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源:英国首相府网站)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当地时间1月31日,这一充满喜庆气氛的春联罕见地贴在唐宁街十号门前。近百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华裔小朋友欢聚在首相官邸,身着红装的首相特雷莎·梅特意和孩子们单独合影。
包饺子、写福字、贴春联……除夕的脚步近了,各国政要纷纷忙着跟中国春节“套近乎”。除了英国,秘鲁副总统、匈牙利常务副主席、约旦能源与矿产大臣、巴巴多斯外交和外贸部长、捷克总统、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等国家元首纷纷通过媒体向中国人民拜年,许多国家也陆续举办中国春节相关的欢庆活动,世界进入了“春节时间”。
中国红,国际范
灯笼、剪纸、红包、春联,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是春节不变的底色。
曾经,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对红颜色的不同理解被夸大为文明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今,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红”有了更多“国际范”。春节期间,世界各地的“洋建筑”也纷纷披上了“红妆”。开罗塔、帝国大厦、埃及金字塔、柏林会议中心,从南至北,由东到西,闪耀世界的“中国红”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
事实上,何止是“中国红”,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包括春节风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可、接受。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津派毛猴制作技艺在东京广受好评,还是汉语诗歌朗诵、太极拳在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中获得一致喝彩,以春节为契机,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添色彩。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中国的农历新年到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文化景观,春节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懈努力。
2010年春节,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了“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连续8年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也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春节和中国文化的窗口。2019年,“欢乐春节”活动将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给世界带去中国年的喜庆和祥和。
中国风,海外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之所以“香”飘海外,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益于春节所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家国”辩证统一的“天下”视野。相生相融、向上向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春节所承载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早在唐代,春节就已经走出国门,东传朝鲜、韩国、日本,南传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成为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节日。敬先辈、讲孝道、重团圆,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家庭观念。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不仅赋予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成为春节文化向外辐射的原动力。
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年的内涵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的“中国风”有了更多“海外味”。遍布世界各地的5000万华人华侨将春节与当地的民俗与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春节庆祝活动。从传统的舞狮子、猜灯谜到新近出现的新春音乐会、环球春晚,春节的种子在世界不同地区结出了异彩纷呈的果实,为古老的中国年注入了新内涵。
如今,春节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标识,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春节以其海纳百川的人文底蕴、和谐万邦的东方情怀得到世界的认可。2003年,纽约市政府将中国的春节纳入本州的法定公共假日,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中国年,全球行
春节成为国际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兴起的缩影。而伴随着春节走向世界的,是中国永不停滞的对外开放的脚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体系,频繁的多边贸易、密切的人员往来,带来观念碰撞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到建设“一带一路”,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开放的,不仅仅是贸易与市场,更是文化与民心。
正是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达7131万人次,较2017年同比增长15%;入境旅游人数6923万人次。旅游密切交往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论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类的情感和心灵始终相通。穿越贸易保护主义的迷雾,拨开民粹主义的阴霾,卸下极端主义的面具,人们终会发现:对人性、家庭和亲情的讴歌会冲破文化的隔膜,勾连起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与价值认同。
资料图。(图源:英国首相府网站)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当地时间1月31日,这一充满喜庆气氛的春联罕见地贴在唐宁街十号门前。近百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华裔小朋友欢聚在首相官邸,身着红装的首相特雷莎·梅特意和孩子们单独合影。
包饺子、写福字、贴春联……除夕的脚步近了,各国政要纷纷忙着跟中国春节“套近乎”。除了英国,秘鲁副总统、匈牙利常务副主席、约旦能源与矿产大臣、巴巴多斯外交和外贸部长、捷克总统、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等国家元首纷纷通过媒体向中国人民拜年,许多国家也陆续举办中国春节相关的欢庆活动,世界进入了“春节时间”。
中国红,国际范
灯笼、剪纸、红包、春联,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是春节不变的底色。
曾经,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对红颜色的不同理解被夸大为文明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今,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红”有了更多“国际范”。春节期间,世界各地的“洋建筑”也纷纷披上了“红妆”。开罗塔、帝国大厦、埃及金字塔、柏林会议中心,从南至北,由东到西,闪耀世界的“中国红”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
事实上,何止是“中国红”,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包括春节风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可、接受。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津派毛猴制作技艺在东京广受好评,还是汉语诗歌朗诵、太极拳在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中获得一致喝彩,以春节为契机,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添色彩。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中国的农历新年到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文化景观,春节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懈努力。
