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天的哈尔滨

首先先自我检讨一下,由于工(yan)作(zhong)繁(tuo)忙(yan),数九去的哈尔滨,快入伏也还没成稿。 

去不了漠河,那就哈尔滨凑合一下吧。

国庆本来规画了一条坐火车横穿大兴安岭看落叶的路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聊我的乘车路线),由于值班,错失了18年唯一去大东北的机会。在我看来辽宁根本不算东北,缺少东北的独特气息。之后还去过上海,但没去东北对我来说总是个遗憾。

App中,用携程和去哪儿网没飞猪用的多。因为飞猪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当所有人在双十一为淘宝天猫做贡献时,我却打开了飞猪,抢到了一张12月23号哈尔滨飞天津的89块的机票,加上机建燃油,再加上优惠券,161块哈尔滨飞天津的机票。因为便宜的机票外加合适的火车时间点,哈尔滨的计划就草草决定了。

正愁去哈尔滨怎么御寒,没过几天,我天津的表哥开车给我送过一件特别厚的羽绒服;我父母来天津又给我带了手套帽子围巾等,万事俱备!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

出发前几天,飞机航班被取消了?!啥?!我去的火车票已经买了啊?!该死的四川航空,电话打不通,app说必须找人工办理。坑!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去了哈尔滨再说吧,我行走江湖那么多年,还怕这?

坐上21号晚上的火车就去哈尔滨西。(后文会闲扯一点关于火车的看法)

在硬座车厢,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看到窗外的积雪还是很激动的。刚出火车,就感到东北的冷还是名不虚传啊。哈尔滨西的北广场在修,我看了老半天指示牌,最后还是走到了“禁止通行”的北广场,也许这也是天意,我在北广场看到了一大片没人踩过的积雪,我像南方人一样见到这么厚的雪,不管在甘肃或是天津,许久没看到这么厚的积雪了。看了一眼天气预报,结果前一天晚上下雪了,真是幸运啊,如果是没雪的哈尔滨那会是多么扫兴啊。

稍作玩耍就往南广场的客运中心走,先把我的机票整好,20块的机场大巴去了机场,作为一个很少坐飞机的土鳖来说,在没经验半懵逼状态就把机票改签了,坐上去往哈尔滨站的机场大巴。大巴上我快乐坏了,超值的有木有,我从周日早上的小航空公司机票改成东航的晚上机票,完美!特价秒杀机票改了个黄金时间段的机票,比我预想的旅行时间多了多半天,美滋滋。

解决了回程的问题,也就有闲心感受这个城市了。先说一下哈尔滨的初步感受,哈尔滨号称“堵城”,堵车比北京还严重的城市,与垃圾红绿灯程序肯定有关系,百分之七十的车都要左拐的路口,结果硬是弄了四个直行一个左拐道,在普通的非高峰期时间,五个红绿灯才通过这个路口。

哈尔滨郊区,大片空地,零散几块停工的楼盘,我没具体了解哈尔滨房价,只是在这个疯狂炒房的大背景下,看到孤零零的楼盘还真是不容易。即使积雪也难以掩盖空地上各种烂砖头垃圾什么的,不敢想象没有雪的时候是咋样的。至少我认为没雪的哈尔滨肯定不如雪后的哈尔滨。

其次来哈尔滨很难不感冒,主要不是因为冷,是因为屋里屋外、车里车外温差太大,随便屋里的温度都很高,可能与供暖标准有关,还情有可原,但车里的温度能热到脱两件衣服都出汗,感觉这车烧的不是自己的钱一样。满身大汗的从车里出来,面对车外的寒风,一般人不一定扛得住。

不知不觉大巴就到了哈站,擦着头上的汗慢慢的走下车,哈站南广场也在修,看看照片就好了。

“吧唧!”还不清楚咋回事就摔地上,我2018年的第一跤就献给哈尔滨,也是我的2018年的唯一一跤。

去往博物馆的路上,我就发现哈尔滨的除雪工具应有尽有,光除雪车的种类两只手就数不过来,融雪剂,手持除雪工具,铁锹什么的都是小儿科,这种景象可能只会在黑龙江才能看到吧。

