21岁,萧红13岁,张爱玲3岁……






1941年,叶嘉莹十七岁,就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苦难之一:早年丧母。

 

当时,母亲在天津做手术不幸感染,得了败血症。她放心不下北京家中的三个孩子,坚持离开医院。

 

最终,母亲在火车上病发身亡。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连母亲最后一面都见不到,成为叶嘉莹的终身遗憾。

 

她连写八首《哭母诗》,悼念母亲。“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石悭。”,当亲眼看见钉子在母亲棺椁上一个一个锤下去的时候,叶嘉莹心头在滴血。

 

母亲的盖棺,也是叶嘉莹早年幸福生活的结束。从此以后,生活的风暴将一次次蹂躏她、侮辱她,至老方休。


幼年丧母,她比一般人提早感受到了生命无常,死生隔离的痛苦,叶嘉莹只能在诗歌中聊以慰藉。


叶嘉莹说,她这一生都被命运推着走。


“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在学校期间,叶嘉莹一门心思读诗词,既没朋友圈,也不谈恋爱,生活非常单纯。由于她成绩总是第一,长得非常娇俏,很多男生都给她写信、追她。

 

叶嘉莹却一封都没回。她的表哥曾经送她一句评语:“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叶嘉莹笑了笑,也没有反驳:孤芳自赏就自赏吧,反正我只跟诗词谈恋爱,心满意足。

 

后来中学老师把自己的弟弟介绍给她,名叫赵钟荪。

 

赵钟荪是国民党文员,狂追她好几年,叶嘉莹硬是没心动。后来他调到青岛,但时不时跑回北京来见她。

 

终于有一天,他回来跟她说:“我丢了工作。”叶嘉莹忙问为什么,赵钟荪没有回答。

 

“别不是因为经常回来,丢了工作的吧?”叶嘉莹这么一想,觉得自己有愧于他,这才答应了赵钟荪的求婚。

 

很多人的婚姻是因为爱情,而叶嘉莹的婚姻纯粹是出于义气。也算是民国女子才有的特殊气质了吧。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她的选择,包括这一段婚姻。然而就是这个不是主动选择的选择,打开了她生命中的“潘多拉之盒”。 

叶嘉莹 结婚照

 

解放战争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

 

叶嘉莹无奈跟着先生也去了台湾,从此离开了大陆。

 

没想到,白色恐怖不久就来了。

 

叶嘉莹回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