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问题,你怎么什么都是借的呢?”
1
吉利汽车最近有点烦:汽车市场迎来拐点销量低迷;公司股价下滑,去年跌掉1300亿市值;大气候小环境都寒气逼人,偏偏小道消息满天飞,逼着公司连连辟谣。
之前有传言称吉利“黑公关”,“污蔑同行长城汽车(6.090, -0.03, -0.49%)”,被辟谣。
后来又传言吉利“一美元收购丰田的混动技术专利”,又被辟谣。
前几天又有外媒放出消息称“吉利拟减持一半戴姆勒集团的股份”,让业界一片哗然。甚至有自媒体分析:吉利当初收购使用了金融杠杆已经爆仓,这回损失惨重了。
吉利公司第一时间马上辟谣:公司并未减持!虽然俺们收购的时候,确实使用金融衍生品“领子期权”,但这个是用来对冲风险的,这不是杠杆,是保险杠!
2
此一时彼一时啊。去年2月份,吉利收购了戴姆勒集团9.69%的股份,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曾让吃瓜群众一阵兴奋:戴姆勒那可是奔驰的母公司啊!以后奔驰是不是要改名“吉驰”了?
中国企业在海外买买买,早已不稀奇:海尔收购GE,美的收购东芝……不过我们更关心背后的问题:9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到底是从哪来的?
吉利的回答很谨慎:“本次投资是吉利集团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交易资金的自我平衡,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我们当老实人,做老实事,坚决不给国家钱袋子添麻烦!
不过光凭吉利的海外公司,恐怕也掏不出这么多现金,既然有过收购沃尔沃的先例,自然外界猜测这一次他们依然是“小马拉大车”,运用债权股权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动用了有限资金就实现了“蛇吞象”式的收购。
还有消息称:吉利得到了海外财团的支持,主要由兴业银行(15.500, 0.03, 0.19%)和摩根士丹利组成。拿着犹太人的钱,收购德国人的企业,这笔买卖做得漂亮啊!
不过,收购也没那么一帆风顺,据说一开始吉利是计划用定向增发收购新股的方式来入股,却遭到戴姆勒集团的拒绝。于是,吉利只好冲进了二级市场操作。不仅成本高了,还要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以免引发股价波动。
但这笔买卖还是划算啊,毕竟当时戴姆勒公司财务数据还是优秀的,市盈率只有五六倍,妥妥的白马股,相比之下茅台的市盈率还几十倍呢。
然而一向精于资本运作的吉利,这一回却有点打脸。跟走向世界的中国大妈一样,一不留神就站在山顶上光荣接盘。
算一算戴姆勒的股价几乎要跌掉近一半了。虽然如今吉利家大业大,还声称自己是“战略投资者”,并不在乎短期波动。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你做实业可以不在乎,但借你钱的资本会不会在乎呢?
3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传奇就是诸葛孔明,初出茅庐就名满天下。其实在真实历史中,诸葛亮早期就是一个参谋,并没有那么用兵如神。只是罗贯中妙笔生花,给他增添了很多传奇故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状多智而近妖”。
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这个虚构出来的“妖人”活活气死了周瑜。不过在电影《越光宝盒》中,黄渤扮演的周瑜却找到了一个糗诸葛亮的机会:“我发现一个问题,你怎么什么都是借的呢?”
我一介山野村夫,白手起家还想要创造奇迹,当然只能靠借了。
缔造传奇的吉利老总李书福,也是一个山野出身的放牛娃,他从小就做生意,曾经造冰箱挣了大钱,又在海南楼市泡沫里赔掉身家,一生经历大风大浪,却依然梦想着造汽车。
李书福在传记里,被描述成一个怀揣着汽车梦的草根企业家,为了造汽车四处碰壁却依然坚信梦想,同时也是一个大胆的“汽车疯子”,买来别人的车拆掉重新DIY,造出吉利的第一台汽车。
但千万不要认为李书福就是一个说大话的民科,他可是一个很有头脑的老板。有知情者讲,当初李书福“大放厥词”,其实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要不然当时谁会信任一个民营汽车品牌?论起玩情怀那一套,李书福领先了老罗二十年!
作为国内汽车第一代创业者,李书福靠着极高性价比的自主品牌汽车打出一片市场。但如果光会吸引眼球,那吉利最终也就是一个汽车界的老罗而已,不会成为后来的世界五百强。他的真正本领除了营销,还有资本运作的手腕。
4
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汽车产销世界第一大国,然而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进入了瓶颈:在技术和名气上始终比不过合资车,搞研发也耗不起,要想弯道超车,不如直接收购洋品牌!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吉利看到了机会,准备收购陷入低谷的沃尔沃轿车。消息一出就引来一片笑声:一家生产廉价车的民企,竟然妄想收购国际豪车品牌?而且当时的吉利也拿不出十几亿美元来。
怎么办?借啊。
那会儿国外财阀估计还不搭理吉利,于是它转向了国内地方政府,毕竟造汽车可是出业绩的好项目:投资大,有技术含量,还能解决本地就业,最重要的是洋品牌知名度自带光环啊!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创举,绝对比80年代牟其中“罐头换飞机”要牛叉得多,一家民企能协调地市融资平台和外企,一起坐下来谈判收购和建厂,整个过程充满了无法想象的障碍和困难。
据说李书福当年谈了六十多个城市,才最终好不容易敲定,就把工厂建在大庆!
