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裸捐3568万,她是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先生,她才是华人女神!



来源 : 环球旅行,ID:viphuanqiu

当大家被各种扑面而来的娱乐八卦霸占住双眼时,一条#95岁叶嘉莹先生再捐1711万#的消息悄悄出现在了热搜榜上。



之所以是“再捐”,是因为早在去年6月,94岁的叶嘉莹就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那一年,她把自己位于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还把自己的版税、稿酬也捐赠给南开,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而今年,叶嘉莹先生今年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广告


比起何猷君、比起奚梦瑶、比起任素汐,叶嘉莹的名字让人感到无比陌生,但却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更值得铭记,不仅是因为她无私的捐赠,更在于她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所做的贡献。




▪ 壹 ▪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她始终优雅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是个典型的书香世家。


叶嘉莹的童年没有玩伴,只有诗词,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关在门里面长大的,女孩子喜欢的跳皮筋、踢毽子都不会,但我喜欢诗词。”


也正是因此,她3岁懵懂背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15岁就能写出“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的诗句。



初中时,日军占据北平,父亲随国民政府南下,从此杳无音讯。偏偏祸不单行,17岁时母亲腹中长了一颗肿瘤,要去天津开刀,因为血液感染,在回北京的火车上不幸离世。


《哭母诗》其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母亲的离世后让年幼的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世事的无常、死生的隔离,悲痛欲绝的叶嘉莹写下了8首《哭母诗》,这便是其中之一,每每读来都为之悲痛。


从小到大,叶嘉莹都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老师严厉的“好学生”。

“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婚后,她随丈夫迁到了台湾,并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正值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也受到了牵连,警察查看她的简历,也没什么问题,再加上孤儿寡母的,也就把她们母女释放了。


可是,原来的生活基础全没有了,她只能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一边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


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了,但也性情大变,动不动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叶嘉莹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依然满怀希望,依然在诗词中汲取力量。



1954年的秋天,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台湾大学教诗词曲,做专职教授。


她把对古诗词的那种挚爱,沁透在每一堂课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有了名气。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又聘请她为兼职教授。再后来,她成为第一个在台湾电视上讲古诗词的人。




“可能我这人天生就是个教诗的,听过我课的学生都对中国诗词产生了兴趣。”


上世纪60年代,叶嘉莹赴北美讲学,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 但世事无常,52岁那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一次出游时出了车祸,两个人同时不在了。



年逾半百,痛失爱女,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叶嘉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下了10首《哭女诗》哀悼女儿、女婿,首首催泪,句句断肠。


生于战乱,执鞭杏坛、渡海赴台、远赴北美,半生颠沛流离,饱经人生离乱,她说,“经过一次次大的悲痛苦难之后,我明白,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的终极追求。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回国教书,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人生的别离,除了死生不能相见,还有故土不能相还,虽然流离多年,叶嘉莹却始终坚守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修,也始终没有离开她所热爱的古诗词半步。



广告


▪ 贰 ▪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41年前,54岁的叶嘉莹正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在学校订阅的《人民日报》上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的消息,她立即给中国政府写信申请自费回国讲学,不要任何报酬。


次年得到批准,此后,两地奔波授课,她开始了长达30余年“候鸟”般的人生旅程。



其实,做这一决定并非突然,早在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建交不久,叶嘉莹就迫不及待地回国探亲,并写下一首长达1800多字的长诗《祖国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歌行体第一长诗。


“我不是要故意写那么长,只是因为离开祖国20多年,回来探亲,非常兴奋,就情不自禁把一切见闻都写了下来。


回到祖国的叶嘉莹受到了热烈欢迎,初回到南开,她讲课时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往往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才依依不舍得离开。



期间,她还受邀到全国的各个名校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新疆大学、南开大学……


得知叶嘉莹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但叶嘉莹却说,“我不要私人的住房,但我要一个讲学的地方,就像古代的书院,可以在里面讲学、开会、研究。”


她还把自己所有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中都运了回来,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协助爱好诗词的学生、朋友们把这些录音、录像的资料整理出来。


如今,她穷毕生之力播撒下的诗词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 叁 ▪


卅载光阴弹指过 ,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嘉莹 学生 没有 讲学 诗词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