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八大高校的“建筑风云”



“兼容的现代:芝加哥与美东现代建筑”第5期正在招募!

点击上图查看招募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




上个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发展,与几座高校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这其中包括格罗皮乌斯所在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密斯·凡·德·罗所在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及路易·康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等。


如同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实属必然一样,美国高校始终是全球教育建筑中的翘楚,也实属必然。这些高校不仅有着优良的建筑学传统、严谨的教育机制,就连校园内的建筑作品本身,也都在现代主义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讲师张尧担任学术领队,有方“兼容的现代:芝加哥和美东现代建筑·第5期”考察不仅将走进美国最负盛名的8所大学/学院,还增加了比以往更多的校内建筑探访。从这些项目身上,我们得以一览二十世纪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风云。


1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建筑与规划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的五大主要学院之一。MIT建筑系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转而“从实践到实践”,即从现实出发,在设计的过程中吸收不同的理论,并最终回到实践。而实践基于的现实,并不是消极地迎合市场,而是积极应对气候改变、高速城市化、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贝克公寓

Baker House, MIT / 阿尔瓦·阿尔托, 1948年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宿舍楼位于查尔斯河畔,是一块面对河岸的东西向的狭长地块,其间有一条交通繁忙的街道穿插而过。在满足宿舍数量需求的基础上,阿尔托为了最大化各个住房的河景视野以及获得最好的南向日照,选择在东西向条形基地上做一个弧形曲线的集中式体量。通过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获得最多的南向房间外,同时也能弱化条形板楼对河岸空间的影响,而每个房间因角度的不同,人在其间所看到的河景也不尽相同。相对于河岸南侧的弧形外墙,北侧楼梯的集合形体也赋予了宿舍楼另一个强而有力的形象特征。


礼拜堂

Chapel, MIT / 埃罗·沙里宁, 1955年

麻省理工学院礼拜堂与埃罗·沙里宁以往的作品不同,外部是简单的圆柱形,内部复杂而神秘。它不仅仅要完成礼拜等功能,更要营造幽静的氛围,促使人们思考。建筑立面没有窗户,隐藏在简单的外表之下,材料与附近校园内的宿舍和旧建筑物保持一致。从外面的道路通过一个小小的斜坡可进入室内。一旦进入,参观者会立刻惊讶于震撼的光线效果,因为从外部空间完全不能推想出这样的内部空间。与连续的外墙面不同,教堂的内墙采用波浪形的内饰砖墙,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内部空间,简单而令人印象深刻。


史塔特科技中心

MIT Stata Center / 弗兰克·盖里, 2004年

在麻省理工校园内有一座造型怪异的大楼,鲜明的风格让人一看便知道出自盖里之手。巨型的建筑体量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计算机科学系的实验楼,另一个则安排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盖里希望通过丰富的空间来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整个建筑内很难找到一堵规则的墙体。


大脑与认知科学中心

MIT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Center / 查尔斯·柯里亚, 2005年

这座建筑反映了柯里亚的现代形式主义,以及他对用固体来对抗空洞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建筑外部,也体现在了室内庭院中。柯里亚的作品以平面布置而闻名,这在大脑与认知科学中心项目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MIT媒体中心

MIT Media Lab / 槙文彦, 2009年

由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设计的媒体中心由七个研究实验室组成,围绕一个壮观的中庭进行组织,连接活动和展示空间,演讲和会议室,以及顶层的咖啡馆——在这些空间里都可以俯瞰查尔斯河以及远眺波士顿的天际线。



2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是美国建筑学的领导者,景观规划与设计教育是哈佛首创。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以下简称“GSD”)的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注重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将近一世纪以来,GSD长久处于设计学术及实务界的领导地位,人才辈出。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Carpenter Center, Harvard / 勒·柯布西耶, 1964年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ier)在美国唯一的一件建筑作品。柯布希望营造出一处场所,使视觉艺术中心内的活动能够和校园有更多的接触,而它必须表现出创新和创造力。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何结合交通及活动场所,将一切安排在如此狭小的一块基地上,同时使空间有充足的面积和阳光,这一切绝非易事。柯布许多独到的思想在此得以呈现:相互渗透的内外空间、裸露的混凝土、通过第三层将两侧道路连接起来的坡道、各个楼层的独立支柱以及“遮阳板”,视觉艺术中心可以说是柯布在职业生涯中建立的具体形式和设计原则的汇编。


