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有个村庄叫黑山

免费发布求职招聘,房屋租售,二手转让等便民信息

同时优惠价发布商家广告

需要的赶紧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通济大道十八盘,柘子洞前换新颜(副本)

 

金西峪,仙人乡,小金河,水流淌。

洪峨路,道两旁,有村居,五个庄。

云蒙山,李家庄,十四泉,盛夏漾。

曹家庄,居中央,通济桥,美名扬。

黑峪洞,郭家庄,石头村,椿芽乡。

肖家峪,宋家庄,八一桥,谁人忘?

五二零,天晴爽,同学约,黑山庄。

走进村,车停放,放眼望,楼成行。

近几年,村变样,美乡村,新风尚。

沿山路,去庙堂,柘子洞,烧高香。

入眼帘,七经幢,一少人,围观赏。

读经文,照影像,长短炮,咔嚓响。

普陀洞,长又长,依山势,建陛堂。

寺庙外,碑林赏,二十余,列庙旁。

午时光,登山岗,抬望眼,天苍苍。

前者呼,后边唱,欢笑声,山回荡。

一边走,一边赏,胜天湖,水流淌。

回转村,细欣赏,古井处,老石房。

见老者,问端祥,古石砦,在何方?

汉朝时,有七王,谋叛乱,王子亡。

古时候,各村庄,防匪患,筑高墙。

……

黑山村位于太河镇政府西六公里处,三面环山,人口约1100人,400余户人家,村中主要有李、魏、高,马、谭、董、张等姓氏村民居住。 村南是邻近最高的山----吴王寨,北坡山下是西峪小金河的源头---云蒙山。也是周围各山的脉源,她和北面几座山形成了一条大嵧。由于这条嵧山上的石头多为黑色岩石,故此山嵧被称为黑山嵧。据记载村庄最初就坐落在此嵧中。取名黑山村。后来时空变迁村庄渐渐迁徙至现址,这就是村名的由来。

黑山村地宽阔,山峦起伏,有许许多多的观赏之处。村南一小嵧有泉水常年流出,水味香甜可口人称蜜泉. 村西“胜天湖”建于1957年是建国以来太河地区最早的水库。 从通济桥西去,经李家、黑山,爬十八盘,过野鸡岭、双旭、孤山,去淄川、至济南是一条古大道----通济大道。自黑山村顺古大道西行约四里,路左侧有一山,叫翠屏山,因“山岭崇嶐而蜿蜒,坡陀旁引还复,形若屏风故名翠屏山。”顺山间小路,至山坡下,顺石磴盘折而上,山半忽得一平台,广约一二亩,且山幽林秀,平台北侧山根处有一洞,“四匝苍崖翠壁,林立环拥,朝霭暮烟,变化万状,诚稀世一佳境也。”此处即普陀洞。周围多柘树,当地人又叫柘子洞。此洞深不可测,传说与隔山之南的张庄梨峪口村北的青云山(也叫大寨顶)相通。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有载:“普陀寺,县东四十里,黑山村西峪中。寺前古木荫翳,夭矫杈枒。寺内多老滕巨竹,山蘡薁皆数围。石壁间,有洞深不可测,俗名柘子洞。”据考,此处初名普陀洞,是知名山中洞府。邑增生魏复诚撰《西峪修普陀洞碑记》载:“至祥符间始著”,“显晦固自有时也”。普陀洞始建于宋代祥符年间,祥符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面目全非。

至明代,有一道士名叫张常通,号鹤轩,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据碑文记载是明崇祯时(1628—1644)千夫长。村人传说,他跟随李自成起义失败后,云游隐居来到邑东南山里黑山以西约四里处,见山半一洞,爱其洞所处环境幽僻而住下来,并收徒五人。亲手栽一柏树,以作记载。率五徒垦荒为田,自耕自给衣食。平日里天天诵经,于事不争,于人无求,节俭清淡,苦身修行。垦田渐广,而有节余则扩建殿宇,塑饰神像,修建普陀洞。且积德行善,接济过路的残疾和饥饿之人。年至七十六岁,坐化于普陀洞前。当年栽的柏树已长至几人环抱,奇怪的是,此柏树树干及树枝皆作旋风状,成为洞前一大奇观。此处洞宇奇特,道行感人,远近闻名,香火旺盛,求神拜佛之人络绎不绝。碑文记载“前复作茅屋三楹,以栖静侣,庶几夜月蒲团,不歉寂寂矣。”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还有庙会。

