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悲剧让人凝神屏息

       看完《巴黎圣母院》又有好些日子了,终于有机会敲起键盘。维克多·雨果,被称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这一名著让人领略的除了巴黎圣母院那宏伟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之外,故事让人感受到大师怎样讲述了15世纪的法国民众那如命运(ANARKH)一般的谁也无法逃脱的悲剧。悲剧在一开始 就种下,在一开始就生出,在成长的所有空气里都蠢蠢欲动。


      时间、政治、宗教和时尚给予建筑的遭遇和变化

    很多人都热爱建筑,欣赏建筑,但自己却一直不知道这建筑除了实用其中还包含了多少东西,《巴黎圣母院》作为十大名著之一,却能带人走近建筑世界、建筑文明。著作以故事发展脉络带着读着一起拜谒欧洲建筑艺术的殿堂。  
   
     在描述上这样写:首先谈谈圣母院的门脸儿,建筑史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为绚丽的篇章了。从上面望去,只见三座并排的尖顶拱廊,上面有一层锯齿状雕花飞檐,一溜儿排着二十八尊列王塑像的神龛,飞檐上居中是花棂的巨型圆窗,左右拥有两扇侧窗,好像祭师身边的两名助手:执事和副执事;再往上看,便是那亭亭玉立的修长的三叶形拱廊,那一根根纤细的圆柱支撑着沉重的平台,还是那赫然矗立……
      甚至那难以计数的细部,诸如雕塑、浮雕、镂刻,无不强有力的在宁静而伟大的整体上;可以说这是石头谱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硕大无朋的作品……

      雨果分析了建筑艺术的遭遇和变化:一是时间,二是政治和宗教,它们从本质上来说是狂暴的,凶猛的冲击中世纪艺术……因为讨厌教士帽和王冠,就把雕像扫荡出去;三是时髦。式样越怪诞,越愚蠢,从“文艺复兴”(14世界到16世纪)的杂乱无章、崇尚华丽的各种流弊开始,陈陈相因,势必导致建筑艺术的没落。时髦风尚比革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是阉割要害部分,打击建筑艺术的骨架,不断地切削,砍凿,拆卸,从形式到象征,从内在逻辑到外观美,整个儿宰杀这座城市的大厦。况且时尚多变,往往推倒重来,其跋扈 程度,是时间和革命望尘莫及的。(以下这段也许更让人认识和审视时尚,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时尚风潮,追加以人们盲目的跟风,声势恐怖。阿城在《艺术与催眠》篇章中说到: 流行的事物,都有催眠的成分在。女人们常常不能认识自己的条件而乱穿戴 ,是时装宣传的成功同时也是自我催眠的成功。我想,这些都是想通理的。)
    雨果继续分析:崇尚时髦者厚颜无耻,假冒“高雅情趣”,在哥特艺术已创的伤口上,又添加流行一时的庸俗小点缀,诸如大理石花边,金属饰物、种种卵形、旋涡形、螺旋形装饰,种种帷幔、花环、流苏、石雕火焰、铜制云彩、肥胖小爱神、滚圆小天使,斑斑驳驳,无一不是麻风的痂疤……

     雨果对于建筑艺术是爱的,描述也是痛下笔触的,其中也看出他对流行的嗤之以鼻。巴黎圣母院正是这种变异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样品。这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每一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法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和艺术史的一页。
    最伟大的建筑,是民族的财富,是世世代代的积淀,是人类社会不断升华的结晶,总而言之,这是相叠的生成层。伟大的建筑,如同高山一样 ,是多少世纪的产物。

     在石头上表达思想可相比拟今天的新闻自由

     雨果说,巴黎司法宫的壁炉厅里,可以欣赏到雕刻在柱头上害羞做爱的男女修士;还有,布尔大教堂上则雕有挪亚的艳遇。再如,博什维尔修道院的盥洗室上,竟有一个长着驴耳朵的醉修士,举着酒杯嘲笑全体僧众。那个时代,在石头上刻写并表达思想的特权,完全可以和今天的新闻自由相比拟,那就是建筑艺术的自由。
    当时的思想,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自由表达,因此就完全写在叫作建筑的这些书籍上。舍此建筑物的表达方式,那种思想若是甘冒大不韪,以手稿形式表达出来,那就必然要被刽子手押上广场,当场焚毁。人类思想要面世,只有营造这一条途径,因此也就从四面八方趋之若鹜。这就是为什么大教堂遍布欧洲,数量惊人,即使经过核实也难以置信。社会的全部物质力量、全部智慧力量,都汇集到这一点,即建筑。建筑艺术就是以这种方式,借口为上帝建造 教堂,得以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雨果说,在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术之前,建筑艺术始终是主要的表意文字,世界通用的书写形式。这部花岗岩书籍,由东方开始撰写,由古希腊和古罗马继续著述,而中世纪则写完了最后一页。
     

