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改名事件歹戏拖棚 还要闹到何时

中国民航局在2018年4月向国际数十间航空公司致函,要求相关公司的官方网站,对于台湾的称乎必须遵照“一个中国”原则进行调整,一开始陆方要求各家航空业者在一个月内需完成“改名”,但在期限将至之际,又改口称“有多家公司申请延期”,因此将“改名期限”延后至7月25日。在此三个月间,除了美国白宫曾怒斥陆方做法是“欧威尔式胡言乱语” ,并公开要求美国公司不得屈服外,欧盟对外事务部与英国外交部长也都曾公开表达“私人企业不应为政治压力所迫而做出改变”的立场。尽管如此到最后期限前,国际各航空公司仍各自“调整”了官网上对台湾的称乎,且一致地取消了“台湾”、“Taiwan”或是“TW”等字眼。

乍看之下,在这波“航空公司改名”事件中,中方似乎成了最大赢家。然而若仔细观察个家航空公司的“调整方式”,不难发现包括美国与日本的航空公司,其所选择的改变方式虽然取消了“台湾”的称呼,但并未将“中国”的后缀加在台北与高雄等目的地地点上,甚至在日本航空(JAL)的官网中,干脆把官网中对于“中国”的称乎也一起取消,两岸三地所有的飞行目的地都成了“东亚”的一部份。这荒唐的改名结果,让人不禁想问,到底谁赢了。

日本航空的官网同时把“台湾”和“中国”的称呼取消,全部归类入“东亚”中(图源:日本航空官网)

然而事件到此仍未结束,台湾交通部在8月6日传出正在研拟相关“反制措施”。反制的方法包括,对于像美国联合航空这一类,将网站中原本注明的“台北,台湾”改为“台北”,但未增列“中国”后缀者,拟给予减免降落费、设施使用费等措施加以奖励。但对于将台湾名称改为“中国台湾”且未有“改善”的航空公司,则考虑以不许停空桥、调整起降时间带等做法,作为惩罚。此讯息一出立即引发台湾航空业的反弹,认为相关惩罚方式根本是“害到自己”,因空桥使用所收取的费用,可用以改善航站的软硬件设备,例如增加导航设施等,若相关“惩罚”成真,空桥使用费势必短收,对航站发展不利。更有甚者,大型客机庞大的载客量,若不能使用空桥疏散,光是每架班机起降时所需要的地面接驳运送工作,就会使航站负担大幅加重,不但对航站发展不利,也影响外国游客对台湾的观感,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业界的强烈反弹,台湾交通部涨吴宏谋随即出面灭火,8月6日下午便出面辟谣,强调并未说过要寄出禁停空桥、调整时间带的反制方式,强调相关做法仍在研拟中,“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要跟各家航空业者耐心沟通,大家作法不同,希望跟每家业者沟通,让他们知道台湾有哪些城市,也让全世界消费者、旅客都知道,这是消费者基本权益。”

不论是鼓励,抑或惩罚,皆显示台方有意让各国的航空公司,在官网的台湾称呼上再做调整。然而除了台湾之外,中国大陆媒体对于“到底改不改名”也很在意,参考消息网在8月3日就再度以“注意!这几家外国航空公司又‘死灰复燃’挺台独了”为题,指亚航官网在“机场和航站楼”中仍留有台湾选项,至于越南航空与印度尼西亚狮子航空虽然官网调整了对台湾的称呼,但手机App却没有同步调整。

讽刺的是,在这场几乎可说是“歹戏拖棚”的航空公司改名事件中,原本并没有被国际社会关注到的“台湾”名称,却多次登上国际媒体,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台湾到底是在事件中“被消失”,还是因此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而陆方试图让私人企业改名的做法,到底是让各企业“更深刻地认知到‘一个中国’原则”,还是让“中国”的名称同样从企业官网中“被消失”,让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的负面印象更添一笔?

不论如何,两岸的分制与差异是现实,不论改成什么名字,在当前情况下都无法“指鹿为马”地否认这样的事实。而口舌名称上的争论,无论如何只是一种争论,私人企业可以为这个人的钱“折腰”改变称乎,也可以为那个人的钱“再折腰”改变成另外一种称呼,毕竟没有企业会跟“赚钱”过不去,争过来争过去,除了让更多人关注事件,或者让更多人讨厌或喜爱事件的发展外,对于“想要这样相信”的人,也难以改变其所相信或接受的名称或情况。整起事件最后到底谁赢了?相信最后又会是个各说各话的问题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