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一个和英法德三国人口相加差不多的数字——在印度罢工了。
来势汹汹的样子
根据组织这场罢工的印度全国总工会披露,此次罢工得到了几乎所有主要的政府机构职员以及银行、保险、电信和其他服务部门雇员的支持,并从12月份就开始预警,让印度社会全面陷入瘫痪。
已经提醒过你们很多次了...
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这是印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何止是印度,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少见。
生动诠释“水泄不通”
但当外国人对参与罢工的人数表示震惊的时候,印度人自己却会轻描淡写地说:这种事情我见得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
两亿职工上街头
这一次涉及两亿人的印度大罢工,根源起在莫迪政府于今年年初修订的《工会法》。在新的《工会法》中,莫迪授予了中央政府确认劳工组织的裁量权,弱化了工会和雇主谈判的过程,将其权限收归国有。但同时,他还把一些公共部门私有化了,试图增加其活力。
有些部门确实是需要提振一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莫迪政府为了今年五月的大选做的准备。
在前一阵的地方选举中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多个重要的邦惨败
曾经稳固的选举优势现在变得充满变数
自从莫迪上台以来,虽然依靠印度人民党和印度教徒社团的支持,基本控制了印度的局面,并且在经济发展、外部支持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印度社会目前的失业率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尤其是失业率,这是严重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的一项指标。
18年4到10月
有工作人数波动下滑
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印度目前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6.9%,劳动参与率降至42.4%,情况比很多欧洲高福利国家还要差。
而对于正迎来人口红利、新一代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又高于老一辈的印度来说,如果不能创造更多适合这些高学历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必然导致他们收入不稳定,内需无法扩大,经济三驾马车垮了一驾。而与此同时,低技术要求、低收入水平的工作又无人照管,社会公共服务停摆。
印度这个人口增速,真的是太凶了
同样的事情其实在中东也有发生。但对于沙特和阿联酋这样的石油土豪国来说,目前问题还不算严重。就算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在咖啡馆里侃大山,也能用石油收益稳住他们,另一方面从周边穷国吸收劳动力来做辛苦活。
沙特能养得起增长的人口
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能养得起?
也门则已经趋于崩溃了
但人口基数庞大、又不依靠能源经济的印度,并不能这么做。长久下去,青年人的民变已经近在眼前。
这么多人口没事做,都去站圈圈好了
另一方面,1940年代通过的印度《工业纠纷法》规定,即使企业经营困难、工人劳动率过低,企业仍然不能轻易解雇工人。大量资本和工作岗位空耗,对激活就业不利。莫迪试图以政府权威压制工会的作用,放给私营业主更多的自主权,让更多人参与到私营经济中,就能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稳定物价。
这届选民,不干活儿的,可不可以下岗
然而这只是纸面上的妙处,真到了实践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不可能不出来反对。由印度全国总工会组织的这场罢工,就是已经获得工作岗位并且获得较高福利的职工对抗印度政府这一针活血剂的杀手锏。
logo长这样
反抗在意料之中,令人惊诧的其实是,为什么罢工波及的人口可以高达两亿人?
行业罢工花样多
印度的行业性罢工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的纺织行业声名远扬,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无论是对于英国殖民者来说还是后来分别控制此地的印巴两国而言,克什米尔纺织都是当地经济价值的体现。飘零无依的克什米尔人也深谙此道,经常举行罢工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克什米尔独特的环境和物产
使其成为重要的羊绒集散地
在英国人离开之前,克什米尔曾三次爆发纺织工人罢工,到了印度控制时期也经常如此,并配合有武装斗争。
当然克什米尔的罢工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动因,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里发生的事情也只是国家边境上的动作,不影响国家主体运转。如果是国家内部的罢工,影响就比较大了。
比如1970年代接连爆发的铁路职工罢工。
众多铁路工人聚在铁路边上
铁路职工的工作性质特殊,一旦上车之后就必须连续工作。在70年代的火车速度下,跑一次城际可能都要好几天,中途不换人非常辛苦。眼看着其他工种都在逐渐推广8小时工作制,自己既没有减少工作时间也没有加薪,铁路职工的怨恨心理与日俱增。