西峪黑山普陀寺,饱经沧桑,历明、清及近代多次重修,洞尚存,洞口建观音殿三楹,殿西山墙处可至庙后洞内。东殿关圣帝君,西殿仅剩残垣。殿前尚有当年僧人所用的残破的石磨、石碾。观音殿廊檐下及殿前地上有古碑5块,是清代顺治、咸丰、光绪和民国年间所立。其中顺治十七年岁次庚子(1660年)的一块碑,额上有“普陀碑记”,碑文为“新建普陀洞记”。东殿东南约20米处,在平台东边缘上有一塔形石碑,共有七层,高不足三米。老百姓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是那七级浮屠了。浮屠第一层为方形石座,第二层为八愣石柱,第三层为上大下小圆形莲花礅,第四层为四楞石碑,四面有碑文,第五层同第三层一样是莲花礅,第六层为八楞石柱,第七层为上小下大有波状沟的圆形塔帽,帽上有上小下大亚腰葫芦状塔尖。塔北约两米处有一石头香炉。第四层四楞石碑朝北的一面,上有:“皇清羽化恩师张公之塔”。其余字已风化的无法辨认。朝西的一面大部分字已很模糊,从零星可辨的字推断是李均撰写的《张道人碑记》。在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有载:“张道人,讳常通,号鹤轩,曾不道及家事,自吾所闻者,五徒而入深山。其人内圆而外方,布设城府而岸然自异。畚锸以供衣食,讽诵以消岁月。余则扩充殿宇,庄严圣像。且以给道路之废饥饿者焉。於事不争,於人无求,随分自足淡入也。行年七十有六,而卒于西峪普陀洞。端坐敛息含真物化。素与梅元道人友善,未死以前,即招以来使治后事。梅元不忍,设其生平,丐余数言勒石。而山主魏道源、魏华淑力促脱稿,谊不能辞,援笔志之。余因之有所感矣。自古无有形不敝之理,迨至冢塔丘墟狐虺窜伏,其有得此石於荒烟漫草之中者,应亦常思一叹也。康熙四十年(1701)九月初一日李均记。”

浮屠第四层四楞石碑朝南的一面,有一道大的裂缝,并沾有粘合剂,像是被人砸破又被粘在一起。所以一部分字被破坏,大部分字可识,是当年魏万里撰的《张鹤轩赞》。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有载:“於维我师,产自燕赵,挂褡山东。访山问水,卓栖翠屏。抱锄荷锸,餐食啜松。於世无求,於人不争。蓬莱伴侣,喜遂颜生。趺跏危坐,羽化而登。丹炉空设,黄庭禁声。侣乔友晋,逍遥上清。噫,师留于世者七十有六,而其遨游于五城十二楼者,不知其几千万冬。”

至今普陀洞尚存,殿宇及石碑基本完好,吸引着无数考古、探险及好事者纷纷踏至。现仍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此外在解放后的不同时期里先后修建了村内两大机井和村外多个小型水库。现又在半山腰修建了一条长长的环山路供人们观赏。

黑山村山高、地少、土贫、祖祖辈辈的黑山人依山养人,靠山吃山、是太河地区果树最多的山庄。曾对果树挂牌的有“山东省柿子树王”和“山东省苹果树王”。山果收入是村民的收入和生活保障.改革开放前由于各种原因,粮食不足,是靠国家救济来解决村民的生活困难.改革开放后村里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的领导下有部分人住上了楼房,其余村民也将原来的房屋建成了新的大瓦房。

阚视今日黑山村可谓红房绿柳家家乐,丰衣足食处处香.现在的黑山村交通便利,解决了几代人卖粮。卖果难的大问题。过去那种夜行山路,肩挑百里的现象成为了后代人的神话传说。水电暖达到了城镇水平.家用电器户户有,通讯工具人人用,不少村民出国旅游,也有人国外定居。还有去美国,澳大利亚等出国读书的学生。村内出了马旭成等人的企业家也有去香港移动公司负责的魏长宽同志,人才辈辈有,美名代代传。

如今黑山村的村民正以崭新的姿态矫健的步伐,在村领导带领下向着更加美好的幸福之路前进!