2010年春节,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了“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连续8年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也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春节和中国文化的窗口。2019年,“欢乐春节”活动将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给世界带去中国年的喜庆和祥和。
中国风,海外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之所以“香”飘海外,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益于春节所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家国”辩证统一的“天下”视野。相生相融、向上向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春节所承载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早在唐代,春节就已经走出国门,东传朝鲜、韩国、日本,南传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成为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节日。敬先辈、讲孝道、重团圆,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家庭观念。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不仅赋予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成为春节文化向外辐射的原动力。
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年的内涵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的“中国风”有了更多“海外味”。遍布世界各地的5000万华人华侨将春节与当地的民俗与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春节庆祝活动。从传统的舞狮子、猜灯谜到新近出现的新春音乐会、环球春晚,春节的种子在世界不同地区结出了异彩纷呈的果实,为古老的中国年注入了新内涵。
如今,春节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标识,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春节以其海纳百川的人文底蕴、和谐万邦的东方情怀得到世界的认可。2003年,纽约市政府将中国的春节纳入本州的法定公共假日,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中国年,全球行
春节成为国际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兴起的缩影。而伴随着春节走向世界的,是中国永不停滞的对外开放的脚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体系,频繁的多边贸易、密切的人员往来,带来观念碰撞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到建设“一带一路”,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开放的,不仅仅是贸易与市场,更是文化与民心。
正是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达7131万人次,较2017年同比增长15%;入境旅游人数6923万人次。旅游密切交往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论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类的情感和心灵始终相通。穿越贸易保护主义的迷雾,拨开民粹主义的阴霾,卸下极端主义的面具,人们终会发现:对人性、家庭和亲情的讴歌会冲破文化的隔膜,勾连起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与价值认同。
资料图。(图源:英国首相府网站)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当地时间1月31日,这一充满喜庆气氛的春联罕见地贴在唐宁街十号门前。近百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华裔小朋友欢聚在首相官邸,身着红装的首相特雷莎·梅特意和孩子们单独合影。
包饺子、写福字、贴春联……除夕的脚步近了,各国政要纷纷忙着跟中国春节“套近乎”。除了英国,秘鲁副总统、匈牙利常务副主席、约旦能源与矿产大臣、巴巴多斯外交和外贸部长、捷克总统、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等国家元首纷纷通过媒体向中国人民拜年,许多国家也陆续举办中国春节相关的欢庆活动,世界进入了“春节时间”。
中国红,国际范
灯笼、剪纸、红包、春联,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是春节不变的底色。
曾经,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对红颜色的不同理解被夸大为文明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今,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红”有了更多“国际范”。春节期间,世界各地的“洋建筑”也纷纷披上了“红妆”。开罗塔、帝国大厦、埃及金字塔、柏林会议中心,从南至北,由东到西,闪耀世界的“中国红”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
事实上,何止是“中国红”,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包括春节风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可、接受。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津派毛猴制作技艺在东京广受好评,还是汉语诗歌朗诵、太极拳在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中获得一致喝彩,以春节为契机,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添色彩。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中国的农历新年到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文化景观,春节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懈努力。
2010年春节,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了“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连续8年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也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春节和中国文化的窗口。2019年,“欢乐春节”活动将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给世界带去中国年的喜庆和祥和。
中国风,海外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之所以“香”飘海外,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益于春节所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家国”辩证统一的“天下”视野。相生相融、向上向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春节所承载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早在唐代,春节就已经走出国门,东传朝鲜、韩国、日本,南传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成为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节日。敬先辈、讲孝道、重团圆,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家庭观念。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不仅赋予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成为春节文化向外辐射的原动力。
