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编者按:前几天,冷兵器研究所那篇《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吗?红夷大炮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的文章,在获得很多读者认可的同时,也有一些朋友发问:明军武备稀烂,真的能造出好炮吗?这些朋友所以依据的是某位文史学者在央视级别媒体上的一些故事:比如明军的刀砍不死牛啊!明军总兵的盔挡不住箭等等。那么明军的武备真的稀烂如此吗?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8年),大明与后金双方在萨尔浒周围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由于准备不足、轻兵冒进、合围缓慢等原因,明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朝此战损失杜松、刘铤两员大将,以及将校士兵四万五千余人。大败之下,辽东形势攻守易行。而针对此战的失败,也有人给出了一些如明军工部腐败、粗制滥造,导致兵器装备破烂不堪乃至于战败的理由。


▲上柱国将军刘铤画像


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几个经典段子,比如刘铤出发前祭天杀牛,明军拿刀往牛肚子上连砍三刀都没杀死,最后还是杨镐看不下去拿出了自己的尚方宝剑才把牛杀死;又比如刘铤养子刘招孙在军前演武,结果枪头在挥舞过程中脱落被甩了出去;再比如最经典、流传最广的杜松带着生锈的头盔被后金一发流矢射死。乍一看,这些段子说的有板有眼的,似乎还真证明了萨尔浒明军武器的不堪。但实际上,这些段子要么误传与歪曲,要么就是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经过“润色”后的不实信息。下面,笔者就简单对这几条详细说说。



首先是流传最广、最经典的杜松头盔说,在这个段子里,身为一军统帅、官至总兵的杜松竟然会带着一顶生锈的头盔,本身就已经很不合常理了,偏偏还被流矢射中。所以这个段子经常被用来证明明军连将领的装备都粗糙无比,更别说普通士兵的了。但实际上,杜松的死因是有第一手信息的。虽然杜松和身边亲兵全部战死,明军也没能抢回他的尸首,但在杜松军覆灭前夕,依然有人出来传递战报。



时任直隶巡按御史的王象恒,曾在永平连续接到了两则从辽东传回来的战报,第一则战报传递的是杜松在五岭关被后金军包围,随后两军陷入鏖战的内容;第二则战报则是汇报西路军危急、杜松可能战死的内容,里面明确说杜松“面中一箭落马”,而王宣、赵梦麟依然被围困生死不明。之后,道路阻绝,明军西路军信息至此戛然而止。



由此可知,杜松并非头盔中箭,而是脸部中箭。这与传说中的生锈头盔毫无关系。而所谓明军头盔质量不好,导致杜松中箭战死说法的开创者,则是那位著名的徐光启。但他的说法前后矛盾,比如前一句说“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冑。”这句话看着没毛病,因为没有精良甲胄才被人集火头部射死。但后边,他紧接着又来一句“杜将军去甲冑而战,尤非法也,况士卒乎?”这是吐槽杜松作战不喜欢穿盔甲了,乃至于影响到士兵作风。



前面说没有精良甲胄,后面杜松不穿甲胄。照这么说,后金军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对方没穿甲胄还非得集中射对方脑袋?(关于杜松不爱穿盔甲这事儿是有出处的,杜松曾亲口炫耀过,自己征战几十年不知盔甲为何物,甚至展示自己身上的所有伤口来表现自己的勇武。但这明显是在吹牛。征战几十年,弄了一身伤口还能上阵,正说明他作战时是穿盔甲的。)



其实,看完徐光启这几篇奏疏的全文就会明白,他不过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推销自己那昂贵到12两白银一套的盔甲罢了。这对于明代官僚,属于常见套路。徐光启甚至通过春秋笔法来给自己制造论据。比如他这段话“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这段话虚实结合,通过后金盔甲的精铁甲片来对比明军盔甲的荒铁甲片,说真不真说。假不假。真在于明军盔甲原材料确实是荒铁,假在于明军甲片却并非荒铁。明人所说的荒铁,实际上是从矿山中挖出的原始粗生铁,明清两代不管是制造盔甲还是铸造火炮都是用它当原材料。荒铁经过冶炼加工后成为生铁,生铁再经过冶炼加工后成为熟铁,然后再进一步使用。根据辽东档案的记载,明军两斤重的红脑包头盔,要消耗10~20斤荒铁;一副明甲要消耗荒铁一百多斤;一副臂手要消耗荒铁25斤。打个比方,荒铁跟精铁的关系就相当于朱重八和朱元璋、朱洪武的关系。这段话最后那句,“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是说后金军专门在近距离,射击明军盔甲防护不到的脸部和肋下。这正说明当时明军甲胄的问题不是做工不好,而是设计有缺陷,防护面积不足。



