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aption“夸夸群”近段时间成为中国高校学生中的新潮流。
“最近压力好大,求夸!”在中国河南一个拥有百余人的聊天群里,一名网友发出这条消息后不久便收到了如潮水般的回复。
“压力越大,说明你的能力要爆炸!”、“压力就是前进的动力,说明您志存高远,成功就在眼前!”
如果你认为这是某个在线的心理医生社区,那就错了。实际上,这是一个由数百名河南大学生加入的“夸夸群”,专门用来互相夸奖和安慰。
这样的“夸夸群”近段时间成为中国高校学生中的新潮流。中国媒体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各地十余所高校都有类似人数众多的微信群组。
“只能夸人”
复旦大学毕业生郝西哲是夸夸群的“资深群友”。他对BBC中文说,“夸夸群”的规则便是群内只能夸人。无论有网友说什么,都会收到大家眼花缭乱的赞美。
图片版权郝西哲Image caption复旦大学的一个“夸夸群”
郝西哲介绍说,“夸夸群”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在今年2月底陆续出现,但通过相互介绍发展迅速,现在仅复旦校内就至少有九个人数达到500人的“夸夸群”。
他表示,刚来的时候,因为不熟悉,群友们往往只根据头像、昵称、发言的打字风格进行“尬吹”,比如“打字区分大小写体现细心”。但后来有些无聊后,“求安慰”的人也会说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事,群友们便会“对症下药”。
“比如有人吐槽他总是打嗝,我就说人生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打嗝’,因为这不是钱能解决的,最困难的事都能一笑而过还怕什么,”郝西哲说。
据中国媒体《扬子晚报》报道,目前,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其中西安交大的群成员更已达到1000人的上限。
除了上述网友自发建立的“夸夸群”,一些商家也看到了商机,开始提供收费的“夸人服务”。
BBC中文在电商平台“淘宝”上看到,有多个卖家正在提供“夸夸服务”。其中一家在商品介绍中写道,该服务可以夸朋友,也可以夸爱人,仅需40元,便可夸一个小时,该商家短短一个月便销售百余次。
“好玩,这顿小语言各种狂夸,我喜欢的女孩都整的美滋滋了,”一名买家留言道。
“无厘头”的群聊
网友“彩虹小白马”来自上海。她对BBC中文说,自己在得知这种形式后,便与朋友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几天时间已有200多人加入,很多人进来后便拉亲朋好友进来。
“现在网上有太多负能量,不管做什么都有人来攻击你,所以我想建这种群,我们的初衷就是‘沙雕网友一家亲’,”彩虹小白马说。(“沙雕网友”是中国大陆的网络词汇,常被年轻网友用于自嘲傻或幼稚。)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曹培鑫对BBC中文说,“夸夸群”是现代化焦虑的产物。“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被要求按照理性的规矩生活,而非理性和无厘头的生活空间被不断挤压,夸夸群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曹培鑫说。
但曹培鑫表示,与此前的一些搞怪群聊类似,“夸夸群”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很多人无法在其中获得长期的新鲜感和满足感。
在中国,类似“无厘头”的群聊并非第一次出现。出了“夸夸群”之外,还有试图在群里“找骂”的“喷喷群”。去年6月,“喷喷群”异军突起,甚至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对象。
“喷喷群”群如其名,指两方在微信群中根据某个主题进行互喷、对骂,而主题则非常广泛,例如喜欢吃香菜的和不喜欢吃香菜的、偏爱吃肯德基的偏爱和吃麦当劳的等。
然而,郝西哲却看法不同。他认为,“夸夸群”与“喷喷群”不同,因为其满足的,是人们需要得到赞赏和安慰的“刚性需求”,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大家生活中是需要反馈的。有的事适合和朋友说,有的事适合和家人说,但还有的事与亲朋好友说出来显得矫情,找群友安慰反而是最好的方法,”郝西哲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