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国土喝茶开示—问题如泉涌,应答如抽丝

蘭心序:这一节是师父喝茶时候大家问问题其中一小段的开示,很多人问问题,所以也没把录音放上来。

每次师父喝茶时间就是会被各种各种问题猛烈袭击,哈哈。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其实心里都会默默的点一个大大的赞,师父智慧通达,真是令人欢喜。


師父所講文字版

1、弟子请问如来藏问题

师父回答:因缘即空,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所以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呀,一切显现就是佛的法身呐,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开了智慧了、破了无明了,心清净,世间清净,一切显现不离真实、不离法性,所以山河大地皆是如来。

那么歪解的人呢,他就变成好像如来是一个不生不死的对象,一个永恒的存在,所以由这个“如来”呢,演绎变化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呈现和体现这个不生不死的“如来”存在,那完全就是大我见嘛,跟外道印度教泛我论的思想是一样的嘛。

佛教里面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嘛,所以佛法开始就告诉我们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但是有些学了半天以后兜回来啦,求了一个大我!求了一个大我以为解脱,那跟如来藏完全就背离掉了。

2、弟子请问:“师父,这个如来藏的正解是什么?”

师父回答:如来藏的正解?如来藏就是说法性、真理,法尔如是所以我们一切尘尘刹刹的显现,依清净心,就是见了真理的角度来讲,那么就是一切现成的,就是即色即空嘛,即有即空嘛,空有无碍嘛——这个才是如来藏的正解。

3、弟子请问:“师父,那这个跟中观的思想核心是一样的吗?”

师父回答:核心理是一样的,但是它在表述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表述的时候它是先以真实的智慧打开了以后,智慧心所呈现的观察来作直接表述。那么再进一步的时候才依破的方式来揭示、来显示,是这样的。比如说典型的,我们看《圆觉经》:心也好、众生也好、一切事相也好,都是“圆觉妙性”嘛。那么从我们没有开悟的人,怎么可能是“圆觉妙性”呢?怎么是真实的呈现呢?不是的嘛。

那么这个当中呢,他就进一步做了解啦,就说:虽然本源清净啊, “圆觉妙性”呈现呢,但是我们无始妄动,无始以来无明缚缠,不能够体会、不能够入真,就像什么呢?好像去一个地方,迷路了以后东西南北分不清楚,四方异处,那么你就走不了了。

那么有人指导你以后,端正了路线了,知道方位了,东西南北各归其位,知道东就是东,西就是西,那你就走得出去啦。那么东西南北有没有改变一点点呢?没有改变。你迷惑的时候,东西南北就是这么定位的;你现在清楚了以后,东西南北还是那么定位的,但是一者是不知;一者是知嘛。

那么一切皆是如来藏相显现呢,我们没有觉悟的人,他从法性上是这样子,但是呢,我们不见真实,不如是观,不如是知;那你证悟啦、体证到啦,那这个清净心显现了嘛,如是观、如是知嘛,所以跟一切如来藏相显现的层面呢,相契合、相应,是这样的。

所以到这个如来藏说“圆觉妙性”呢,经典也好、论典也好,要弄懂要学通,是比较要费劲的,所以它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在什么呢?中观啦、唯识啦……这些批判性的角度来引导我们了解真理,这个里面呢,剖析得比较清楚,理路比较精微,比较有次序,是这样的。直接我们趣入呢,就不太入。

4、弟子请问:“‘诸法自性清净故,有相皆幻如是观; 俱足殊胜菩提故,慈悲之心如是观; 自性无欲光明故,于一切相莫执着’,就是这个《本兜心经》四十二个字,是不是讲的就是如来藏?”

师父回答:这个也是讲的如来藏。如来藏讲的心性呢,它是指法性、指真理,是这样的。然后你透过这个迷惑见到真理以后,再观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本然一切清净,所以本清净嘛、菩提妙觉嘛。

5、弟子请问:“那讲的这个一心三藏,讲的就是这个空和不空吧?”

师父回答:这个在《圆觉经》里面他是做了一个比方喽,就是说“如金在矿”,然后经过炼以后去矿留金,那么在矿之金和去矿之金呢,是不二、是一样的嘛。但是呢,在矿的时候称为矿嘛;去了以后,去掉杂质、垢染啦,才称为金嘛。在矿的时候不称为金嘛,称为矿嘛,炼出来以后才称为金嘛,可是这个性质是一样的嘛,去掉杂质才是金嘛,所以我们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你是佛吗?不是佛。只是说从真理上、从佛性上,法性是一味的。

(我们凡夫)你没有证到啊,你没有亲证啊,你只是概念的佛性啦,概念上的了解。

6、弟子请问:“成佛之后,他还有微细的身体吗?”