因此,根据第一手战报的记载,排除后来徐光启的春秋笔法,以及现代不知从那流传出来的段子,杜松死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脸部中了一箭。而且不只是他,刘铤也是这么死的。虽然明朝这边没有对刘铤死法的描述,得到其尸体的清军却记载了下来。《扈从东巡日录》中描述,刘铤“面中一箭、一刀,”可见后金军射手确实习惯于在近距离攻击对方脸部。



其次,我们说说那个刘铤出发前,明军的刀竟然划不破牛肚皮,要借杨镐的尚方宝剑的传说。但只要是对萨尔浒部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段子有一个最明显的槽点。那就是杨镐在沈阳坐镇,而刘铤则在宽甸出发,两者间直线距离尚有近170公里。难道当时刘铤在搞直播?让杨镐看到明军杀牛不成功?然后杨镐会瞬移?从沈阳来到宽甸跑一趟就送尚方宝剑?



一手资料《三朝辽事实录》中对于此事的记载,是刘铤派一将杀牛祃祭,连砍三刀之后才把牛头割断。这并非是划牛肚子,更没有尚方宝剑的事儿。显然,劈斩牛首难度要高于劈斩人首,要想干净利落的一刀砍断,确实需要经验和技术。比如刘铤本人曾在入朝作战前祃祭的时候,亲自上场连斩三头壮牛,三刀三首,一时传为美谈,也凭此武力威震军中。而这次选出的人或是因为技艺不精,或是因为马失前蹄,并没有达到一刀断首的效果。但这事跟刀的质量无关,不会砍的人你就算给他妖刀村正,该砍不断还砍不断。



第三个段子是说明军演武,结果枪头掉了。这事其实也是被歪曲了。祃祭只后为了振奋军心,刘铤的养子刘招孙于阵前演武挥槊。刘招孙除了是刘铤的养子,也是他的亲卫,武艺高超,仅次于刘铤。在萨尔浒最后突围时,刘招孙背着刘铤的尸体作战,依然勇猛不减,清人在《钦定盛京通志》也承认,刘招孙在此情况下一手持刃,独自格杀后金兵数人,最终战死。但就是这么一个勇猛武将,在演武时也出了状。当然不是段子里说的枪头被甩掉,而是他竟然不慎坠马。《三朝辽事实录》中描述为“刘招孙于教场驰马试槊,堕地。”

可以收,斩牛将与刘招孙的突然失手和意外状况,也让刘铤有点不安,但也仅仅是祭祀时的心理状态罢了,在文中丝毫看不出与兵器有何原因,若按段子所流传的,明军战刀连牛肚皮都割不破,又怎么能连杀身披精铁盔甲的后金兵数人呢?



因此可见,这几个段子基本上是歪曲事实,上断章取义甚至是无中生有,然后经过不断地道听途说、添油加醋和以讹传讹,以及在网络时代很多人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最终成型,甚至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真正历史。真是让人可发一叹啊!



编后语:其实很多朋友在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有“赢者通吃”的心理,即你输了,你就肯定是有千般不是,一点好的都没有!比如明军败于清军,于是很多人认为明军一无是处!这样的想法与思路其实是很不理性的。明亡清兴其实有相当多的主客观因素(可参见《明朝能抵抗蒙古200多年,为何仅用几十年就被女真人灭了?》),甚至运气因素在内的。历史其实就是历史,单单只以成败论英雄,不是正确面对历史的态度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于分兵



后金军怎么用弓箭打败用火器的明军?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后金 明军 明军盔甲 杜松 段子 盔甲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