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女神的留学感悟:"焦虑是一件特别普遍的事,无论你有多优秀”

文 | Renée

From BeBeyond

微信号:BeBeyondG


今晚刚和好朋友吃完饭,她聊到去读Technology Policy PHD的计划,我和她UPDATE了一个月底的新面试——最近找暑期实习,有拒绝也有新的邀请,痛并快乐地拓展着自己的商业积累和职业选择。纽约的春风里我们走着,刚刚分量过于慷慨的冰淇淋让我们的大脑微醺:

 

“这种不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的日子真的太奇妙了。”

 

我们相视而笑。

 

在SIPA度过一年,我学到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和真实的自己相处:

 

“如果不顾及他人的看法,你想做什么?又想用什么节奏走人生的路?”

 

△ 今年3月,古巴。色彩,尘土和历史,它的热情依然年轻!


星空与道德律

从这里出发


哥大SIP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国际事务与政策学院) 是我两年多的梦校,也是我申请的唯一一所policy school。比起其他的policy school,这个项目更强调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适合职业目标相对明确的申请者。

 

我学的是International Finance,一个课程偏商科的专业。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上商学院呢(其实我申请时其他四个项目都是商学院的, 哥大SIPA是我申请的唯一一个MPA项目)?


有这样几个原因:

 

  1. 我是文科生出身,职业目标是consulting。纯金融专业和我的强项与职业路径都不是特别搭配。


  2. 美国的管理学项目通常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深度的留学体验。


  3. 我认为人是要有“星空与道德律”的,这样才能走得远——这是我选择SIPA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作为SIPA学生的骄傲。我非常希望在两年的探索中,可以对世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一定认识,并结合自身的能力所在努力向寻找解决方案前进。

 

△ 开学orientation的seeplegroup

 

不写paper的policy student

 硬核的专业培养


SIPA对学生的培养,在我看来是使命感。

 

无论我们将来进入的是public还是private,我们不会停止思考,如何在工作之上创造出积极影响力,也保持着对寻找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求知欲。正是当年PS中,”leverage social welfare with business and finance technique”的初心,让我在探索的过程中从不迷失。

 

我们分六个专业,每一个方向都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其中我在的叫作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讲的就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金融与经济学原理。因此,虽然是policy student,我们几乎不写作paper,而是以考试和习题为主,这一度让我这个误入的文科生倍感struggle。

 

但是,这对于硬实力的打磨提升不是一点半点。对比和之前在国内上课的区别,这里的每一门课都能实时在在的用得上:

 

  • 上完politics of policy making,你能胜任智库和研究机构的memo写作;

  • 上完公司理财,你能毫不犹豫的估值建模;

  • 上完宏观,你能对国家经济政策点评一二。

 

在我们专业里,人文与政策的课程占比很低。对此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的。但后面领悟到:对于理解经济问题而言,经济和金融功底是骨,政策是皮。

 

一年读下来,我认为SIPA的这个专业最适合有志于宏观经济的同学。


昨天老师上过课的时候才说,阿根廷的财长当年是Macro TA,让我们惊呼连连:以后对TA都要毕恭毕敬!

 

△ 哥大校园


他们的从容,他们的紧张

Peer pressure二重奏 


在SIPA读书,peer pressure真的很大。

 

一方面,压力来自有工作经验的同学——来这个项目的非中国学生基本都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于是在经济课堂上,他们能自然碾压对实践一无所知的college graduate:

 

第一学期我作为student consultant加入了学院的Impact Consulting小组。组里有在宝洁工作四年的墨西哥姐姐,有在印度做了三年咨询的姐姐……我们项目的每周需要花五到六小时的时间进行客户会议和产出。而同样都是first year, 同样都是在适应期,她们却从容地多,她们成熟自如的状态真的让人羡艳。有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简直充满了怀疑:


我是不是来错了?

是不是应该gap积累经验再回来上学?

我真的能利用好这个项目的资源吗?

 

另外的一个peer pressure来源于中国同学间的同质化的,有些“功利”的氛围。


和国际同学不同,中国同学几乎都是本科毕业直接来的SIPA,超强的实习和成绩足以证明大家的能力不俗。于是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最像business school的policy school,见面问候三句不离:


简历投了吗?

面试到哪儿了?

寒假去哪里?

暑假去哪里?


当然,问来问去就是金融咨询的那几家公司。


虽然我也是要去做private sector consulting的,但这样目标明确而紧张的竞争感还是吓了我一跳,上课的时候觉得压力山大;面对着眼前无数的活动、讲座、课程,总是害怕因为视野的有限而错过些什么。

 

policy sipa 政策 经济 经济政策 职业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