师父回答:这个微细的身体是现象,成佛的话,是智慧,智慧无碍,所以不是有没有微细的身体来决定的,这个是不同的层面嘛:微细身体是属于现象界物质部分,精神部分都不是。

那么说这个物质部分——微细身体、微细物质,从法性上来讲呢,也是因缘生灭、因缘幻化不可得,这个就是微细物质的从本质上的观察。

从法性上来讲呢,依此观察呢,也能够通达,跟法性呢,是不相离的,也是法性的一个展现。就是说这个当中呢,事实上来讲都是随我们颠倒妄想所取著,然后觉得有存在、有这个事相。那么从实相、真实契入来讲呢,这个也是幻化不可得,这个才能够跟法性呢、跟清净相应,是这样的,所以曼童子十四问呐:如来灭后,存在是不存在呢?

其实曼童子本身的角度他就是建立在——比如说是微细物质啊、或者是精神本体啊——这个角度来问这个问题。

那么从智慧境界来讲呢,这个就是一种执着啦,认识上就是凡夫见啦,是取著心的一个了解啦,所以真正来讲,佛此处灭彼处现,即使他在彼处不灭,一直恒现,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个只是现象嘛,不是法性、不是真理啊,不是法身相应的智慧境界嘛,这只是一个现象嘛,所以如来是灭呢,还是不灭呢?不可记嘛。因为灭和不灭是你有执取建立有本体、有存在,所以这个存在性呢,具足的时候我们叫做存在;存在性不具足啦、散坏啦,我们叫不存在。——这个就是生灭现象嘛、变化现象嘛,所以佛就不回答这个问题啦,并不是说不可以回答,而是站在这个曼童子理解的角度,他根本不可能理解得了,回答他就会更加糊涂啦,不回答啦。

说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就是生灭还是不生灭呢?它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谈的,所以中观里面讲: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断亦不常嘛,为什么讲“不生亦不灭”呢?不是讲一个东西永恒——也不生也不灭,叫不生亦不灭?不是!而是直接指向生和指向灭这个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来观察它是否有所谓的生,是否有所谓的灭?那么这个灭和生啊,就是建立有依据了嘛,有根源了嘛。那实际上,生——缘生无生,灭——缘灭无灭,生灭如幻嘛,所以生灭不可得嘛,不生不灭嘛,是指生灭本体没有根源、没有依据。

比如说我们讲“灭”,人烧这个香,点了,冒烟了,着火了……那点完了,“啊!灭啦,没有了!”——这是我们的有选择性对现象的一个执着。实质上它也没有灭,它辗转变化另外的现象,变成烟啦,灰尘啦,水汽啦,热能啦……我们说它灭了吗?没有灭,因为这个不是实质的。

我们讲“生”呢,它是不是真的“生”呢?比如说这个香,它是要木头,把它剖细,再打成粉,还可能加了一点其它材料,然后再揉合成了这个香,可以给我们烧。那么在没有把它揉合之前,木头也在,其它的材料也在,香在哪里呢?难道香就没有吗?那么为什么你只有这个香做出来的时候,你说:哦,这个是什么香,那个是什么香,对吧?

所以这个生的话,它只是说由其它的物质因缘组合以后,呈现了这个状态,我们叫做生。那经过燃烧之后,它不呈现这个状态,这我们叫做灭,那么其实它只是前后生灭变化,互相关联,从一种现象展现变化到另外一种现象,所以这个当中,有没有说生和灭的依据啊,生和灭的实质啦?没有嘛!所以不生亦不灭嘛,观生无生嘛、观灭无灭嘛,生灭不可得嘛——这个才体会到思考上、观察到这个事实,也就是说,跟法性啦、跟真理啦,相接近、相契入,也就是否定了我们日常认知当中现象上的这种错觉,现象界的这种执着。不然我们就执着啦:我们认为灭了,就是没有啦;认为生呢,就是好像出生了一个新的东西啦。

没有出生一个新的东西!才生即灭,才灭即生,生灭是相待的,待于前面这个——它灭你生,待于后面这个——你灭它后面才生,那无灭不生,无生不灭嘛,这个是相关联的嘛,相参照的嘛,所以在中观里面讲,更基础更基础的时候就是说:“法不自成,所以叫做空,所以叫做无自性”。

“法不自成”呢,就是我们观察的内容啊,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一切的一切,都是什么?因缘相待!不管是说从现象界的因缘生还是概念上的划分,它都是因缘的参照嘛。比如说,长和短啦,它是参照的嘛;生和灭它是参照的嘛;人和众生呢、其它动物,是参照的嘛;世界的成住坏空也是参照的嘛;重重无尽的变化都是参照的嘛……它没有说离开这些参照独立得出来有本质性的一个依据,本质性的一个存在,找不到任何本质性的!所以中观里面另外一个偈诵就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就是一切都是因缘的展现,因缘所生:就说空呢,不是别的空啊,就直接指向这个现象啊,这个现象即空啊,现象的不可得啦,不是另外剥离了这些事情来找一个不可得,那么这个样子辗转的深入观察之后,才跟这个道理来相契。

所以如来灭还是不灭呢?如来死了以后存在还是不存在呢?那就是戏论了,就是在如来现的时候亦如幻嘛,不可得嘛;那如来灭度之后呢,灭亦非真实灭嘛,亦不可得嘛,所以有的地方又比方说:这个人他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走了,多年以后找不见了、没回来,那就以后他死掉啦。那么经过若干若干年之后他又回来了,那么就以为怎么又死而复生啦?其实他也没有死过,也不是死而复生。

7、弟子请问:“师父,万法唯心所现啊,我们的个如来藏和我们的阿赖耶识,我们可以向这个心求,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灵山?”