      在古代先有埃及建筑艺术,然后才出现希腊建筑艺术,在十五世纪,继罗曼建筑艺术之后,则出现了哥特建筑艺术。
     这三个系列拆开分析就能发现,三位大家,即印度建筑艺术、埃及建筑艺术、罗曼建筑艺术,都有同样的象征,也就是神权、种姓等级、一统、教条、神话、上帝;反之,三位小妹,即腓尼基建筑艺术、希腊 建筑艺术 、哥特建筑艺术,无论三者本质固有的形式多么不同,都有同样的寓意 ,这就是自由、民众、人。
     巴黎圣母院被焚毁的当日,法国总统当即宣布要重修,继而法国企业富商开始捐款,费用和捐款的数额都很大。法国国民“黄马甲”抗议者认为巨额捐款反映了社会的不公,要求政府解决法国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他们理解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悲痛,但希望能回到现实中,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法国黄马甲确实公民觉悟极高,及具务实作风,看着这宏伟巨著,我悄悄想,这也阻挠了政府重建巴黎圣母院的行动,竟然生出了一丝惋惜和期待。


     悲剧,如命运一般,无法抗拒
  
    在巴黎圣母院两座钟楼的暗角墙壁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ARKH。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仿佛特为昭示这是中世纪之手写下的,其中包藏的难道定数的命意,另人凛然心惊。《巴黎圣母院》的原序(一八三一年)写到:写下这个词的人,几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种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
    从1831年到2019年,相距188年。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燃起大火。一切,如命运一般。
    建筑沿袭着悲剧命运,那短暂的人物生命,也在命运里悲剧结束。


   艾丝美拉达与母亲的悲剧

     女主角艾丝美拉达,从叫香花歌乐女的母亲身体里降生,曾经如雏菊一般美丽漂亮的女子、受尽贫穷折磨,在14岁时因为、或者也可以说与一位年轻子爵发生了关系而获得了一枚金十字架,后来她的情人从过往的骑卫士到灯笼匠,可怜的香花歌乐女成了万人骑,成了妓女。艾丝美拉达的母亲经历着从放荡到懒惰、再从懒惰到更加放荡的痛苦,而后生下了女主角艾丝美拉达。这个落魄可怜的母亲用生命爱着这个孩子,而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由于母亲的愚昧和疏忽,她被埃及女人偷走了。链接他们命运是孩子穿走的一只鞋和留给这个母亲的另一只小鞋。
     母亲疯了似的找寻无果,直至悲痛得消逝。后来认识她的人,在巴黎的封闭的老鼠洞(地洞)发现了饱受痛苦的母亲,她变成了一个疯子似的隐修女,天天祈祷,天天诅咒埃及女人。而被埃及女人抚养过的艾丝美拉达也变成了埃及女人的装扮,在艾丝美拉达开始出现在巴黎圣母院广场、出现在隐修女眼前开始,可怜的女孩子就遭受着自己亲生母亲的诅咒和谩骂。因想念她乞求她而自愿被控的母亲在第一眼看到子孩子时就在恨,因为她不认识她。孩子经受了种种不幸的遭遇,以致最终要被拉去施行绞刑时,是这个母亲一把抓住了想要逃离的孩子,在撕扯中,因为母亲珍藏的小鞋和孩子脖子里的香囊而瞬间相认,可怜的母亲狂喜不已 ,可是,这种狂喜的幸福实在太短暂,她太快的知道她曾经诅咒的这个埃及姑娘就是自己丢失的孩子,她也太快的看到兵士抓走了她的孩子,她无能为力,不管是变疯还是变乖巧,不管怎样,她无法阻止刚刚相认的孩子马上要失去,而且是要从人世间消逝。这一切的悲剧来得理所当然,如命运 ,她无法改变,她只有在这相认的狂喜后结束了自己生命。如何让这个饱受了十五年地洞之苦的疯了一样的隐修女再活下去,作者雨果也无法安排她的生的状态,她已经没有生的状态、没有可以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只能死去,死在绞死女儿的绞刑架下。