走着走着就到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好小啊!看过了天津辽宁省博物馆,看到这博物馆,小的不成样,可能黑龙江历史比较短的缘故吧。另外我不清楚博物馆什么时候建的,也不清楚什么时候翻修的,旧!这种旧是自然形成的旧,不是那种金属放入硫酸铜溶液做旧的那种旧,慢慢的博物馆气息,却与馆内的现代化商铺、自动售卖机、明亮的玻璃显得格格不入,十分不协调。黑龙江省博物馆小也不精致。可能是我对木工稍有研究,工具那个展馆值得去看看,讲的各种铇锯凿等人力工具,看到这些工具就能大概脑补出大兴安岭中伐木做木工打猎的情形。剩下就是满族文化、俄文化等等,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博物馆没有什么特色内容了吧。

从博物馆出来就前往果戈里大街,据说那儿的书店很有特色,去了好几个书店,感觉就那样,不知道我是不是去错地方,然后就前往“东方饺子王”,过冬总得吃点饺子吧。东方饺子王人真多多,等了十几分钟,毕竟冬至人多还是可以理解的。饺子味道还是可以的,吃了两份饺子都跟没吃一样,一顿饭五十块钱已经出去了,不饿了,没吃饱也就这样吧。

一边找公交站牌一边逛,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哈尔滨的地下通道。为了强行拉动商业经济,不敢说所有,但是我敢说我走过的每个地下都要经过一片小商场,正常的通勤效率收到极大的影响,真实本末倒置。上下班路上,又赶又累,过了马路顺便试试这件衣服合不合适?

我不得不再吐槽一句,东北除雪除冰的工具真丰富,大车小车都能除雪,我都差点被迎面开来的推土机铲走。

坐上公交就前往中央大街,在哈尔滨坐公交车,你得相信地图,别看公交车上的指示,车上指示就是个坑。指示上有的站实际没有或者不停,指示上没有的站瞎停。我曾几度认为我坐错公交车,但看着手机地图公交路线也没错啊,最后还好到了。

中央大街到了,这就是号称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中央大街,已经被过度商业化了,一路都是小商铺,卖的都是类似的商品,走一百米就知道剩下的路是什么风景了,没有十分惊艳的地方。也许这就像我的一生吧,走过的这三十年已经能想到后三十年的生活了,也是单调孤独乏味人生的一种悲哀,没有那种登山峰回路转的豁然感。