师父回答:这个里面它只是一个比方,就像禅宗里面五祖说,大家写一个偈颂,然后神秀就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嘛。那我们修行呢,就是要成就、要证菩提,那么有的就喻意佛觉悟的那棵树啊——就是菩提树啊,到那里呢,是他成就的所在,那这个是一个朝外的一个追求,朝外的一个目的。那么真正修来讲呢,是我们内心觉悟,内心的一个转化,所以身是菩提树嘛,修行不假外求嘛,心有灵山。

但是从更深的一个义上来讲呢,又不完全是这样。就说这个“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呢,首先从唯识体系展开观察呢,它是从有情心理的活动,跟这个活动的事情,也就是所认识的法,这个一元关系来推理、来引导我们认识这个心跟境的显示的关联,由此来破除我们对心以及对境的执着,是这个意思。那么就是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心——想生,境界——就现。

那么从直接角度来讲,我们看各种事情,你就有你的参与——你的主观成分、你的认知角度,所以就形成你的印象嘛。我们讲说;“你要客观啦,你要客观一点啦。”其实你做不到客观。只要你摄入认识,你就会流于主观,有你的立场嘛,有你的角度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比如说一个人很大,你放到远的时候看到他很小;那一个人很瘦,他站得很近的时候,你也觉得他很大——这个就是观察角度嘛,所以这些种种的境界、种种的事情,都是随你的认知,随你的认识而显现,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更深一个角度上来讲就是说,我们说起惑造业呢,形成众生种类的不同,形成世界显现的不一样。就比如说娑婆世界是这个样,净土世界是那个样……种种世界都不一样——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就是说心的一个转化嘛,那也可以说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讲呢,就是要贯彻到唯识的宗义啦。现象界了解是这个样,深度了解呢,就是说,我们这个对立性的外境和内心,在观察的时候实质上本身只是有心理活动,外境是心理在外的投影而已,所以形成了观察的客体和来观察的主体,这个对立呢,是假相的,所以如是心如是现,辗转变化——这个就是心的缘起、认识缘起。

那么深度的从这个认识缘起来讲呢,所以这些境界呢,不实啊、境界如幻啦,所以你的取著呢,也不真啊,取著亦不可得啦,所以心识亦幻,所以境不可得、心亦不可得。然后这样的话呢,就是转入到跟佛法揭示的核心内容——就是唯识里面的这个实相啊——观察了“圆成实性”啊。

“圆成实性”就是离我们原有的这个错误认知性——也就是“遍计所执”嘛——错误认知性嘛,认为这些有嘛。对于这个心,然后关联那个境,觉得境是有或者觉得心是有。其实境不可得,完全是心的投影;那心的这个认知,它以这个境为参照,又觉得境是真实,那么它不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啦、颠倒戏论性的认知啦,不是真实的认知啦,所以这个心识也是不可得啦,心识如幻啦,那么就趣入到真实的角度。

真实的角度是什么角度呢?就是直接洞了了、直接观察到我们这个心识的投影性,心识变化的虚幻性、不实性,所以真正证入到了以后,那么就是了虚妄性啦、证入清净啦。证入清净的时候呢,境亦不可得嘛,证境无境嘛。

那么这个时候,它才会又回归到如来藏系的这个角度了,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我们学如来藏,很多人他容易走偏掉,直接把它拉直了,就变成一个大我了,是这样的。

8、弟子请问:“那么诸佛菩萨也是我们心的显现?万法唯心所现?”

师父回答:诸佛菩萨的显现,如果从心识论的角度上来讲,就是我们在凡夫的见的时候是一种投影、影像。那么如果你证了真呢,那么就是剥离了这个影像,如佛所见啦、法同一味啦,那这个时候才见到真实,是这样的,那就不会堕入这种影像的分别这个境界里面,所以在《二十颂》里面讲到细节的时候说,佛也观察到我们众生有烦恼,这个境界呢,是心所呈现,是不是佛也有烦恼呢?不是,因为佛是清净的。那么观我们众生呢,是对应的投影虚幻展现,犹如我们观佛的清净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就清净,我们也是佛的清净的一个投影分,所以你不是心里真正清净。

等到你证入的时候呢,你才可能是如佛所证呐,这个时候你的这个投影分不管是表现于观察到凡夫的烦恼,还是表现为观察诸佛菩萨的清净,它都是如幻的、都是不实的,不会在这个上面呢,产生取著想。

9、弟子说:“~~~他们说念楞严咒要在早上五点前念完,不然菩萨要睡觉的。”

师父回答:什么时候都可以念,自己打瞌睡,就以为佛菩萨也打瞌睡….(笑)


师父說:““如金在矿”,然后经过炼以后去矿留金,那么在矿之金和去矿之金呢,是不二、是一样的嘛。”

每次校对师父讲的开示,都觉得师父怎么那么智慧如海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