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整个中国的“华为被封锁”背后,是美国与中、日、韩“生死混战”几十年!


日前,美国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华为发布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签下行政令禁止美国企业购买“外国对手”提供的电信设备和服务,将华为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等。


对此,5月17日凌晨,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发布了一封致员工的内部信称,华为多年前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何庭波称,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以确保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这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芯片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无论是小到日常生活相关的电视机、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家用消费品,还是大到传统工业的各类数控机床和国防工业的导弹、卫星、火箭、军舰等,都离不开它。


而从英特尔、日本电气、东芝、三星再到台积电……全球芯片产业的角斗场上一直龙争虎斗,这也是美国紧盯华为,多次限制、打压的原因之一。


不过,正如华为总裁办所说,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今天,库叔分享一篇文章,带各位库友了解大时代下的小芯片,回顾“暗战”不断的七十余年。

 

文 | 董瑞丰 陈芳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原标题为《大时代的芯片风云》。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就开始逐渐占据全球科技和高端产业的顶端。在其他国家要么沉浸在战火中,要么在废墟中重建的时候,美国汇聚了大量顶尖人才,用完备的科研体系和工业生产链条,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堪称划时代的产品。


1946年,头顶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光环,这台名为“埃尼阿克(ENIAC)”的机器,如今看来就是一个外形奇怪的庞然大物。


它重达30多吨,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000只电子管,成千上万个二极管、电阻器等元器件,其内部有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机器表面布满了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据说超过174千瓦小时,每次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更要命的是,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


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尽管如此,“埃尼阿克”的计算速度却是当时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


在庞然大物的运转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就是运用真空电子管实现了计算,而存储器的存储介质是一种打孔卡片。尽管拿出了计算机“绝活”,但由于体积过大,信息存储速度太慢,人们对缩小计算机体积、提高运算速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技术领域的危机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契机。加快解决真空电子管的笨重、不稳定问题很快成为科学家们攻关的方向。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解决了此前电子管在体积、功耗、寿命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对军事、航空、航天及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吹响了集成电路发明的号角。


我们就从“本世纪最伟大发明”——晶体管说起。

 

“轮子之后最重要的发明”



 

晶体管的发明离不开一位名叫威廉·肖克利的人。


1947年的圣诞节假期前,12月23日早晨,威廉·肖克利把车开到离纽约市30多千米的贝尔实验室,匆忙穿过空荡荡的走廊,到达位于二楼的办公室。大约一个小时后,他的同事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拉顿也陆续抵达,大家围着一个两边包着金箔的塑料楔形体反复检查,不时做一些计算。


当天下午,他们要向贝尔实验室的负责团队演示一项新发明——不用电子管的放大器。


早期的晶体管


窗外开始飘起细雨。实验室的负责人都来到这个办公室,屋里显得有些拥挤。展示在他们面前的,除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变压器、话筒、耳机、电表、转换开关这些常见仪器之外,就是那个神秘的塑料楔形体了。布拉顿接通电源,从荧光屏上的波形图来看,信号经过放大器后,有了明显变化。


布拉顿对着话筒随意说了几句话,带着耳机的贝尔实验室负责人脸上露出惊奇的神情。这些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科学家已经预感到,科学史正在他们眼前掀开了一个新篇章。


1948年贝尔实验室,巴丁(左)、肖克利(中)、布拉顿(右)


这个神秘装置后来被命名为晶体管。与动辄占满了整个屋子、功率消耗巨大的电子管相比,晶体管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小精灵。它的问世,为后来集成电路以及现代计算机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诞生吹响了号角。


威廉·肖克利(坐着,右一)和员工举杯祝贺他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集成电路的诞生


有了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诞生就看见了曙光。在20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开始设想集成电路的概念——把一批微缩的晶体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元件,集中放置在一块面积不大的晶片上,连接成一个电子电路——这种集成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的,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两个人,他们分别独立完成了集成电路的研制,被公认为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者。


晶体管发明的时候,基尔比刚刚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这项新发明让他在大学里选修的电子管技术全部没了用武之地,但这并没有消减这个年轻人对电子技术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成为电气工程师的决心。