面包石踩起来就那么回事吧,就是普通小路,估计排水能力还是可以的。路边还未完工的冰雕也算这条步行街最大的特色了。

雪下的俄式风格建筑(据说是,没考证过)确实比现代样式的建筑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氛围,就跟看到四合院、窑洞和高楼大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种俄式建筑没有积雪,就像四合院门前没有挂大红灯笼,就像烧烤的一把孜然,就像吃饺子的一碟醋,一块积雪或是一对灯笼才能把这种文化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来了中央大街肯定不能少了马迭尔冰棍,虽然我不是吃货,但特色美食还是要尝尝的。我从学生狗的极度穷游,变成现在工作狗的极度穷游,曾经因为没有收入来源,兜里的钱只够考虑眼福,现在还是稍稍有点能力考虑一下口福了,吃饱不一定但尝还是尝的起的,毕竟特色美食也是旅游的一部分嘛,重游此地还不知道是啥时候呢。我找到最正宗的马迭尔店,找最正宗的冰棍儿,五块一个根,跟网上说好的三块不一样呢?隔了一年,现在中央大街也已经找不到三块的冰棍儿了,一年涨了百分之六十多。五块就五块,买根原味的尝尝,不知道是期望太高了还是味道确实一般呢?吃了一口还是有点小失望。人不作死枉少年,我把剩下六种口味全买了个遍,在东北的数九天,在室外一共吃了七根冰棍儿,都让我失望了,没驴友说的那么好吃啊。马迭尔冰棍儿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大冬天吃雪糕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然后就买了个冰糖葫芦草莓山楂,吃完也有挺失望,说不上难吃也说不上好吃,一般般。又买了一瓶秋道林格瓦斯,嗯,我之前尝过五大难喝饮料,没普通格瓦斯好喝,但也说不上多难喝,只是喝不太习惯吧,有点焦面包味儿。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中央大街的尽头,是一个防洪纪念碑,正在施工做冰雕,沿河的斯大林公园还有毛坯的雪雕(不知道咋叫,就默认用毛坯雪雕吧)。毛坯冰雕是主要是用的电锯,细小部分采用雪铲,毛坯雪雕是用的特殊的小雪铲,冰雕是由大公司承揽,而雪雕是由雪雕比赛的普通参赛人员限时参赛作品。我去的早了点,啥都没看上。松花江冻得铁桶一样,再加上下了点雪,很多人都在上面玩雪滑冰,还有切冰运冰的车在上面。我出于安全考虑,没经验,也不知道脚下的冰多厚,别掉下去后连个呼救的人都没有。

走着走着就到了铁路大桥。铁路大桥,真冷啊!我也是作死,从桥南走到桥北,过了铁道兵启航纪念馆、太阳岛东口到了尽头,已经能看到哈尔滨大剧院了,又原路折返回来。

本以为哈尔滨的冬天也不过如此,心里还想着“一九二九不是九”,也还好啊,只比关内稍微冷一点。如果说孙悟空在八卦炉里是极热,那么站在铁路大桥中间就是极冷,桥下是厚厚的冰锅冒着嘶嘶冷气,天是冰锅盖,迎面吹来的寒风会带走身上所有的热量。我终于屈服于哈尔滨的大风,带上了毛线帽,围上了围巾,即使这样也感觉寒风吹透整个身体。走着踩着雪,看着冰,吹着风来回走了好几公里。

桥上的夕阳格外好看,阳光透过枯树冠如同剪影一般,雪白的幕布上也会有太阳的渐变影。“落霞与雪花齐飞,冰雪共长天一色”。雪后的铁路大桥,是我个人认为最哈尔滨的一个去处。从观感到体感,全方位的感受哈尔滨自然气息。

铁路大桥桥南有个铁路纪念馆,然而刚过四点,天已将黑了,纪念馆关门了。哈尔滨的室外施工人员刚过三点就下班了,估计太冷了,冬至越靠北面白天越短。

随后就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比我想象的小很多,教堂在修缮,稍微有点遗憾,晚上的教堂很漂亮,也很俄式,还有偶尔从教堂顶飘下的积雪钻到人脖子里,瞬间神清气爽。教堂古板单一的发黄的“蜡烛灯”与街对面繁华商场的五彩霓虹,感觉跨越了一个世纪。新与古的极端对比,而且教堂周围的建筑也很应景,值得来实地感受一下。

该去找点饭吃了,要不太冷。看过美食攻略的我,随即就找到了一家评价还不错的烧烤店,烧烤店在中央大街的那边,顺便又看了遍中央大街的夜景。去了烧烤店点了好多,当然不忘把驴友评价很高的“蒜薹羊排”点上。一个人吃了五十五块的烧烤,总算心满意足的走了,不知道是我点的多还是点的贵?没感受到东北烧烤量大便宜。

