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激战正酣时,为何英国苏联联合出兵伊朗?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改变了世界走向,同时也决定了现代世界格局的战争,所以也是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特别喜欢关注的一个点。而二战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它牵涉的国家特别多,而且涉及的地域特别大。比如在大家感觉二战中似乎风平浪静的西亚地区,在不列颠之战仍然持续,苏德战争刚刚爆发,苏军节节败退的最紧要关头,竟然也因为某种原因引发英苏两国出动大军,废黜了一个国家的国王。而这个国家就是伊朗,那么当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伊朗和德国,“雅利安”同盟?

其实如果大家了解了“伊朗”这个国名的含义,恐怕会感觉英国和苏联联合出兵伊朗并不奇怪。因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实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区古国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开始要求世界所有国家将自己称为“伊朗”,而“伊朗”这个词的含义是“雅利安人的国家”。因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历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后裔,而当时希特勒上台之后,通过19世纪欧洲一些学者牵强附会的一些说法,把德国人也包装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让“雅利安”这个词一下子成了世界热门词汇。但这词一热,波斯人这正经的雅利安后裔当然不可能把这个词轻易让给德国人,所以干脆直接把自己的国名改成“雅利安国”,以正视听。

1935年将国名从波斯改成“雅利安国”(伊朗)的礼萨汗

而在二战前期,伊朗和纳粹德国的关系也确实非常暧昧。当然双方关系暧昧不可能只是因为双方都认同雅利安这个身份(虽然德国的“雅利安身份”纯属胡扯),但这个名词确实让双方接近多了一个明面上的理由。而双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则是伊朗想改变自己长期处于英俄两国争斗漩涡的处境。因为从19世纪开始,英国和沙俄就在中亚以及西亚地区长期进行着被称为“大博弈“的势力范围争夺。因此,其实双方都曾尝试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为对方的制约,没能成功。但伊朗在两强互博的夹缝里日子却也一直不好过,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国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希望通过德国平衡英俄两国对伊朗的控制企图。

因何引得英俄大动干戈?

但光跟纳粹相互抛抛媚眼其实还不至于让英俄两国在自己跟纳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况下,还单独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战开始之后也看出来这次是几个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谁都惹不起,所以也并没有想趟这趟浑水,而是很早就宣布自己在战争期间严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战中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国对它垂涎三尺,英俄两国则因为它睡不着觉。而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伊朗和石油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内有炼油能力。桃花石杂谈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二战在本质上是一场石油战争。德意日三个手里没有石油资源的后起发达国家想通过战争获取石油资源,从而摆脱受制于英法美俄的局面,这是他们发动二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当时已经成为了世界比较主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一旦德国得到伊朗,那么德国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整个二战的走向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德国要夺取苏联高加索油田有密切关系)。

希特勒送给礼萨汗的本人亲笔签名照片

而希特勒当时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拉拢伊朗,在二战爆发之后以援助伊朗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员,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到1940年前后,伊朗国内已经有了至少3000名德国人,而且这些人大都工作于一些具有战略性的政府工业机构和交通运输部门,因此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除此之外,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伊朗还成为了苏联接受外来物资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苏联高加索地区,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国,德军就会有能力从苏联高加索守军背后发动进攻,夺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样的话苏联就必败无疑了。而对于英国来说,伊朗也同样重要,因为首先英国在伊朗境内设立了一个巨型炼油设施阿巴丹炼油厂,这个炼油厂每年能提炼800万吨原油,对于整个同盟国阵营进行战争都具有战略意义。另外当时英国还在全球各地维持着巨大的殖民帝国,而伊朗它当时重要的物资来源地印度和它与德国直接作战的地中海区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国也没法承受失去伊朗带来的损失。

被英军占领之后的阿巴丹炼油厂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后,英苏两国其实都想强化对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国王礼萨汗的算盘却是借战争引入德国势力,通过中立平衡英苏两国的影响,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所以针对英苏的控制,特别是针对英国的控制,伊朗境内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礼萨汗则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纵容了这些抗议活动,而英国政府则很快公开指责这些抗议活动是支持纳粹和亲德的活动。另外英苏两国还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内铁路,确保物资进入苏联不会出问题,但这一企图也被伊朗拒绝,因此英苏和伊朗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英苏联合出兵并占领伊朗

在1941年初,英国曾因为独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纳粹德国而和它刚刚打过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拥有大量驻军。而苏联本身就是伊朗的邻国,当时纳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苏联在高加索地区也拥有大量驻军。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不到一个月,英苏就照会伊朗,要求其驱逐境内所有德国人,并在8月17日发出了最后通牒,但伊朗政府却依然没有听命。结果在8月25日,英苏两国总共出动了20万兵力,从南北两线对伊朗发动了攻击。当时伊朗军队虽然也拥有12万军队,并且拥有400架战机,但这些军队在当时堪称世界最强的英苏军队的夹击之下很快崩溃,两天之后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国军队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苏军队同步进入伊朗首都德黑兰,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势。在整个战争中,苏军和英军分别仅有40人和22人阵亡,伊朗军队则有800人被打死。

苏军与英军在伊朗北部的加兹温会师

而在控制伊朗局势之后,英苏两国立即废黜了伊朗国王礼萨汗,立了他的儿子巴列维为新国王。礼萨则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则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结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与英苏两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英苏承诺在伊朗驻扎军队不是要占领伊朗,并保证不会瓜分伊朗,而且会在二战结束六个月之后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万美军也进驻了伊朗领土。当然在占领期间,英国和苏联也都没那么老实,英国在其占领区支持各个部落的分裂活动,对抗伊朗中央政府,苏联则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内的左翼势力,并建立了政权,扩大自己的影响。

准备参加英苏联合德黑兰阅兵式的英苏军队接受双方军官的检阅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苏军(北)和英军(南)在伊朗的占领区


而苏军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果然完全倒向了美国,伊朗议会很快否决了伊苏石油协议,成为了和以色列比肩的美国盟友,直到其1979年被推翻。此次对抗后来也被视为美苏双方在欧洲之外进行的最主要的冷战对抗之一。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