其实这些人曾经在驱逐英国殖民者的时候积极支持国大党,因为他们认为独立政府会让自己只工作8小时。结果国大党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导致了1967年、1968年、1970年和1973年数次全国性罢工。其高潮出现在1974年,70%的铁路工人参与了罢工,共有170万人走上街头,印度全国交通瘫痪。
然而罢工并没有结果,被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强力镇压,数千人入狱。但这并不是历史的终结,铁路工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总是罢工的急先锋,时不时就会上街。
就是要强硬
还有一波喜欢上街的人是宝莱坞的演员。不过他们倒不是对工作时间有什么怨言,而是对当地高额的娱乐税,以及其导致的盗版电影横行感到不满。1986年10月,宝莱坞的演职人员走上街头参与罢工,要求马哈拉施特拉邦减少50%的电影票娱乐税,以扶持正版电影票房,打击盗版。
当时的宝莱坞影星激昂演讲
建议其实还挺合理的,但邦政府却不肯让步,因为当地的电影业随着宝莱坞带动非常发达,仅电影票税收就占到了当地3.5%的税收总额。
宝莱坞上空飘荡的是税收啊税收啊
后来事情捅到了总理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那里,却也只是不了了之。
还是有几分像的
连一贯喜欢隔岸观火闷声大发财的珠宝行业也会进行罢工。比如2016年年初,为了抗议政府提高消费税对珠宝行业造成的影响,全印度宝石和珠宝贸易联合会宣布无限期罢工。然而珠宝行业罢工的影响面毕竟有限,能去帮忙游说政府的只有上下游的供应商,最后是自己憋出内伤,效果没怎么达到。
愤怒的珠宝商
把某人头像印在稻草人上
然后点火烧了
其余参加罢工的还有农民、医生、通讯员工、教育工作者、卡车司机,但似乎总是影响范围有限,很难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几年印度人似乎想通了一点:要搞出点事情来,就不能是每个行业单打独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是工人运动的真谛。
2011年拉贾斯坦邦数千医生罢工了
病房人去楼空
病人看病都没得看
全国罢工戴高帽
其实印度总体大罢工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它还是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时起就未曾停止过。这项从欧洲传来的工人革命法宝,在大英帝国还在的时候就让殖民政府吃尽了苦头。
英国人突然就蒙圈了
罢工的风潮从1913年开始,当时圣雄甘地组织了一场规模只有数千人的罢工,以对抗殖民政府对印度人征收的人头税。当时参与甘地罢工的主要是农民和矿工,这些人也是大英帝国在印度最重要的资源生产者,对于维护英国本土的资源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政府此时还保留着最终手段以随时使用
但这也只能加速其帝国的衰败
当然由于甘地本人的忍耐性,这场罢工最终没有转化成大规模的暴乱,他自己也被殖民政府抓捕投入监狱。
坐牢只能增加圣雄的权威
殖民政府进退失据
但这场罢工的影响力却是难以估量的,2221人的罢工很快得到了大量印度人的呼应,全国各地反抗人头税的罢工此起彼伏,逼迫殖民政府最终取消了加税。而甘地本人也借此走上了政治舞台。
历史的进程一直都在那里
只是你是否愿意直视他
在印度争取独立的年代里,罢工也是常见的抗争手段。而且这一系列事件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印度在二战期间是英国的净援助国,从企业主到劳动都受尽了英国的剥削,早就不想和它继续纠缠。
少用洋布,多用土布,自给自足...
这种总罢工事件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英国已经为印度社会所不容,全社会各个行业都对其怨声载道。触动了全国劳工的利益,领导人才能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发动总罢工。随着英国影响力的消退,这种事看上去已经不太会再发生了。
共同的敌人消失,共识也就消失了
但凡事皆有可能,2016年的全国大罢工便是对莫迪政府的一次示威。
当时印度全国总工会对莫迪政府提出了12项要求:包括规定每日最低工资要达到692卢比(合人民币62元)、普及全民社会保障、要求禁止外国资本进入铁路、保险、国防等领域。今年兴师罢工时,总工会给出的罪名里也有这12项要求未得到满足。
多一条不要,少一条不行....
总工会的这些诉求,其实是对莫迪上台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巨大反弹,影响范围很广,能够发动的劳工群体也足够多,对印度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印度金融和劳动部门甚至在此前的谈判中已经做出了一些让步,但仍然无法阻止罢工爆发。
印度全国总工会还给莫迪政府扣上了“反工人、反人民”的帽子,号称组织了1.4亿工人一起参加。
还有人举着空碗抗议“没饭吃”
有意思的是,和今年的这次罢工一样,他们也宣传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用吓人的名号威胁莫迪做出让步。后来这个数字还层层加码,从1.5亿一路吹到了1.8亿。
据说抗议的人有这么多这么多
莫迪政府方面当然是不承认这个数字的。有组织一亿多人罢工的能力,印度全国总工会还不如更干脆一点推翻现任政府。同样这一次被各方当作惊天大新闻报道的“2亿”罢工规模,其中有多少水分,恐怕也只有总工会的领导人自己知道了。
很淡定很淡定
其实真的对抗起来,莫迪也并非毫无胜算,毕竟他的印人党也号称拥有一亿党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党派,比我党在人数上都略胜一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