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法律杂志》66(4):技术与数据驱动法律的未来

⊙ 本文长约2500字,阅读需时7分


《多伦多大学法律杂志》(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在2016年秋季刊(总第66卷第4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法律的未来”专题中收录了三篇论文,展现了四位学者的对机器学习等技术将革新法治的乐观预期。

1

自我驱动的法律

Self-Driving Laws


Anthony J Casey、Anthony Niblett在该文中提出了“微指令”(micro-directives)的构想。



随着技术的普及,信息收集的成本极大降低,为智能算法的研发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技术提升了信息利用能力,算法可以基于特定的行为人和特定的情境,实时地预判行为结果,并提供最优的行动建议,即“微指令”。基于对以往海量数据的运算,微指令使行为规则的粒度细化至法律无可企及的程度。此外,行为人在行动之前即可获得合法性预期,无须在事后等待法官判决,并且,个体法官的判断往往比算法更具主观偏见。


当然,微指令的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微指令只是提供一种建议和参考,行为人仍然自主决定其行为,违反微指令并不会招致任何不利后果。渐渐地,当微指令的置信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它或将升级为一种行为指令,行为人违背微指令将触发罚款等后果。最后,完善形态的微指令或将直接嵌入各种生活场景,成为前置的行为条件,人们在客观上将无法违反微指令。


微指令的设想也引发了相当的质疑。个人信息的收集一直饱受侵犯隐私的指责,智能技术也无法回避算法歧视、黑盒等问题,况且总是有人本能地怀疑和抵触技术这种非人之物。宏观来看,如果微指令大行其道,案件量将大幅减少,本质上,司法判断的权力和权威将向前转移至立法环节,从而架空现有的司法体系。此外,由于微指令可以细化至几乎所有场景,它或将蚕食法律之外的社会道德,取而代之。更可怕的是,如果人们全盘接受了微指令,则相当于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自主决定,人类将无异于执行指令的机器人。 

2

通往法律奇点之路

The Path of The Law: 

Towards Legal Singularity


Benjamin Alarie在该文中提出了“法律奇点”(legal singularity)的构想。


随着可观察数据的积累和模式识别的优化,人们将最终迎来“法律奇点”。区别于“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概念(一般是指,机器终将达到“智能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临界点,全面超越人类的理解和控制能力),“法律奇点”则是指法律体系达到如下描述的“完全”的状态。


1、完整、繁复的法律


通过对海量案件的分析,机器可以习得所有出现过的情形,从而将较为抽象的、保留空白的法律补全为十分精细、严密的体系。以税法中的典型纠纷“员工应当作为正式雇员(employee)还是独立承揽人(independent contractor)来交税”为例,法官一直采用“全面关系测试”(total relationship test)的综合考量,但个体法官对可考量因素的认知各有不同,导致司法判断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习得了历来所有可考量因素的机器,则能做出更为全面、客观、统一、稳定的判断。


2、可即时查询的法律


随着法律信息系统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查询、预测行为规则和行为后果,从而做出决策。事实上,当法律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意味着其复杂性将超出人脑记忆、人力操作的范畴,从而使人们不得不依赖于机器的反馈。


3、稳定、均衡的法律


针对既定的社会治理目标,机器可以分析出制定怎样的法律才能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进一步而言,机器甚至可以定义出法律体系应当体现怎样的价值和目标。目前,公共政策的决策还只是基于相当有限的信息,以至于法律不断根据新的信息而变动调整。相比之下,如果机器可以收集和运用相当的信息,则可能实现客观事实与目标价值的收敛,达到一种反思的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从而保障法律体系的稳定和可预期。

1

后现代律师:

技术与法律代理的民主化

Post-Modern Lawyer: 

Technology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Legal Representation


Albert H Yoon在该文中提出了关于后现代法律服务市场的设想。



长期以来,律所都采用小时计费(hourly billing)模式,基于律师的工作时间向客户收费。律所的小时费率一般较高,限制着普通大众对法律服务的消费。值得一提的是,法律服务属于“成本病”(cost disease)的患病行业之一,即该行业的生产力并不会逐渐提高,律师仍需精耕细作于每一项案件和咨询,这进一步恶化了当事人的处境,使法律服务更遥不可及。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引发了法律服务市场供需同时过剩的悖论。一方面,律所不得不紧缩开支,放弃庞大的律师池,转而按需聘请短期律师,导致律师过剩。另一方面,当事人减少了法律服务的预算,即使法律需求更为旺盛,但富人从昂贵的大所转向实惠的小所,中产阶级和穷人则更无力负担法律服务。


与此同时,新兴技术为传统的法律服务带来了转机。当前,法律数据库、文件审查、文书模板等既有技术已经在辅助律师的低阶工作。逐渐地,机器学习等技术将进一步实现对复杂场景的处理,使机器有能力进行从既有事实到法律适用的高阶推理。相较于律师个人的知识局限和精耕细作的工作模式,技术将大大提升法律服务的全面性(系统性)、透明性(可复现性)、可获得性(低成本)、和效率。


技术的普及将推动法律服务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赢。一方面,当事人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法律服务。另一方面,技术对律师而言是一种“智能增强”(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 IA),律师可以通过与技术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执业范围,增益其所不能。更宏观而言,技术可以打破大所对大案的垄断,提升小所甚至个体律师的行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法律服务行业的民主化。


微指令、法律奇点、后现代的法律服务市场——对于这些超前的设想,技术上如何实现、观念上如何定位,都值得人们关注。 


多伦多大学法律杂志

UTLJ

UTLJ创办于1935年,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大学法律杂志。UTLJ广泛收录了法学及经、政、社、哲、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往期精彩回顾









百万法律人都在用的北大法宝详细介绍!

离婚大数据: 北上广不相信婚姻!

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和挑战

浅谈未成年人施害与受害

关于开放商标数据库的公告

劳动合同纠纷之大数据分析

陈羽凡吸毒被抓!法律大数据告诉你吸毒有多可怕!

当人工智能遇上法律研究


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获取法宝介绍和试用



OUR VISION

爱法律,有未来

为法律人打造美好的工作体验

北大法宝法宝智能


法宝学堂北大法律信息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