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年的内涵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的“中国风”有了更多“海外味”。遍布世界各地的5000万华人华侨将春节与当地的民俗与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春节庆祝活动。从传统的舞狮子、猜灯谜到新近出现的新春音乐会、环球春晚,春节的种子在世界不同地区结出了异彩纷呈的果实,为古老的中国年注入了新内涵。
如今,春节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标识,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春节以其海纳百川的人文底蕴、和谐万邦的东方情怀得到世界的认可。2003年,纽约市政府将中国的春节纳入本州的法定公共假日,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中国年,全球行
春节成为国际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兴起的缩影。而伴随着春节走向世界的,是中国永不停滞的对外开放的脚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体系,频繁的多边贸易、密切的人员往来,带来观念碰撞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到建设“一带一路”,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开放的,不仅仅是贸易与市场,更是文化与民心。
正是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达7131万人次,较2017年同比增长15%;入境旅游人数6923万人次。旅游密切交往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论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类的情感和心灵始终相通。穿越贸易保护主义的迷雾,拨开民粹主义的阴霾,卸下极端主义的面具,人们终会发现:对人性、家庭和亲情的讴歌会冲破文化的隔膜,勾连起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与价值认同。
资料图。(图源:英国首相府网站)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当地时间1月31日,这一充满喜庆气氛的春联罕见地贴在唐宁街十号门前。近百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华裔小朋友欢聚在首相官邸,身着红装的首相特雷莎·梅特意和孩子们单独合影。
包饺子、写福字、贴春联……除夕的脚步近了,各国政要纷纷忙着跟中国春节“套近乎”。除了英国,秘鲁副总统、匈牙利常务副主席、约旦能源与矿产大臣、巴巴多斯外交和外贸部长、捷克总统、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等国家元首纷纷通过媒体向中国人民拜年,许多国家也陆续举办中国春节相关的欢庆活动,世界进入了“春节时间”。
中国红,国际范
灯笼、剪纸、红包、春联,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是春节不变的底色。
曾经,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对红颜色的不同理解被夸大为文明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今,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红”有了更多“国际范”。春节期间,世界各地的“洋建筑”也纷纷披上了“红妆”。开罗塔、帝国大厦、埃及金字塔、柏林会议中心,从南至北,由东到西,闪耀世界的“中国红”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
事实上,何止是“中国红”,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包括春节风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可、接受。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津派毛猴制作技艺在东京广受好评,还是汉语诗歌朗诵、太极拳在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中获得一致喝彩,以春节为契机,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添色彩。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中国的农历新年到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文化景观,春节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懈努力。
2010年春节,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了“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连续8年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也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春节和中国文化的窗口。2019年,“欢乐春节”活动将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给世界带去中国年的喜庆和祥和。
中国风,海外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之所以“香”飘海外,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益于春节所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家国”辩证统一的“天下”视野。相生相融、向上向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春节所承载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早在唐代,春节就已经走出国门,东传朝鲜、韩国、日本,南传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成为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节日。敬先辈、讲孝道、重团圆,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家庭观念。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不仅赋予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成为春节文化向外辐射的原动力。
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年的内涵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的“中国风”有了更多“海外味”。遍布世界各地的5000万华人华侨将春节与当地的民俗与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春节庆祝活动。从传统的舞狮子、猜灯谜到新近出现的新春音乐会、环球春晚,春节的种子在世界不同地区结出了异彩纷呈的果实,为古老的中国年注入了新内涵。
如今,春节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标识,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春节以其海纳百川的人文底蕴、和谐万邦的东方情怀得到世界的认可。2003年,纽约市政府将中国的春节纳入本州的法定公共假日,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中国年,全球行
春节成为国际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兴起的缩影。而伴随着春节走向世界的,是中国永不停滞的对外开放的脚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体系,频繁的多边贸易、密切的人员往来,带来观念碰撞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到建设“一带一路”,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开放的,不仅仅是贸易与市场,更是文化与民心。
正是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达7131万人次,较2017年同比增长15%;入境旅游人数6923万人次。旅游密切交往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论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类的情感和心灵始终相通。穿越贸易保护主义的迷雾,拨开民粹主义的阴霾,卸下极端主义的面具,人们终会发现:对人性、家庭和亲情的讴歌会冲破文化的隔膜,勾连起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与价值认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