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匆匆下架的《大国战“疫”》

一本名为《大国战“疫”》的书最近匆匆出版,又匆匆下架。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上月26日发布一则消息称,官方宣传机构指导下,两家中国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的《大国战“疫”——2020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中》近日出版。

报道称,这本书从200多万字的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素材、进行整编,集中反映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战略远见和卓越领导力”,介绍中国民众“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彰显中共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势,展现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努力。

虽然还没有机会看这本书,但从《大国战“疫”》的题目看,它与“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中国官方这几年来倾向的叙事方式一脉相承,营造了冠病疫情下“厉害了,我的国”的磅礴气势,充满强大的正能量。

报道还称,全书10万余字,用科学态度和平实语言,讲述了中国防控疫情的真相和事实,是目前全球第一本跟进式介绍中国疫情防控阶段性工作的多文版图书,还将陆续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等五种语文对外出版发行。

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最近在中国得到控制,但意大利、伊朗、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形势接连告急。中国国内出现让国外“抄中国作业”的呼声,甚至嘲讽外国在应对疫情时反应迟钝。这本《大国战“疫”》要以多种语文出版,不正好可以作为全球抗疫“教科书”吗?

不过,出版消息公布没几天,早前预售该书的线上平台却悄悄把书下架了。下架的原因坊间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因为各地还没有完全复工复产,印刷、物流等都没有到位;也有人推测,这本书初期得到的反响不佳,官方可能决定另择时日再发行。

从舆论反应看,有许多人认为,在疫情还没有彻底得到遏制之际,现在不是盘点成绩的合适时机。新书出版消息公开后,只有少部分中国网民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个多月发生的事情,对疫情防控方法和经验,以及国家应变过程中的制度优势做介绍。

态度较强烈的舆论则对这本书展开围剿,有网民质疑,疫情尚未结束,错误与责任还没有追究理清,就迫不及待庆祝、大唱赞歌,“太荒谬、太雷人”;还有网民讥讽,一个月内火速上架《大国战“疫”》,“这是中国速度才能创造的奇迹”。

以1月23日武汉封城为标志,中国在过去一个多月采取近乎是史无前例的措施防控疫情,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社会掌控力,有效控制疫情在中国境内蔓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赞许。抗疫开始后,中国民间也展现令人震撼的抗疫决心。大量民众、特别是武汉市民自觉配合官方抗疫措施,甚至为阻隔疫情做出牺牲;湖北医务人员奋不顾身,驰援的外地医务人员一波接着一波迎难而上,这些也都值得记录。

官方希望通过引导舆论,提升社会士气,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无可厚非。不过,过多歌颂在战“疫”中英明和有作为的一面,甚至骄傲地自诩为国际社会的教科书,却没有冷静面对问题,显然不是对这场疫情的全面和理性反思。别忘了,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也不客气、不护短地批评,在疫情中有的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畏首畏尾;工作没思路;敷衍应付、作风飘浮;临阵脱逃。

对于还未走出阴霾的人而言,庆祝胜利更显得不合时宜。这场战“疫”中,8万多人受感染,2900多人死亡,武汉的许多患者仍在与病毒斗争,大量因为疫情而支离破碎的家庭还未抚平伤痛,这些个体的遭遇和故事,是疫情下不容被忽视的伤痛。

冠状病毒是罕见的、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忠实地记录这段经历,除了官方的叙事,也少不了民间的故事,它不应该只有负面的声音,同样也不能只有赞美声。

(杨丹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