1958年,34岁的基尔比加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后者给了他大量时间和相当不错的实验条件,让他可以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电路小型化。不久,公司全体员工外出度假,按照德州仪器当时的惯例,作为一名新员工,基尔比还没有资格享受长假,于是他独自一人留在实验室工作。在仔细研究了一些电子线路图和设计方案后,基尔比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电路中所有的有源器件和无源元件,都可以在同一块基板上用制作晶体管的办法制作出来。


杰克·基尔比


当同事度完假回来时,基尔比已经完成了新方案的设计图。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他把晶体管以及电阻、电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热焊方式把元件以极细的导线互接,在不超过4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大约集成了20余个元器件。


这一天,被视为集成电路的诞生日。


1959年2月6日,杰克·基尔比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专利,这种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微型固体组合件,从此被命名为“集成电路”。


当基尔比用锗做出集成电路的消息传到硅谷,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提出:可以用平面处理技术来实现集成电路的大批量生产。仅仅6个月后,诺伊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用硅制作的集成电路,比锗集成电路更实用、更容易生产。这种采用先进的平面处理技术研制出的集成电路,也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


由于诺伊斯的创造发明,仙童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很快就成了比金子更诱人的产品。仙童公司原来占地170平方米的庞大计算机,可以被一块只有火柴盒大小的微处理器所代替。1968年销售额从原来的几千美元上升到1.3亿美元。


罗伯特·诺伊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


作为半导体工业的摇篮,仙童被誉为集成电路的“西点军校”,与此同时,诺伊斯还和别人一起创办了科技界的闪耀明星英特尔公司,直到今天,英特尔仍然是集成电路产业的翘楚。


即使是在英雄扎堆的硅谷,诺伊斯也是同时集才华、财富和成就于一体的风云人物。


“请问,您是怎样发明集成电路的?”


“我发明集成电路,那是因为我是个‘懒汉’。当时,我考虑,用导线联接电子零件太费事,希望越简单越好。而且,我开始设计的集成电路规模很小,工作容易做。”罗伯特·诺伊斯1984年来到中国谈起32岁时发明集成电路的情形,十分风趣地回答。


2.分享荣耀


1966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美国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伊斯则是“提出了适合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1969年,美国联邦法院最终从法律上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同年,德州仪器和仙童公司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对方部分地享有集成电路的发明专利权,其他任何想生产集成电路的厂商,必须分别从仙童和德州仪器取得授权。这个协议,让德州仪器和仙童公司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凭借着专利授权赚取了大量利润。


2000年,基尔比因集成电路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诺伊斯已经过世,没能分享这一奖项。不过,与基尔比一生都在德州仪器从事研究不同,诺伊斯不仅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而且在商业上也大获成功。


集成电路的发明,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有人把它称为“轮子之后最重要的发明”。从家用电器到汽车飞机,从连接世界的互联网到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在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伟大发明,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999年,美国《洛杉矶时报》评选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列第一的是肖克利以及两位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和基尔比。汽车工业奠基人亨利·福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动画王国创办者沃尔特·迪斯尼排在他们身后。


2005年,基尔比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1岁。这一年,集成电路已经由基尔比在实验室展示的一块简陋芯片,发展成为总销售额高达190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而由此而支撑起的全球电子终端设备市场更是达到了12750亿美元的巨大规模。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一产业规模还在不断地高速增长。

 

先有仙童,后有硅谷



 

说起来,晶体管的发明者肖克利,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都与一家公司有关,那就是仙童公司。后者是硅谷的一个传奇,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可载入史册的贡献。


故事要从1955年讲起。这一年,被誉为“晶体管之父”的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在旧金山湾区的圣塔克拉拉自立门户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找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准备产业化生产晶体管。


当时,美国电子界都焦急地关注着肖克利的行踪。据说,300年前当牛顿宣布准备在他的故乡建一所工厂时,全世界的物理学界也是如此心态。不久,因仰慕“晶体管之父”的大名,求职信像雪片般飞到肖克利的办公桌上。


