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美国宣布中国背信弃义,到中美谈判陷入僵局之后北京连番对美国发动舆论攻势,中美互搏升级的同时,迎来一些变化。
明确继续谈判的诚意 不能失了高地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5月1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正在和中国谈判,我同习主席关系非常好。拭目以待可能将发生的事。我们将要会晤,像你们所知的那样,在日本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很可能将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会晤。
特朗普5月14日发布推特,说如果时机合适,我们将同中国达成协议。我对(中国)习主席有着无尽的尊重和友爱,当天在白宫与媒体见面时,他形容中美贸易战只是小争吵,两国谈判并未破裂,美中对话仍在进行,也会持续下去。
美国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5月15日表示,他可能很快前往北京,继续与中国谈判代表进行谈判。
目前舆论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特朗普会否在6月的G20会见,以及美国代表团何时前往北京。不过,中国商务部5月16日回应称,中方不掌握美方来华计划。具有中国官方背景的微信公众号陶然笔记就此发文称没诚意,来也白来,谈也白谈。
在谈判问题上,刘鹤5月10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中美贸易磋商并没有破裂,是正常两国谈判之中发生的一些小曲折,对未来中方审慎乐观。双方也同意,在未来、在北京再见面,继续推动我们的磋商。
当现在美国说有谈判时,中国一些媒体甚至发出来了也白来的声音。这不禁令人疑惑:北京到底还要不要谈判?到底是北京不想谈了还是美国不想谈?
此轮中美之间的纠纷很简单:中方提出协议修改意见后,美国认为中国出尔反尔因此采取了恢复加税的措施。刘鹤能够做出5月9日至10日访美的决定已经说明了北京的谈判诚意。只要美国肯就中方提出的修改意见继续磋商,北京就达到了目的,不再谈判显然不是北京的初衷。北京方面的立场是强硬的,但是这绝对不是不再谈判的信息表达。在谈判这一点上必须明确:北京愿意继续谈判。
强硬还击背后是被动应对
自刘鹤结束在美国的谈判回到北京,中国连日来展开对美国的批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5月1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美贸易摩擦专题吹风会,强调磋商必须有诚意,必须讲原则,必须守信用。中国外长王毅5月18日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通话讨论了贸易谈判,王毅语气十分强烈称:我们敦促美方不要走得太远了,应当尽快改弦更张,避免中美关系受到进一步损害。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近日发布多篇评论文章,从题目就可以看出立场:《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认清美方倒打一耙的把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颠倒黑白美式霸凌的事实污点》《天下苦霸凌主义也久矣
我自千磨万击还坚劲》《美国的脸说翻就翻,很不体面!》。
中国官方电视台发布的评论文章有:《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美国散布的这些抹黑中国言论,可以休矣!》《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美方为何出尔反尔还倒打一耙?它真正目的并非贸易这么简单》《美方不停要求中国加大进口,用心险恶》《华为绝地反击
中国居安思危》。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有《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谁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美国吃亏论可以休矣》《不要陶醉于自欺欺人的胜利加征关税有利论可以休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君子之国,先礼后兵》《欲加之罪,何患无罪中国强制转让技术论可以休矣》《香者自香,臭者自臭中国技术有害论可以休矣》《捕风捉影者,风必摧之!》《捕风捉影者,风必摧之!》。
从中国官方到中国舆论,可以看出中国十分愤怒,不断在否认美国拯救了中国,不断在澄清中国没有背信弃义。
美国宣称中国出尔反尔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必须做出还击,这本无可厚非,但回顾贸易战以来北京方面的动作不难发现,此轮北京的反击本身十分被动。这是在美国舆论攻势下的反击,是回应的性质。
从5月5日特朗普发布推特开始,美国官方以及媒体不断渲染一个信息:中国出尔反尔推翻协议。北京的回应从刘鹤5月9日至10日访美才开始。大规模的舆论还击在5月13日中国宣布关税反制措施之后才开始。当美国先入为主引领舆论给中国贴了一个标签后,中国的回击动作略显迟疑。
真正的强势不止还击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就加强了贸易战舆论管控,美国方面的贸易磋商信息,中国媒体几乎不会主动公布。在舆论统一战线敲定之后,贸易摩擦动摇信心的情况几乎可以避免。但这就造成了一个信息的潜台词:中美贸易摩擦正在谈判解决,没有大问题。
这为以后中美之间的谈判出现波折埋下了情绪和舆论的隐患:为什么中美现在又突然升级了贸易战?问题从何而来?也就是说,中国民众不知彼,根本谈不上一致对美。
中国官方媒体这样大规模的舆论反击上次出现还是2018年7月至9月美国接连对华加税时期,几乎风平浪静半年的中国官方舆论机器现在突然火力全开对美国猛攻,这不禁令人惊呼:怎么了?
刘鹤5月9日抵达美国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5月10日结束谈判后再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这样的动作虽然是为了提振信心,但刘鹤上次就贸易战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还是2018年5月,彼时是中美达成第一次协议之际。不经常接受采访的中方谈判代表突然现身发声,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形势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平时不引导舆论,不引导民众理性认识贸易战,而是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火力开炮。对中国民众的心理来说,足够震撼。这样的炮火虽然可以打击敌人,但是中国民众受到的心理震荡也不容小觑。
北京一向先礼后兵,在还击上集中火力是常用手段。但是贸易战也是舆论战、心理战,能够打好舆论战本身就赢了一半。
中国不仅仅要应对,更要引领舆论。被动澄清事实本质上并没有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什么时候主动出击也是需要考虑的。
贸易谈判期间有舆论管控这很正常,谨慎一些也是好的,然而事情太大,信息需求必然很大。不说话、少说话、让大部分人都不要说话,或许可以面上维稳,但不能解惑。
贸易谈判中国在舆论上除了还击,还要满足各方的信息诉求,引导各方对中国立场的理性认识,积极传播有利于自己立场的观点。言多必失,但沉默并不一定是金。出了问题才发声显然失了先机。
总之,回击对方污蔑要有力,传达自身立场要清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