    
     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男主是卡西莫多,长得无处不畸形无处不难看的却能给女主以唯一真爱的卡西莫多。他们的悲剧是一出爱情悲剧,卡西莫多曾帮助副主教克洛德伤害艾斯米拉达,后来因为卡西莫多是聋子而被同样是聋子的法官送上耻辱柱,在所有的人旁观欺辱他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给他喂水。在那一刻他或许因女主的善良或许也因女主的美丽爱上了她。在艾丝美拉达第一次被送上绞刑架时,卡西莫多抢下了她,给她以教堂的庇护。
     艾斯米拉达是一个悲剧的核心,从她被母亲出生,从她丢失被埃及人抚养,从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十五岁的姑娘,从她爱上年轻军官弗比斯开始,从她被副主教克洛德记挂之后,从她被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之后,从她开始救了诗人格兰古瓦开始,等等,她的悲剧就被设下了一个个圈套,命中注定。是她的母亲,让她生的贫穷和不堪,是她的母亲在她最后的一线生机抓住了她,是她的养母让她变成一个法国人痛恨的埃及女人,是她的美丽招惹了她周身的男人,是这个军官害了她,而她却至死不知且最后暴露了自己,是副主教周而复始爱而不得想摧毁她,是卡西莫多的爱让副主教嫉妒而第二次起了杀心,是诗人将她送上了副主教的魔爪,谁都不会放过她。

       卡西摩多在教堂里静静的守护着艾斯米拉达,而艾斯米拉达却一直心里惦念和爱着可恨的军官弗比斯,弗比斯从来不爱她,她从来不爱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因为样貌丑陋而被亲生父母抛弃,因为他爱的那些可爱的钟而振聋了耳朵,让他变得更加丑陋,而因为样貌的丑陋,巴黎的民众都视他为魔鬼的化身,都恨他、诅咒他。他有这个最丑陋的外貌,却爱上了最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在乞丐们来救女主时,由于不知情,卡西莫多拼命阻挠了这一切,断送了女主逃离的一线生机,把她再一次送给了副主教。成为艾丝美拉达死去的因素之一。而结局的结局 ,和艾丝美拉达的遗骸拥抱在一起的是卡西莫多。
   
     艾丝美拉达与弗洛德的悲剧

      剧烈的搅动这个故事,让女主不得安生的真正的直接的刽子手是副主教弗洛德,他从小离开父母接受宗教教育,他积极好学、渊博、克己守礼,他会收养人人都想杀死的丑陋的婴孩卡西莫多,他抚养爱护自己的弟弟,他爱着上帝直至40多岁艾斯米拉达出现,他爱上了她。他自私贪婪的人性由此而暴露,他爱而不得便要毁灭,他因嫉妒而要杀死军官,因嫉妒而拳打脚踢养子卡西莫多,他的爱自私而变态,为什么会暴露,因为对于他自己,他的能力、权利可以遮盖他完成所有作恶的事情,而可以不露丝毫痕迹。读者们是旁观着,如隔着透明玻璃一样看清了他所有的举动和内心独白,而身在其中的所有人,看不到看不懂,任凭罪恶肮脏的副主教不停得播撒他权利的最黑暗和罪恶的刀剑。
     是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有些人没有条件或没到时机暴露,终生隐藏在身体里,有的人,有太多的机会,随处暴露和泼洒他人性的这一面。

     副主教出生富贵,却过早离开父母,他学识渊博,却也被民众视作魔鬼一般的人物。
     副主教爱艾丝美拉达想拥有和独占她,而艾丝美拉达却痛恨他,见到他就恐惧仇恨唾弃,宁可死而不会降服于他。他看似辉煌的未来和前程因为与女主的相遇而开始走向终结,他爱护的抚养的弟弟最终带着乞丐来摧毁教堂,他的养子最后将他推下了教堂置于死地,他的养子摔碎了他亲弟弟的脑袋。一切都以这样的悲剧环环相扣,没有喘息的空间。
    
     艾斯米拉达与民众的悲剧

     生活在艾斯米拉达周身的这些民众,同样的出生贫贱,同样生活困苦,同样随时随地遭受欺凌,同样都是统治者地盘里用以统治的生灵,随意可杀鸡儆猴,随时送上绞刑架的小鸡们,但是,民众们喜欢看艾丝美拉达被送上绞刑架,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会起哄,他们会欢呼。民众们痛恨跟他们一样可怜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享受和信仰上帝和教堂,但他们随时可谩骂教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看到卡西莫多就戏弄他、诅咒他。他们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敲钟人上了耻辱柱,他们就等待机会打他骂他啐他,他们尖叫怒骂,这让他们快乐和释放。

      民众如看客中的恶人,无知、不被保护、受尽压迫,为同类的遭遇麻木不仁、拍手叫好。
      一部悲剧,从一而终,无从遗漏,如同种下到收获, 无法逃脱,是为“ANARKH”。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