第二年,也就是肖克利荣获诺贝尔奖的前后,8名年轻的科学家相继加盟肖克利的实验室,这8个人在美国硅谷以及世界芯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史上罕见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时期。金·赫尔尼(Jean Hoerni),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维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8人中年龄最大、仅29岁的尤金·克莱尔(Eugene Kleiner)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 Blank)、杰·拉斯特(Jay.Last)和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肖克利一到,硅谷之火一触即发。


“仙童八叛将”,背后的F是仙童公司的标志


初到肖克利实验室,他们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椽。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相处的老板。他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却十分自以为是。


据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美分一只的晶体管。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在这次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晶体管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到了1957年,年轻人们产生了跳槽的想法。他们找到了一家位于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这家公司因其创始人而命名为Fairchild,音译“费尔柴尔德”,但通常意译为“仙童”。费尔柴尔德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航空产品、摄影器材等领域颇有建树。诺伊斯告诉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晶体管,将使一系列消费产品都变得极为廉价,费尔柴尔德被打动了,他提供了3600美元的创业基金,要求8个年轻人开发商用半导体器件,于是就有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7年,8个年轻人正式向肖克利辞职。肖克利怒不可遏,斥责他们为“八叛将”(traitorous eight)。不过,随着仙童的大获成功,“八叛将”不仅一举洗脱了贬义,还成为一个充满褒扬的传奇符号,在未来数十年间启迪和代表了硅谷的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来感受当年美国硅谷的创新精神:创业之初,“八叛将”分布在两个办公区域,一个是车库,一个是出租屋。出租屋里当时还没有通电,日后却在那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产品。他们几乎没有现成的设备和标准,一切都要自己去创造。比如,研发人员需要一个工作台,但没人知道工作台应该有多高,于是他们就往一张桌子上撂电话簿,一直到电话簿层层叠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简陋工作台的尺寸,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


8个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时代的推波助澜。时值冷战高峰期,美苏进入太空竞赛阶段,苏联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美国奋起直追,急需将各种电子设备小型化,这给仙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1958年1月,蓝色巨人IBM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硅晶体管,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储器。到这年年底,“八叛将”的公司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多名员工,依靠技术创新的优势,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随后不久,仙童又赢得政府合同,为“民兵”导弹系统提供晶体管。不过这次,仙童遇到了危机。样品被交给政府的检验员,检验它们是否符合美国军事器材规格标准。结果令人失望。测试人员发现,仙童的样品很不可靠,有些晶体管甚至用铅笔轻轻敲一下就会出现故障。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种新的工艺被“八叛将”中的赫尔尼开发出来。这种现在已经成为芯片通用制造工艺的光刻技术,当时被称为“平面处理”:用手工画一张占用了整面墙的布局图,然后照相并微缩成透光片,再把硅晶体像切香肠一样切成薄片,涂上一层感光胶,挡上透光片用强光照射。曝光的地方,胶会固化,未曝光的地方则不会。最后用酸性物质把未曝光的部分刻蚀掉,镀上金属或绝缘材料。


仙童的母公司是一家经营照相器材的企业,而赫尔尼的新工艺正是采用了类似照相曝光的技术,这种方法可以成批量地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晶体管。新工艺一经推出,仙童立即成为晶体管制造行业的领先者。


这一工艺技术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八叛将”发现,此前一些工程师心心念念希望把晶体管和其他半导体元件经济可靠地安置在一块小晶圆,如果用上了“平面处理”新技术,就能很容易实现。在德州仪器的基尔比发明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后不久,世界上第一项实用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在仙童诞生。


商业化集成电路的诞生,为仙童一年之内就带来了9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巨额的数字。在20世纪60年代,仙童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从1960年到1965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都翻一番。1966年,仙童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德州仪器。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以至于人们纷纷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然而,就在仙童如日中天的时候,危机开始孕育。因为利润分配问题,仙童半导体与母公司产生了矛盾,仙童的一批核心骨干也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在仙童“打工”还是自己创业?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包括:


*鲍勃·韦勒,1966年离开仙童加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查尔斯·斯波克,1967年离开仙童加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任CEO。


*杰里·桑德斯,1969年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AMD(Adranced Micro Devices,超威半导体公司)。