建厂主要是因为大庆当地出钱了,利用股权质押的方式,吉利从大庆相关部门“借”了30亿,从上海“借”了10亿,最终才收购下沃尔沃汽车。这钱当然不是白借的,当地也不是要分红,而是项目必须在当地投产,拉动地方经济。
不过沃尔沃经理刚到大庆考察的时候还是有点头晕:当地没有零部件公司,没有体系供应商,只有有一家老旧的拖拉机厂,厂址所在地甚至是一片沼泽……
然而为了筑巢引凤扶持项目,当地是不惜本钱,提供低息贷款和各种政策支持,最终工厂还是落地了,而且地方政府的股权于2016年全部退出,简直是扶持企业发展的活雷锋啊!这么善良的债主,如今上哪找去?
当年的收购价花了大概18亿美元,结果沃尔沃收购后当年就扭亏为盈,而如今一年的利润就差不多能挣回当初收购成本!当然对于吉利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技术和品牌上的提升,让吉利一下子成为世界级企业。《华尔街日报》把李书福类比为亨利·福特,称“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天然的农民智慧”。
同样是海外收购,联想并购IBM,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拿出真金白银,却遭遇了阵痛。你以为吉利这个穷小子娶公主,真是靠运气吗?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的财务顾问是罗斯柴尔德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是德勤,法律顾问是富尔德,这可都是世界顶级的顾问机构,农民背后有高人啊。
5
从草莽时代的闯劲,到资本运作的胆略,吉利如今成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的老大,李书福的眼光功不可没。果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从2010年算起,吉利的买买买,几乎花了一千多亿!为了东南亚市场,吉利买了宝腾;为了跑车梦想,吉利又买了莲花;不知道是为了啥,它甚至还买下了美国的太力飞行汽车,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汽车行业胆大不差钱的老板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被资本热捧的新概念车。这恐怕让李书福很是想不通啊:自己当年造汽车,要政策没政策,要资金没资金,克服重重困难才拿到造车的许可。可如今什么野路子都敢跳出来造汽车,靠PPT就能忽悠来投资,甚至欠一屁股债臭名远扬的人物,都有大佬捧场。似乎光吹牛就可以造汽车了!
相比起互联网汽车的颠覆性,李书福似乎还是更相信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渐进式改革。当年号称“汽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轱辘”的汽车“狂人”,如今也变得保守了。在一次演讲中他大肆批判“有些实体经济经不起虚拟经济的诱惑,为了赚取快钱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赶热浪,造概念,结果是欲速不达。”
对于一辆高速疾驰的赛车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落后,而是不小心走偏赛道。
虽然李书福很早就开始推进新能源车的战略,但是他却剑走偏锋,多年投入巨大财力研发甲醇汽车,而如今相关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的是电动汽车。即使李书福多次在大会上提议“液态阳光经济”,也还是难以改变风口,甲醇汽车的未来尚未明朗。
曾经船小好掉头,如今却是难回头了。2015年吉利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声称要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90%,只是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况且吉利在研发上所投入的资金占比并不高,2017年在国内自主车企中排名倒数第二,只高于金杯汽车(3.350, -0.01, -0.30%)。
当然并不是说吉利汽车就没有技术含量,只不过他的技术来源,大多是靠着收购别人“借”来的。比如吉利收购戴姆勒的股权,未必是要把奔驰国产化,而是看好对方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方面的优势。
李书福的资本布局本来是领先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啊。虽然2018年吉利汽车销量仍然是自主车企老大,但年底销量大跌,还是引发其股价大跌,也让不少投行纷纷下调评级。
远水解不了近渴。吉利眼下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让它能充分消化那些收购来的高端技术和海外市场,完成战略布局,但众多竞争者会给它喘息的机会吗?
6
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借”,就是用禳星之法,向上天“借命”,完成北伐大业。结果并没有成功,被魏延扑灭了一盏灯,让诸葛亮感叹:天命如此。
想当初李书福豪情满满地向领导申请:“请给我一次犯错的机会”,成为那个时代经典的创业者形象。当初的错误成了如今的正确。但当下的游戏规则却大不一样了,机会是越来越多,但一不留神就会犯错误: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借钱的成本也越来也高;另一方面代表技术潮流的特斯拉,竟然直接跑来上海建厂了!
蛇好不容易吞掉大象,转身却发现飞奔的恶狼,已经冲到了家门口。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刚刚打败国内所有对手的吉利,也终要迎来时代的考验。资本不会帮你扭转时代,在时代中能活下来的才是胜者,而只有胜者才会赢得资本的青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