哈佛大学冈德堂

Gund Hall, Harvard / 约翰·安德鲁斯, 1972年

同样是以垂直向度不同的高差界定工作室空间,冈德堂与保罗·鲁道夫设计的耶鲁艺术与建筑学大楼有着很大不同,安德鲁斯在这里更强调空间使用的弹性和开放性。建筑采用了退台式的开放平台形式,在一个跨越5个楼层的采光通透的大坡顶下,分布着所有班级的工作平台,强调了在同一空间中跨学科的合作、交流的空间对这所学院的重要性。这个倾斜的屋顶由桁架和竖向的玻璃窗所构成,引入了自然光的同时,也使室内与室外产生了视觉联系。各层之间通过平台上的楼梯相连,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了学生间交流的可能,因而主要功能空间的交流性是这栋建筑最大的特色。


3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一直坚持小班教学,建筑设计专业位居世界前列。耶鲁是个非常注重实干的学校,工作空间堆满了实体模型,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向心力非常高。从耶鲁大学毕业的著名建筑师包括埃罗·沙里宁、林璎、马岩松等。


耶鲁大学美术馆

Yale Art Gallery / 路易·康, 1953年

这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项目,这个项目中,他没有用房间来组织内部的展示空间。交通空间、机房和洗手间等服务空间被有序地放置在对称平面的中间位置,而左右两侧开放的是展示空间。同时康在这个项目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圆筒之中,内接三角形的楼梯上下贯穿各个楼层;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处理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 路易·康, 1977年

不同于耶鲁美术馆开放式的展示空间,英国艺术中心的展示空间是以“房间”的方式组织,康将无走道穿插的正方形单元并置在6x6米的结构网格之上,因为他认为这样的尺度适合于展示18和19世纪早期的绘画作品,同时可以利用自然光将时间因素带入到观画体验当中。在这个项目里,主要的“服务空间”依然有着独立的个性,它们被置于东西向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并没有凸显于立面之上。两个采光中庭是重要的空间组织元素,艺术展示和图书馆等重要功能均环绕在光线来源的中庭四边,而主要的参观楼梯被放置在东侧中庭的混凝土圆筒形体量之内,这样的视觉焦点为整个空间提供了方向参照的逻辑。 


鲁道夫大楼

Yale School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 保罗·鲁道夫, 1963年

在这个项目中,保罗·鲁道夫使用了19根粗大的混凝土柱状结构,支撑起了室内37个高低不一的楼板平台,通过阶梯和桥梁的连接,串联各个教学空间和工作室,这样的处理手法,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迷宫般的体验。在建筑的中心,鲁道夫运用一种他称之为“风车”的组织方式在空间中产生出惊人的光影效果。从建筑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由高低不一的楼板所组织的体量,它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刻意简单化建筑形体的处理手法,而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发展的特征之一。


拜内克古籍图书馆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 戈登·邦夏, 1963年

设计古籍图书馆时邦沙夫选择将重要的珍本藏书空间放置在地面层以上的6层空间之中,不同于常见的图书馆设计,阅览空间及其他管理空间、书库等被放置到配以下沉花园的地下两层空间之中。外观有着柏拉图式1:2:3比例的建筑体量成为了巨大的珍本古籍的藏书间,两组大理石梯将访客从街面层入口直接带入到夹层的展览空间之中,迎面而来的是图书馆的主体,一座六层楼高放满珍本书籍的书架和带有温控湿控的玻璃塔,必要的楼梯和电梯全部都隐藏在书架之后。


4

mit 中心 建筑 空间 设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