*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1968离开仙童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随着大量人才的流出,围绕仙童周边,半导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些新企业把科技和创新的火种撒向圣塔克拉拉以及整个旧金山湾区,在这里燃起了燎原之火。1969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400位与会者中,只有24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


1971年,美国《电子新闻》周刊的记者唐·霍夫勒在一篇文章里描述了湾区的计算机芯片公司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第一次把该区域称为“硅谷”,同时指出,所有硅谷的芯片公司都和仙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畅销书《硅谷热》更是这样写道: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当时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敲门砖”。


就这样,仙童开创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新道路,也为世界开启了半导体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不仅如此,它还向我们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可贵之处与丰厚回报,很大程度上坚定了所有后来者追求创新的信念。


正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形象比喻: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英特尔:至暗时刻的转型



 

在明星荟萃的美国硅谷,英特尔的辉煌之光已经照耀了50年,微软的比尔·盖茨称英特尔是“芯片之王以及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尽管我们很难预测这束辉煌之光还能够照耀多久,但它的过去足以让我们回味无穷。


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就接二连三推出了价廉物美的存储器芯片,这些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直接宣告了它们的上一代产品——磁芯存储器的灭亡。


英特尔前100位员工在美国加州山景城公司总部的合影,摄于1969年


从存储器芯片起步,英特尔逐渐“发家”。它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以技术创新满足计算机制造商及软硬件产品公司更新换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改变是我们终身的热爱。”摩尔提出,只有不断创新,赢得高额利润并将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下一轮技术开发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


为此,英特尔十分注重技术的转化,消除研究部门和制造部门之间的瓶颈,加快了新产品从实验室向工厂、向市场的转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特尔已经成为存储器芯片的绝对霸主,几乎享有90%的市场占有率。


这家以250万美元起家、起初仅有十几名员工的公司,1983年营业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2001年,尽管美国互联网经济的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英特尔全年收入仍然高达265亿美元。到2017年,这个全球公认的芯片领域霸主,营收达到628亿美元,净利润96亿美元,股票市值高达2365亿美元。


英特尔公司


作为一个技术型公司,英特尔从成立开始,就努力在一个个技术的高峰间跨越:


*1969年,英特尔推出的第一个产品3101,是全球第一个双极型半导体存储

芯片。内存的生产进而成为英特尔早期最主要和最赚钱的业务;

*1971年,英特尔发明并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处理器4004;

*1972年,英特尔推出第一个八位处理器8008;

*1978年,十六位处理器8086制作成功;

*1982年,286处理器在英特尔诞生;

*1985年,三十二位的386芯片问世,内含27.5万个晶体管;

*1989年,内含120万个晶体管的486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

*1993年,英特尔推出含310万个晶体管的新型处理器,命名为“奔腾”(Pentium)。


此后数年,一代接一代的“奔腾”处理器在计算机产业和大部分高科技行业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产品更新换代狂潮,装有英特尔处理器的计算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它们和内嵌处理器芯片的家电产品以及生产、交通、通信工具一起,正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


不过,历史给了英特尔一次坐“过山车”的体验。


在芯片、软件、主机板、网络、蜂窝电话、系统集成、数字成像等诸多领域,英特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产业领袖角色。能在芯片这样一个变化迅速的行业中长盛不衰,并非易事。即便是英特尔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芯片产业强势崛起。较量从1981年开始,这年12月,针对英特尔公司新推出的存储芯片,日本松下公司毫不示弱地推出相应产品,不仅能读,还能够像黑板一样擦写。由于后者的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该芯片迅速占领美国市场,而英特尔的单块芯片价格在一年内从28美元跌至6美元,蒙受惨痛损失。此时的英特尔还能承受这样的打击,由于个人电脑市场的兴起,英特尔在个人电脑芯片上赚得盆满钵满。


但日本人的攻势来得太猛烈。除了日本企业的存储芯片技术不断提升,逐渐赶超英特尔,更可怕的是,日本芯片企业发动了大手笔的价格战。20世纪80年代,日本某芯片公司发给它的销售人员一张备忘录,上面写道:“找出英特尔的产品,以低于它们10%的数目开价,如果他们重新开价,你们再折扣10%,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定价永远低10%——日本厂商的竞争策略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在存储芯片市场上,英特尔的销售份额直线下滑,到1985年,英特尔在这个赖以起家的市场上已经被日本对手击败。


