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心理和节俭市场面面观

节俭心理和节俭市场面面观

近日有微信热议餐桌上剩宴的浪费,以至水电、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的资源浪费现象,无非是强调“节俭”二字,引来担忧和呼吁,字里行间所揭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人文大环境的问题。人文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重要,笔者无意纠缠餐桌上的浪费现象,铺张浪费也不在话题之内,只就节俭心理和节俭习惯聊发些许感慨。

当下,除了文物古玩珍宝等收藏品外,已少见旧货市场,旧衣物作为救济物资流向边远贫困山区,倒是常见,然而,在北美旧货市场却有广阔天地,旧货深受欢迎,那里有一种特殊的自由市场,仿如我国难以生存的地摊,只不过那地摊不是此地摊,其规模堪比商店,商品种类繁多,大到家用电器家具,小至金银首饰,那就是北美久负盛名的“Garage Sale”(车房廉价卖物),这是一种设在车库或者家门口的三无地摊:无注册,无租金,无需纳税。

北美居民生活质量不可谓不高,却流行此类家庭互相调剂性的交易和拍卖,这种交易和拍卖,自家拿出来的货品,新旧不一,贵贱不同,一般是物主家里自用积余,或由于更新、搬迁需要处理的物资,有家具、服饰、电器、生活用品、体育娱乐器材、玩具、精美工艺品、珠宝首饰等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凭着人们的信用观念,这些物资不会是残旧或脏烂的废弃品,有的物品经过消毒,顾客也就没有害怕传染疾病的心理,在这些场合,最值得赞许的是没有人会觉得高低贵贱,没有人会难于启齿,我国留学生或新移民,初来乍到,往往深受感染,每逢星期六、星期日,按户主设置的“Garage Sale”指路牌,追踪驱车而至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人们似乎迎来购物节,或像城市展销会,或像农村赶集一样,议价成交,既是消费,又是休闲之余参观展览。

我国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古以来提倡勤俭节约,可是打从新近四十年以来,随着物质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勤俭节约观念似乎日渐淡薄,土豪或者青少年尤其突出,但是,尽管少见提倡节俭,从消费者人群来看,中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节俭的观念还是强一些,从商品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来看,尽管实体店稍微冷清,每逢大超市打出优惠折扣价广告,不也是为了迎合顾客节俭的观念?!

“两元店”“地摊生意”和“天光街”为什么受老大妈老大爷青睐,也无非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拍,经营者图薄利多销,消费者想节俭一点,何况,老百姓想要的许多细小日用品,时下高中档商店是买不到的,那怕是一个针线包、一根绳子,一个零件,高中档商店又不肯拆零变卖。

走鬼生意史称“货郎担”,或流动的“地摊”,其实是既有市场,又有历史根源,亘古以来“走鬼生意”迎合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随着城市交通拥挤,因其有碍交通和市容,“走鬼生意”已受排斥,为了照顾这些经营者和消费人群,城市管理部门也都从驱赶转变为定点安排,其实,在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的前提下,让他们也能设在“自家门前”或指定那一条街免注册免税免租设摊,“约定成俗”,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时了吗?其实,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没有过使用期的家电用品,修修补补找一个零件还可替换一下,即使有些产品已经更新换代,旧产品下了柜台,但是,旧产品只是使用功能差一些,并不影响使用;所有这些,对于囊中羞涩的人们来说,勤俭持家不是一件小事,对于有节俭习惯的中下层人士来说,也算是生活习惯。于是,出现了散见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家电维修点,补鞋店或补鞋补包补伞摊档,修改衣服店或摊档,磨剪刀的流动摊档,出现在人行道上或天桥边角的小商品摊档,沿街叫卖的小商品货郎担或者水果干品货郎担。广州海珠区细岗至晓港大马路一带的内街深巷更有上百间售卖碎布的商店,这些商店既有成批布匹,也有布头布尾,来源于制衣厂的边角料,既可丈量,又可称重,既有成品,又可代加工,十分方便,很受中下层中老年主妇捧场。这些市场不是城市消费主流,少见媒体宣传报导,只是民间自发传递信息而已。

广州中山六路周边的陶街和将军东是人们称之为“淘宝”的胜地,是二手五金电器数码商品的集散地,大沙头三马路周边除了数千家新品电器商店外,规模宏大的盛贤旧货市场等几家大型旧货广场甚至名扬海内外,多为二手电器数码商品,其来源或是厂商积压物资,或是升级换代旧产品,或是收购来的旧商品,价格低廉,还时见三五成群的老外身影。

传统老店的消费模式,无论是百货还是饮食,其实并不是都是中高端的,也有低端的,广州市中山六路的励红百货店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百货店,以经营低端中老年习惯用的老产品为其特点,让远近中老年消费者慕名而来,可见,习惯使用传统产品也是一种节俭传统。

家庭消费无论是耐用品或消耗品,跟拉动消费有矛盾吗?看来,节俭实际上客观存在,君不见家电或者手机不是也推出以旧换新的经营模式吗?如何在促进消费和倡导节俭之间找到平衡,倒是值得探讨。

节俭还有一种模式,那是北美的“节俭商店”,这又是一道经营者和消费者双赢的风景线,这种商店卖的商品都是积压物资或旧货,因其价廉物美,极受欢迎,这类商店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具有大超市的规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顾客很多,没有人会感到寒酸,商品之所以低廉,是由于货源来自积压物资或城市居民无偿捐献,在人流比较多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随处看见一种巨大密封铁柜,捐献物资的居民会按规定把整洁物品投入铁柜,那些大铁柜就是慈善商店设置的,而商店收益又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市人口只有百余万,估摸有二十余家“节俭商店”,逢节日或学校开学,人头涌涌,这些商店更打出特价,还可以进一步获得廉价后的折扣优惠,平时有时举行称为“一元日”的活动,大小商品一元一件,有时以游戏抽签方式定价,顾客抽签,抽到什么价就是什么价,皆大欢喜,稍微大件一点的商品,有的大型节俭商场还要出示和登记身份证,以示负责,笔者就曾经随意花一元钱买了一件全新衬衣。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是节俭商店散发的精美广告,似乎是在鼓动人们勤俭节约,在节日或开学时,新闻媒介还会号召家长和学生节约开支,宣传推介节俭商店的商品。由此可见,节俭成风是一种社会风尚,是人们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它才可以变为一种社会习俗。

多年以前,笔者在广州也曾经发现了冠名慈善的商店,很可能是为特困人群而开设,但见消费者稀稀落落,不久就难以为继关闭了,也许就是因为此类慈善商店所面向的人群过于狭窄,即使向各类消费人群开放,也许又会发生经营者资本不济,而某些人群又碍于面子不愿光顾的问题。

笔者罗列的节俭心理和节俭习惯以及节俭市场方方面面现象表明,当下,虽然中高端市场似乎成为主流,其实倡导节俭的市场仍然存在,节俭的观念和风气并没有消失,只不过部分人群浓厚,部分人群淡薄,节俭舆论式微,节俭事迹鲜为人知,对于收入富足的人们以及青少年来说,享受物质生活的欲望提高后,节俭的人文大环境亟需潜移默化地培育,单拿如今酒店食肆剩宴食物打包成风为例,节俭心理和意识是可以形成的,大可不必担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