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影视作品中,华人形象仍旧处在旧时的刻板印象中
HBO新作《战士》上映了,已经更新到了第五集。
据宣传,这部美剧由李小龙遗作改编而来。李小龙之女李香凝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大量关于本计划的手稿,于是在2015年将其卖给了HBO旗下的Cinemax。
HBO的剧,历来善用某些吸引眼球的元素,此剧也不例外。但《战士》中,更叫人惊心动魄的,是剧集背后的历史。
1.
故事发生在1878年的旧金山。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丁戊奇荒”。人民网在梳理这段历史时曾称,光绪元年至四年内,华北地区一亿余灾民受灾,一千万人被活活饿死,两千余万灾民逃荒。
继而不少人乘坐渡船逃难美国,成为了这部剧集开篇的背景。
因为中国人勤劳、能吃苦,雇佣一个爱尔兰工人的钱,能雇三个华工。中国人涌入美国后,爱尔兰人工作岗位大量流失,自此,两族地盘泾渭分明,倘若华人误入爱尔兰人居住区,随时会被挑衅、殴打甚至杀死,正面战斗随时可能爆发。
警察管不到的地方,就有黑社会。华人也组建了自己的黑帮团体。剧中,旧金山华人黑帮势力分为两个主要堂口,分属尊爷和龙志领导。两家一直在争夺旧金山的毒品生意控制权。
龙志嗅到了危机,想同尊爷合作,统一战线,一致对外。然而尊爷的情妇却是旧金山市政府安插的内奸,一直在其授意下挑唆两个帮派的矛盾,绝不让双方走到一起。
面对日益壮大的各方势力,市政府也忧心忡忡。一方面,市长觉得雇佣华工便宜,可以给资本家节约成本,换取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又想照顾爱尔兰票仓,避免引发抗议。因此一直在两头权衡,举棋不定。
而这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战士》的整个故事,既是对过往历史的呈现,也是一种现实隐喻: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无法团结,只得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直到退无可退之时,方才想起振臂一呼。
2.
纵观历史,任何外来人口,在融入一个新社会时,主体民族都会对之有所忌惮。成立帮派,对内整合力量,对外集中谈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之一。美国的非裔也好,爱尔兰裔也好,意大利裔也好,祖上大抵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
这类过程中往往少不了冲突,而矛盾冲突又是戏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影史中对此也留下了不少记载。
意裔“黑手党”影响最大,留下的作品自然最多。如《教父》《好家伙》《黑道家族》等,都是经典之作。非裔留下了《美国黑帮》《火线》等。日裔作品相对少一点,但北野武也拍出了《大佬》。除了血腥暴力的元素,这些作品也同时反映出了不同族裔文化特点,立起了一批经典的荧幕形象。
(《大佬》剧照)
北野武在其随笔《北野武的小酒馆》中,讲到这么一件趣事:在拍完《大佬》之后,英国电影协会会长邀请北野武去伦敦。那是二人第一次见面。接机时,会长准备的豪华轿车却突发故障,只好用一辆便宜的面包车代替,为此,会长不断道歉,闹得北野武摸不着头脑——面包车也没什么不好,何必客气至此?
几年后二人再聚,乘着酒意,会长吐露实情,“当时以为你真的是黑帮头子,担心你会因此杀了我啊!”
《大佬》中的山本胆色过人,且有情有义,赏罚分明。故而让人在恐惧之外,还会生出些敬重的情感。
而到了华人处,很长一段时间,类似作品忽然消失。华人一开始是以“傅满洲”这种纯粹为了散播恐惧而塑造的形象出现的。而恐惧到极致,就成了嫌弃。
傅满洲,1913年在萨克斯·罗默《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
直到1985年,终于有一部反映华人地下生态的电影上映——尊龙主演、奥利弗·斯通编剧的《龙年》。然而自诞生之日起,这部电影就和辱华的争议纠缠不清。
《龙年》中,男主角是米基·洛克饰演的白人警察,尊龙则饰演剧中的华人黑帮领袖,亦是反面一号。影片结尾,尊龙死后,当着街道两旁送葬的华人队伍的面,白人警察和华人女记者旁若无人地拥抱在了一起。
拍摄时,《龙年》引发了大量抗议。据传,电影开拍之际,剧本大纲外泄,剧组要来唐人街拍摄的计划也为华人所知晓。
当时的华侨领袖李文彬、李立波等人大怒,将此等行为比作“明剃唐人眼眉”,坚决反对。他们还威胁称,倘若剧组胆敢进入唐人街,华埠必定发动示威抗议,“要汝鸡犬不宁。”
最终,制片方为避免麻烦,只好临时搭建出一条山寨唐人街来,除了一些室内镜头在华埠附近拍摄之外,其余都在这条山寨街中取景。
《龙年》上映十年后,便进入了成龙和李连杰时代。两人塑造的角色共性,都是拳脚功夫大于人物性格。
如果说成龙的表演还带些轻松诙谐的成分,能够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拉近,让观众切身体会到角色的悲喜,那么李连杰在一段时期中塑造的某些人物,就稍显流于表面。诸如《游侠》中偏执的复仇者,《木乃伊3》中残暴的独裁者,《狼犬丹尼》中半人半犬,颈戴项圈的形象,更是在当年引爆了是否辱华的大讨论。
虽然李小龙的电影中也存在着拳脚大于人性的问题。但考虑历史的进程,李小龙是从零到一的伟大开拓者,是将华人从“东亚病夫”一把拉进好莱坞的功臣。
李小龙1973年过世,李连杰1998年进入好莱坞。从李小龙到李连杰,近三十年过去,西方人对东亚族群的观察却依然秉着一种猎奇心态,不得不说,某些地方确实出了问题。
3.