吃完烧烤又把中央大街转了一遍,然后就找了一家离索菲亚教堂不远的青旅,休息了一晚上。 

第二天起来当然是顺便看了眼白天教堂的外景,整体氛围不如夜景,没什么特色了。

随后就去了前一天已经关门的中东铁路印象馆,印象馆有点像会客厅,但里面就几个图画,数码投影,其他啥也没有。真不如看看外面的火车,没啥意思。

然后又去了被网友好评的靖宇街,这就是个坑,浪费时间(还好没浪费金钱)。有点类似于天津滨海的北塘古镇,一片萧瑟,感觉像烂尾的投资项目。我推测这个人造景点应该是要打造一个中俄混搭风的商业街吧,网上的介绍应该给店铺出租打广告的。游客谁去谁后悔。

坐上公交就去了冰雪大世界。先看照片 

全是用松花江的冰切割后垒起来的,特别壮观。可惜没买门票进去:一是门票贵出天际(330块),二是还没建完、花同样的钱心理不平衡,三是行程安排略紧张。去冰雪大世界一定一定要保暖,太冷了,快冻成傻子了。没去也没有太多发言权,但单从外往里看感觉还不错,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来的。冰雪大世界就相当于每年的一次性景点,据本地人说这个最多到四月份就都化了,不想长城这种一本万利的景点,所以每年门票要把成本赚回来。

放几张图片,你看着透亮的冰。 

随后就去了黑龙江省科技馆,主要是没雪的雪博会也没啥多大意义。科技馆也只就是顺路看看,没什么意思。

从科技馆出来就步行横穿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从桥北走到桥南,偶遇好几个外地人都问我路,感觉我像本地人,我心里还默默吐槽:你见过这么这么矮的东北人吗。桥上几步可见打黑的宣传语。也算有点哈尔滨的特色吧。

过了桥,找了个馆子,吃了点坛肉、腊肠等东北特色的美食,也该去哈站坐机场大巴了。大巴上看着窗外的夕阳,我觉得哈尔滨这趟旅行也该结束了。结束前,我再吐槽一下,哈尔滨站的北广场和南广场步行竟然不通,还得坐车,美其名曰摆渡车,坑的不行,哈尔滨的堵多半是人为原因,规划师必须出来背锅。

哈尔滨旅游最好的季节就是在一月中上旬,最好在元旦假期刚结束的那几天,几乎可以逛遍所有哈尔滨的特色,领略哈尔滨最有代表性的美景,哈尔滨景点推荐排序:铁路大桥、冰雪大世界、索菲亚大教堂(雪景)、中央大街(不是很好,但毕竟有特色),其他景点一般。

到了机场,仿佛一切都和梦一般,当年向往很久的哈尔滨就这么结束了,有惊喜也有不少失望。我对哈尔滨的评价是只值得去一次,不建议第二次。哈尔滨的景主要在天冷、有雪、有俄式小楼仅此而已。哈尔滨,不是因为景美,而在于城市氛围营造的独特。

哈尔滨旅游主要注意几点:1、时间1月中上旬,不要元旦前来;2、保暖谁都懂,但要穿容易脱穿的外套,室内外温差很大很容易着凉;3、手机等数码产品的续航大大缩减,不要因为手机没电对形成造成影响。

 

附:

闲聊聊火车,我做过的火车里程不算短,各个方向各条线路都坐过,主要以硬座站票为主(穷),硬卧二等座次之,软卧一等座几乎没坐过。感受过不同车厢,不同车厢有不同车厢的乘坐体验。火车仿佛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尽展人间百态。短途列车乘坐体验还算可以,一旦这种类似于乌鲁木齐到上海的中长途列车,就能感悟到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差异,有人性的善,也有人性的恶。如果您带了小孩,即使是长途列车中的一短节,能坐硬卧最好坐硬卧。当然也能遇见很多有意思的人。火车不仅仅是一段旅程,也是社会的一个窗口。

 

拖了这么久的哈尔滨之行终于定稿了,写的很不满意,感觉太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游记,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也缺少风趣幽默的语言。从冬至拖到夏至,一拖拖了半年。希望各位读者能给出改进建议,创作来源、行文建议、语言组织都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进行留言,小编会逐条阅读回复每一条留言。

 

特别鸣谢:萌哥哥的技术支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