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海丝分论坛上,新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出任后首度公开亮相,向大众推介故宫的数字化成果,并回顾了在敦煌研究院探索文物数字化的历程。
敦煌与故宫的“文物数字化”进程
5月7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海丝分论坛在福州举行。履新故宫博物院院长刚好“满月”的王旭东发表题为“数字时代数字故宫”的主题演讲,他首先表示:“一个月前,我从敦煌研究院来到了故宫博物院,非常荣幸能够为两处中国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同时,也非常欣慰,我们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与数字时代紧密相连。”
2019年4月8日,为故宫服务了7年的“前掌门”单霁翔光荣退休,由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从1991到2019年,王旭东在敦煌工作了将近30载。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的首次亮相,他也很自然地先谈到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进程,由此打开话匣子。
据王旭东透露,“数字敦煌”的想法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即用计算机来存储和再现莫高窟的文物遗产。他回忆道,之后经过了七年多的艰难探索,但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不过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王旭东这样总结,“在那个时代,很多技术不能满足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众多需求。因此当了解到我们存在的困难的时候,我们紧盯技术发展这个趋势。”
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敦煌研究院再度抓住契机,开始了快速“文物数字化”的进程。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刻,故宫博物院也在1998年成立了故宫资料信息中心,并于1999年开始发展故宫的“文物数字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联网的时代,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王旭东说,要把这个时代的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在国家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全国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根据各自文物遗产的特征,根据各自的人才储备,根据我们各自的能力来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他同时认为,由于每个文化遗产地的特点都不一样,所以经验可以推广但不能复制,要按照数字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与数字技术相连接。
期望故宫紧抓5G机遇
“实际上,今天的故宫已经是与数字时代紧密相连的一个文物遗产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我们的网络已经覆盖90%以上的区域,我们180多万件文物的完整目录已经公布出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王旭东同时表示,故宫的数字化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占地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以及16.7万平方米的整个建筑面积,也需要把它数字化,但是现在我们仅仅完成了一部分的3D建模,离故宫数字化的整体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
“多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希望能将文物保护好,研究好,管理好,没有数字技术,我们很多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播都无从谈起。”他还透露,故宫博物院已经与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大力推动基础网络建设,“要紧抓5G带给的机遇,从基础网络的建设到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以及应用,都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用AI技术优化博物馆体验
虽然接任故宫时间尚短,但王旭东已经在思考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文物的传承利用等结合起来,甚至应用到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并与博物馆参观者建立联系。“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可以跟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观众建立联系,我们的管理必须精细化,让这些游客有一个很好的参观经历的同时,又能够对文物的伤害降到最低。”
王旭东还很自豪地分享道,如今,故宫已经进行了很多数字采集,并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构建全媒体的网站,将这些文物传播的更远。“现在故宫博物院已经有了许多网站,访问量达到了5千万次,同时我们也开发了很多的APP,这些app的开发在数字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的传统,下载量超过600多万,在中国文化界遥遥领先。”【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