如果说功夫片至少还能突出华人“刚毅勇猛”的优点,21世纪以来,随着功夫片式微,这仅有的优点也没有了。欧美影视作品中,华人形象仍旧处在旧时的刻板印象中。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硅谷》中的杨建,《南方公园》里的中餐馆老板,《宿醉》中的周先生,《堕落街传奇》中的洗衣妹,等等。角色形象也都如出一辙,大抵都是矮小、瘦弱、肮脏、计较,且严重缺乏魅力。
(《硅谷》剧照)
2010年后,中国院线数量陡增,影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为了分得一杯羹,好莱坞在《2012》《环太平洋》《地心引力》《钢铁侠3》等电影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但这种改变更多是基于市场作出的反馈。这些电影往往根据市场剪成不同版本,美国版本中,华人形象要么面目模糊,隐身在一个大体系之下,没有被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来呈现;要么直接被删光。
比起架构上的有意为之,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差别对待,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
近两年,欧美也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叙述华人故事的影视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依然摆脱不了“他者”的猎奇心态。
《初来乍到》虽然罕见地采用了全亚裔班底进行拍摄,但大量的笑点都集中在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上,依然摆脱不了拿自己开涮、娱乐观众的嫌疑。
《摘金奇缘》在电影开场时煞有介事地把拿破仑的名言“让中国沉睡吧,她一旦醒来,必将震撼世界”置于屏幕中央。但抛开种族因素,这就是一部在新加坡取景、采用“灰姑娘与王子”老套故事框架的爱情电影,和“中国崛起”压根毫无关联。
(《摘金奇缘》剧照)
开篇引用拿破仑的话,与其说是种族认同感的体现,不如说是对中国市场的刻意讨好。但算盘却打空了,中国观众早已对这种打廉价民族牌的营销手段免疫。一波热炒之后,大陆票房才区区一千万出头。电影在烂番茄和豆瓣上的评分也出现了严重倒挂。
2018年BBC 出品的短片《逐梦魔女》更是这类失败尝试的集大成者。片子里,三个女孩急切想要撕掉身上的亚裔标签,采取的方式却是通过贬损同族男性来贴合欧美价值观,皈依者狂热心态暴露无遗。
4.
相较同行们,《战士》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线:从黑帮入手,拍出华人的历史。虽然黑帮不是一个光彩的群体,但曾是外来底层人口为了融入主流社会选择过的道路之一。这条路上,满满都是华人移民的血泪和斗争故事。
单纯从戏剧上来考量,这种操作手法也很讨巧。因为黑帮片本质上是小人物的史诗,完全可以通过几个主角的悲欢离合来隐喻一个种族的命运。
剧中还设计了一出爱情戏,这是一个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故事。为了让父亲免遭破产,顺利拿下工程项目,Penelope Blake嫁给了年纪比她大出许多的市长,但却完全无法忍受市长的虚伪人品。
机缘巧合,她与男主阿杉相遇,爱上了内心纯良的阿杉,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与后者陷入爱河。
在多由男性控制的美国影视工业体系下,华人男性+白人女性的组合,多年来一直少得可怜。将这个桥段同《龙年》和《逐梦魔女》对照,不免更加令人唏嘘。
《战士》第五集中,“大佬”小尊忧伤地对阿杉说:“你知道我从没去过中国吗?我是一个没去过中国的中国人……”
短短几句台词,从中可以一窥《战士》执行制片﹑导演林诣彬的野心:一方面,他既要承接李小龙的衣钵,最大限度地呈现功夫元素;另一方面,他也要做出新的开拓,为美国华裔群体代言,进一步争取地位。
如果说李小龙打碎了“东亚病夫”的牌匾,让欧美人开始正视华人这个群体,那么林诣彬想要做的,便是撕掉这个群体身上的诸如“模范族裔”“有钱软弱”等标签,告诉外界:华人也是人,也有爱、有恨、有原则;面对压力时,也会忠于内心,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对于全世界华人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 石若萧
值班编辑:孙雪池
▼
推荐阅读
精子库:供大于求与“精荒”同时存在
秦沛:千万不要为了生孩子而结婚,单身比结婚之后离婚好
36亿“贱卖”,国民饮料汇源果汁为何衰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