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昨晚600岁的紫禁城如此之美,台湾心凉透

北京故宫在元宵夜首度开放游客预约赏灯的消息一出,购票网站瞬间瘫痪。这不禁让台湾岛内感慨万千,台北故宫近几年沦为政治斗争和 " 去中国化 " 的牺牲品,两岸故宫的发展已经此消彼长。

" 紫禁城上元之夜 "

在谈到北京故宫这几年的发展时,台湾联合新闻网 19 日列举了相关数据:2017 年北京故宫文创产业营业额高达 15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67.5 亿元新台币,超过 1500 家 A 股上市公司。以 " 故宫唇膏 " 为例,去年年底北京故宫旗下的故宫文创馆在线销售及故宫淘宝先后推出一系列彩妆产品,迅速被一扫而空。而且80 后及 90 后已经成为主客源,且比例仍不断攀升。

《工商时报》感慨,从开咖啡馆、卖彩妆,再到搞综艺,北京故宫文创模式百招尽出,屡屡引爆大陆新话题,不但使600 岁的故宫成为 " 网红 " 大 IP,更为其在 2018 年创下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中国时报》称,从除夕开始,每天限制 8 万人的北京故宫天天爆满,去年更刷新纪录迎来超过 1700 万名参观者,成为 " 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文章说,北京故宫推广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气,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一夕成网红,后有《国家宝藏》由名人加持获得好口碑,去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 9.4 和 9.6 的高分;《上新了 · 故宫》则让年轻人参与设计文物衍生商品。

反观台北故宫,参观人数自 2016 年起节节下滑,曾引领风骚的文创商品近年也未见亮点。其中北院参观人次从 2016 年的 460 万,下降到 2018 年的 380 万,热度在台北市景点中掉到第五;南院参观人次去年只有 76 万,比 2017 年掉了近 23 万,与 2016 年的 147 万相比差不多被腰斩," 两岸故宫较劲显然此消彼长 "。台北故宫前文化营销处处长金士先也惊叹近年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呈井喷式爆发,呈现出台湾与大陆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长。

至于台北故宫衰落的原因,不少舆论直指蔡当局 " 去中国化 "。《旺报》的一篇言论称,台北故宫曾是文物保护的代表和文创产业的旗帜,但近年来屡屡受到政治议题操纵,先是前院长陈其南上任之初就表明要在任内实现 " 故宫台湾化 ",之后爆出闭馆修缮 3 年以及文物南移南院的新闻," 一个肢解台北故宫分步走的政治图谋已昭然若揭 ",使这一教育后代子孙的文化场所 " 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 "。

文章说,两岸故宫同样是换了掌门人,但管理者的专业程度与对故宫的情感和态度影响了两岸故宫近年来的发展," 台北故宫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联合新闻网称,拥有国际声誉的台北故宫,经这两三年折腾已元气大伤。金士先直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一定绑在一起," 今天的台湾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正处于歧路,作为故宫人,这种改变令我很难过 "。

岛内同时谈到两岸故宫交流问题。2009 年,台北故宫策划 " 雍正大展 " 时,向北京故宫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画像,开启互不往来 60 年的两岸故宫破冰交流。2015 年为迎接故宫 90 周年庆,分隔两岸的三希堂至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首次由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分别授权,以三帖合于一箧方式出版,成为一时佳话。此外,两岸也曾有过《富春山居图》合体的佳话。但 " 独派 " 掌管中华文物后,两岸故宫交流陷入停顿。《中国时报》称,故宫的存在象征两岸同属中华文化渊源和图腾,台当局别再动 " 去中国化 " 的脑筋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