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歧视“低层次家庭”?不要让寒门再寒心

近日,深圳福田区南华实验学校的一纸通告因涉嫌歧视“低层次家庭”引发争议。该校两位副校长分别解释,这是校长在行政群里的微信聊天内容,被人改成通告形式,这名即将退休的老校长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爱戴,上述话只是一时情绪宣泄,校长后来也自感不对。

在这则通告中,涉事校长称该校生源改善,得益于原来的“低收入、多孩子、无房无固定职业无教育规划的低层次家庭”生源被分流,“长期执教最低水平的生源很难体验荣誉感、成就感与自豪感”。真不敢相信,这么嫌贫爱富、挑肥拣瘦、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话语竟出自一名校长之口。在这位校长眼中,生源只是帮助自己建立政绩的工具,好生源所带来的高升学率与学校名气才能给予自己“荣誉感”,秉持如此功利价值观的人如何能“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

教育的本质应是普惠与公平的,中国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保障每一位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对于条件欠缺的孩子,政府非但不应嫌弃,反而要多加关照,这也是为何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每年都会有面向“农村生”的定向招生名额,为何脱贫攻坚总强调“扶贫先扶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为何不久前的爆款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能刷屏。

再者,英雄莫问出处,谁说知识水平相对欠缺的家庭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哈佛建校以来首位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的大陆学生何江便来自湖南农村,其母亲只会“火烧胳膊解蜘蛛毒”,也并没有妨碍“寒门出贵子”;河北衡水女孩王心仪以707分考入北大,一篇《感谢贫穷》看哭网民……家境贫穷不是原罪,不该成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绊脚石。相对那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富裕家庭,这些孩子的机会与平台本已受限,若再被打上“低层次生源”的标签而遭学校嫌弃,马太效应只会越来越大。

从小布什2002年签署的“有教无类法”到奥巴马2015年签署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美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每位孩子的受教育权;而中国也一直下力气缩小教育鸿沟,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歧视“低层次家庭”只会助长“拼爹”“考家长”的风气,有教无类,方为教育初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