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听说过“微妙的亚洲特征”?
那你有些OUT啦!
最近在Facebook 上,有一个叫“微妙的亚洲特征”的团体迅速串红。该团自9月份建立以来,已经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和印度的近百万人参与其中。
该团体发起人,是墨尔本的几个ABC(Australia-born-Chinese)中学生。他们在一起读中文学校,大家都有在家里所经历的、不为别人所理解的、具有亚洲特征的文化事端。他们决定建立这个社团,让有类似经验的人分享彼此的经历。
ABC孩子们和白人孩子在家里的经历是很不同的。
举个例子,
孩子出门,
美国父母说“See you! ”;
英国父母说“Bye!”
而亚洲父母则会这么说:“出去啊?去哪儿?干嘛出去?谁送你回来?”
或者:“天天出去出去!这里是家还是旅馆!”
要么:“你跟谁在一起?你得注意安全,不要太晚了,因为世道不太平!”
更为甚者:“今晚你准备花多少钱?你就不能和父母多呆些时间?只晓得出去野!等我死了,你就知道了!”
放在博客上的那些帖子大多幽默好玩,令人感觉可笑,甚至有的话语让人感到不可理喻,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文化认同的讨论。
作为在外国土地上成长起来亚洲后代,或称亚洲第二代移民,他们想建立一个平台,分享一些彼此的经历,以获得心灵的释放、希望能得到理解并接受现实的状态。
(图源:instagram中文网)
BBC记者Frances Mao采访了“微妙的亚洲特征”团体的几个主要发起人。这些当初只为玩乐的中学生,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们并加入到他们的社团里来。
他们告诉记者,当初只是想分享一些家庭生活中的玩笑乐趣以及有些幽默滑稽的亚洲文化段子。
18岁的社团成员Miss Gu说,当社团成员达到1000时,我们已经激动不已了,而现在的数字,简直是让人疯狂。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帖子吧!难不准你也有更多的共鸣或者更多的有趣的段子要和大家分享呢!
在这些贴子里,
有一部分是关于家庭生活习俗的。
比如:
-
喝水要烧开以后才喝,而不是冰水,或常温的水。
-
家里的时钟会被拨快五分钟或者十分钟。
-
客人进门要脱鞋,所以家家门口多铺了一大片饭店里用的一次性拖鞋。
另一个发起人Miss Xiao 觉得,这个这个社团名声大起,是因为这样的家庭琐事,从来没有人去怎样的关注或者谈论,于是人们都跑到这个社团中来各抒己见。
还有一些贴子却与第一代移民有关。
-
那是些讲述他们如何白手起家,艰难挣扎经历的。
-
以及对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艰辛和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在原生文化和当地文化中间取得平衡。
而澳洲ABC所面对的尴尬是,
被亚洲人认为不够亚洲,
被澳洲人认为不够澳洲。
-
有时候一边说他们的双语双得不到位;
-
另外在有些事上被认为是反叛家庭和传统的;
-
另一方面,还会遇到细微的种族歧视,因为白人会觉得亚裔的白人文化不正宗。
有一个帖子写了一个年轻人,当他/她告诉母亲她/他没有吃早饭时,他/她的母做出了一个长篇教悔:“你不吃早饭,让感到我好难过。你两节课都空着肚子……因为这样,我昨晚一夜没有睡好。你知道吗?经常性的持续12个小时空着肚子,还要干那么多活,又有那么大的压力,像你那样,是很伤身体的。我有一个同事,她的丈夫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华尔街的投资高手。但后来他不得不放弃这份他非常喜欢的工作,因为他有胃病。而他的胃病当初就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我不希望你也会这样,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你的健康、你的生活、你的职业都极其重要。希望你多多注意。”最有趣的是写下这些这还不够,最后还转发一条连接:“这里有篇文章,供你做参考。”
Miss Gu 这把上面这段话转给了她妈妈,因为她太熟悉这样的口气了:“我昨晚一夜没睡好……因为你说的那件事,bulabula…… ”
该团体的发起人意识到,他们的经历并非只是他们自己的、个别的,而是许多人都有的。在澳大利亚长大,你不会跟别人说起这些,因为你怕别人不理解,或者担心被划到少数人的圈子里去。
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相互分享,不再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特别奇怪了。有人在加入该团体后,说第一次找到了归属感。
虽说这个团体成员增长的速度令人瞠目,但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对此该团体的创始人也感到有些挑战和困惑。
-
有人说,这个社团仅只包括东亚国家,而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
-
也有人说,虎妈等形象强化了亚洲父母的负面效应。
对于批评意见,Miss Gu 表示可以接受,有些地方还可以再做改进。总体来说,他们希望达到一种平衡,希望年轻的亚裔们,能以幽默的方式,治愈他们小时候经历不愉快所造成的伤痛。
她还说,让她感到收获良多和引以自豪的是,通过创办这个社团,她反倒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正如她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她也希望其他人也能从中获得自信,而不必为自身具有的原生文化而感到困惑和窘迫。
这真是一个有趣而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平台,因为第二代亚裔,他们总是在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融中成长,他们要接受来自家庭的原生文化的浸入以及他们所在国家本土文化的浸染,所以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表达交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原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通过相互理解,感受原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使自己更加充满自信与自豪。
要相信,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
新闻来源:BBC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