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家表示,自杀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念头,能够在关键时刻求助,往往可以阻止悲剧。
“过去两个月,诊所每天接到的心理疾病求诊电话,从以前每天一、两通,飙升到一天高达20通”,芝加哥市圣玛丽与伊莉莎白医疗中心 (Presence Sts. Mary and Elizabeth Medical Center) 儿童与成人精神科主治医师葛拉瑟尔 (Mitch Glaser) 说,而近几天名人相继自杀后,诊所求助电话又迈入新高峰。
全美自杀防治生命线中心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主任德拉普尔 (John Draper) 也表示,近几天时尚设计师史贝德(Kate Spade)与名厨波登(Anthony Bourdain)的自杀事件,使生命线的热线电话来电数,比前阵子增加了25%,德拉普尔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来电量都还会继续提高。
葛拉瑟尔说,激增的病患已经超过诊所人力负荷,医院已经不得不先将网络广告暂时撤下。葛拉瑟尔服务医院的情形,与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日前发布最新研究,显示美国近20年来自杀率增长25%的趋势吻合。根据统计,伊利诺州1999年到2016年间的自杀率,增加了22.8% 。自杀人口中,又以45岁到64岁的年龄层增幅最高,自杀工具几乎半数都是使用枪枝。
全美心理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芝加哥办公室执行主任詹姆斯(Alexa James)说,一般而言,春季、初夏季节转换,是心理健康疾病者最具“挑战”的难关期,每年这段时间的自杀率也最高。
葛拉瑟尔表示,如果罹患心理疾病,却没有接受及时治疗的话,这群人自杀或想要自杀比率明显提高,“他们没有地方求助”,而包括芝加哥在内,美国各城市都面临精神或心理医疗人员缺乏的问题。
他也提到,许多曾有自杀念头的病患,在想要自杀的“一瞬间”寻求救助而避免走上绝路,之后都很庆幸自己还活着。他还提到,滥用药物、酒精,焦虑以及无助感,是最普遍的自杀征兆。
成功者都自杀了,我凭什么还活着?华裔咨商师解迷思
心理咨商师郑宇伦说,多多主动关心身旁亲友,尤其是出现一些明显生活习惯改变者,是防范他们走上绝路的方法之一。
“连他们这么成功,都解决不了压力与心理问题,那我凭什么解决自身的难题与关卡?”一位情绪深受近日名人自杀困扰的忧郁症病友,打电话向芝加哥德堡大学(DePaul University)心理治疗师郑宇伦求助。郑宇伦说,名人连续自杀经媒体大量报导,很可能会成为压倒原有自杀念头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宇伦表示,“成功不是心理疾病的解药”,且疾病不会“歧视”任何累人,她说,其实自杀每天都在全美国各个角落发生,然而这几天因为被视为“形象正面的成功人士”选择结束自己生命,透过铺天盖地的媒体散播“催化”,尽管一般正常人的反应为“惊讶与遗憾”,但对有心理疾病者而言,这些事件十分敏感,等于无形中将自杀“正常化”,且成为可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
她说,有自杀念头者人数远比真正落实行动者高出许多,很多想自杀者都是因为“惧怕自杀过程痛苦”、“认为自杀行为不被社会接受”、“有罪恶感”而没有落实行动,“连如此成功受欢迎的人,都选择自杀时,对一些抑郁多时的心理病患而言,等于起了反效果。”
当然从另方面来看,这波名人自杀潮,也让整个社会重视起自杀议题,也提醒大家别忘了关切身旁亲戚朋友,这对除去“心理疾病污名化”,可望起到一些作用。
她说,有忧郁症的患者,对自己平日生活几乎都无法正常处理照顾,每晚睡不好,早上起不来,也没有出门意愿,做任何事都失去兴趣,因此对他们而言,“求救”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此外,自杀往往是借着一时念头来解决永久问题,殊不知留下来的是永久伤害,其实只要在有求死念头的时刻,找到有人听他们抒发或被求援,都有很大机会让脆弱的灵魂避开“鬼门关”。
她提醒,心理疾病跟其他病症一样,是可以“预防”的,例如亲子间应培养定期正向沟通的习惯,兄弟姊妹及朋友间平时也应互相关心。
她也建议大家,一旦感觉身旁亲友出现“生活习惯改变”、“拒绝参加活动”、“在社交媒体发表情绪性文字”,或是“很久没有与其他人联系”时,最好主动关切,伸出援手,避免任何可能发生的悲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