最终,CEO摩尔和执行总裁安迪·格鲁夫果断做出决定,带领英特尔进行战略转移,专攻个人电脑CPU。在这次拯救公司的变革中,英特尔关闭了7家工厂,解雇了8000名员工,亏损超过1.8亿美元——这是英特尔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


决定转型的第一年,也就是1985年,英特尔就推出了386微处理器,并宣布不会将该技术特许权授予其他制造商。此前,作为英特尔的最大客户,IBM一直要求英特尔与其他芯片厂商分享自己的设计,以此让英特尔不能一家独大。386一经推出,受到极大好评,很快风靡市场,IBM顶不住压力,被迫重新签订与英特尔的协议。新兴的软件公司微软更是利用386芯片彻底改变了计算技术,1990年推出轰动全球的视窗3.0操作系统,并由此开启了微软+英特尔结盟的Wintel时代。


英特尔386微处理器


386处理器成为一个里程碑,英特尔也由此转而成为CPU市场的霸主。在汽车、电信、复印机等领域,英特尔芯片同样开疆拓土。光福特公司一家,就在一年中向英特尔订购了130万台微处理器来控制燃料比、电火花和发动机的其他功能。


1989年,英特尔再接再厉,推出486处理器。依靠486,英特尔一举超过所有日本芯片公司,坐上了芯片行业的头把交椅。1992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达58亿美元,利润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英特尔和微软逐渐取代IBM,成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这一系列处理器的运行速度让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虽然英特尔从此不再以数字命名,但外界仍然习惯称呼它推动的处理器为X86系列。到1999年,英特尔公司市值达到了最高峰的509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一半,超过印度GDP总量,真正称得上“富可敌国”。


在峰值时期,全球CPU市场的85.2%份额归于英特尔。换言之,我们身边的每10台个人电脑中,最多只有2台没有装上英特尔的芯片。英特尔基本实现了它在宣传语中所说的——给每台PC一颗奔腾的芯。

 

日本的“举国体制”竞争



 

在集成电路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主要芯片厂商榜单长期由美国公司占据。当英特尔80年代遭遇“滑铁卢”时,人们开始关注日本芯片企业的突然崛起。到80年代后半期,在世界十大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名单中,美国3个,日本6个,韩国1个,连榜首都已经被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 Corporation)夺去。


日本的芯片产业为何能够迅速崛起?


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1970—1985年日本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厚重长大”产业陷入低迷,芯片、家用电器等“轻薄短小”产业高速增长。20世纪末叶,国际社会曾广泛对日本的芯片等产业进行研究,探讨“日本模式”。


人们分析之后,认为日本主要得益于几个原因:


*一是五六十年代美国在冷战局势下支援日本工业发展,对日本全面开放半导体技术,为其日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70年代微处理器出现,个人电脑热潮兴起,芯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三是日本政府和业界积极承接美国芯片产业转移,在自主创“芯”过程中也曾搞过“举国体制”,而且搞得还很不错。


由政府牵头,将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民间企业以及国立科研院所结合在一起,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这是日本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产、官、学”相互协作。这其中,日本通商产业省(现经济产业省)大力推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被认为一举奠定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基础。


1964年,美国IBM公司宣布使用了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问世,这使日本政府深刻地意识到本国企业在计算机领域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两年后,日本通产省启动了“超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大型项目研究。


这一项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开发出可同IBM竞争的高性能第三代计算机。在该项目中,通产省直接支付给参与企业的补助金总额高达100亿日元。不过,随着IBM接连开发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日本政府和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在集成电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想超越IBM毫无可能。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与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虽然在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生产技术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它必须使用电子束或X射线进行投影曝光,开发新型感光材料和精密检测装置,还有大口径硅片、微尘清除技术等。这一切,对当时的日本企业来说,几乎闻所未闻。


根据美国的经验,IBM、英特尔等巨头多年来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才取得技术突破并形成极其复杂的专利保护。后发的企业显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募集并敢于投入匹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