《柘子洞下好风光》——老干部

雨过天晴空气爽,太河黑山逛一逛。

政府西去六公里,三面环山好村庄。

黑山村庄地域闊,周围群山可仰望。

旧村改造推进好,村民老屋改楼房。

村南小嵧泉水清,人称蜜泉常年淌。

村西有个胜天湖,五七年建名声亮。

村北山上更有名,通济大道绕山梁。

村子背靠翠屏山,柘子洞深不可量。

据传洞长十公里,洞的那头是张庄。

洞旁就是普陀寺,时至今日香火旺。

黑山同学有理想,事业成功念家乡。

留恋家乡山和水,思乡之情永难忘。

今日约得同学来,踏过青山小溪趟。

一览家乡山与水,同学感叹心辽畅。

欢声笑语一路行,众口称赞咱家乡。

绿水青山是金银,干事创业靠理想。

你我大家齐努力,小康路上莫彷徨!

淄川城东四十里,有条山沟叫西峪,

山里有条金水河,寒来暑往不停息。

从东一直走到西,几个村庄沿河居,

前人俗称仙人乡,通常也叫金西峪。

宋家建村有历史,地形得名肖家峪。

明代改称西峪庄,清末更称以姓氏。

宋家出名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书记,

党团活动搞得好,共庆中央送锦旗。

曹家向西二里地,太河曹家村庄西,

有座三孔石拱桥,至今已有四世纪。

青州通往济南地,官家大道经过此,

石桥横跨金水河,往事悠悠话今昔。

石桥建于明万历,东西横跨十八米,

桥墩刻有镇水兽,桥上栏杆做工细。

通济桥西古槐立,枝叶繁茂三丈余,

两人牵手方能抱,树龄已有四百余。

古槐树下有碑记,四块石碑有历史,

垂裕后昆赞古槐。万古流芳颂通济。

石桥颇具影响力,东来西往必经地,

古槐树下歇歇脚,听段村妇唱俚曲。

曹家分支郭家地,狼峪北峪连黑峪,

三十九路村前过,村里椿芽有声誉。

李家村庄面山居,村庄古槐唐宋期,

依山傍水佛光地,可怜无人再姓李。

西峪尽头黑山至,柘子洞前普陀寺,

道士名叫张常通,博山县志以记之。

翠屏山上普陀寺,饱经沧桑经风雨,

七级经幢依然在,多少驴友纷踏至。

黑山李家盛产梨,沟旁崖下到处是,

挑到淄川换钱花,跑到上海买房子。

穿过黑山径西去,胜天湖水波光漪,

峰回路转十八盘,高山之巅看西峪。

吴王山寨高耸立,凤凰山脚小集市,

通济大道今人过,往事悠悠在梦里。

五一九之后,清晨爽嗖嗖,

背上行囊包,寻找好山头。

三十九路走,行走慢悠悠,

同行十七伴,坐上轿车走。

来到黑山口,大家徒步走,

攀登十八盘,通济要塞口。

平路快快走,十里摔身后,

不到半小时,到达盘峰口。

盘峰山巅瞅,山风鸣啾啾,

振臂一声喊,野兔滚山沟。

顺着山脊走,盘峰已身后,

手执狼牙棒,翻过八山头。

到达黑山后,背负望山沟,

寻找柘子洞,庙堂高朱楼。

庙堂敬上酒,神前顿叩首,

走进柘子洞,两眼不见手。

庙堂前前后,石碑年岁有,

古今有心人,银子没少投。

下山路好走,回望群山秀,

四十五里路,早己在身后。





“朕已阅”的点这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