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善、魏立刚之后,再看知美术馆的布局策略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从2000年初中国的私立美术馆开始冉冉升起,到2010年以后,发展壮大,再到近几年进入了迅速蓬勃发展的通道。


知美术馆是众多私立美术馆中的一员,位于成都近郊,隈研吾的设计让它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令人过目难忘。


它没有宏大的建筑,汹涌的人流,但它的精致外形和巧妙的细节吸引着一众品味和眼光很好的观众。


从展览和收藏方向上,知美术馆在西方价值观高压的大趋势中,强势提出“东方美学”的主题,在专业的学术研究支撑下,推出陈福善、魏立刚的展览项目,并召集全球重要美术馆的馆长坐而论道东方精神。


这种经营美术馆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一路走来,知美术馆的主导者有什么体悟?


我们专访了知美术馆的馆长 王从卉 女士,来谈谈她对知美术馆经营的整体的把控和对未来的期许。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


 


西方语境主导下,东方美学

并没有梳理好


 


阿尔法君:西方的艺术系统对全球审美和学术方向有巨大影响,这种语境下,您提出东方美学的概念,是否要去抵制这种趋向?


王从卉:我们提东方美学的概念其实并不来源于此,而是随着我们自己整体的收藏建构和趣味的确定,加上研究的深入,这个方向就慢慢明确了。就像创业一样,觉得隐隐约约对的道路,真心的喜爱和好奇心会引导我们坚持走一段时间,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夯实,现在已经确定要走下去了。


在走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些状况,比如从后85到整个当代艺术30年,已经不会有太大的调整了。这段时间基本在西方的话语权体系里,西方藏家选择+中国学术专家及策展人的合力在国际当代语境中形成的一种历史性的结果。这是历史的合理性,我们无须抵制,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敏感,面向未来,构建新的未来图景。


在所谓盖棺定论以后,新的一批以中国/东方(这个概念还需要理清晰)美学为源头来进行当代探索的新老艺术家走出来的多元路径,是中国艺术一个重要的方向。不能说它是主流,但肯定非常重要。


这个方向是现在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在不知不觉,或者有意识地努力和靠近的方向,无论结果怎样,一直有很多人持续在做。



知美术馆探讨”东方美学“而推出的“幻”陈福善回顾展,陈福善作品《无题》(印度行列)

知美术馆探讨”东方美学“而推出魏立刚《万物》展览,魏立刚作品《蝶谷 1》



我们觉得这个方向无论从20世纪的部分,还是从新当代艺术的部分,都有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的工作需要深入。而我们在收藏馆藏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艺术家个案的深挖,还是包括艺术史在内的理论普及,都是市场化整理走得更快。


比如说市场中的拍卖机构,会迅速地整理出来一个 林寿宇,大概可能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虽然美术馆也同时在关注,但是就市场的反应显然快于整个学术系统。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机构,应该在”东方“这个方向上做一些真正基础的工作,这是建立未来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更准确一点讲,我们期望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大家基本上差不多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讨论、研究、发酵这个方向的事,这是未来有可能建立平等话语权的正确方法。



阿尔法君:现在国际上,东方美学的研究是什么样的状况?


王从卉:研究东方美学和亚洲艺术这个方向,西方主流国家机构都有比较系统的整理,但这个领域中的大部分机构,都是从历史传统展开的,比如青铜器、瓷器、古董、书画等。在纽约,每年都会有亚洲艺术周,但大部分还是基于古董类,书画类,是很成熟的市场和学术系统。但走到现当代的时候,大家起点其实相差的并不多,也没有太多所谓共识,基本各自探索整理。比如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包括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做当代水墨也无非就是小十年的事儿,而且还存在不少争议和不同见解。


也就是说“东方美学”的现代和当代性的探索离盖棺定论还早的很,甚至还没进入艺术史的清单中,没有案例整理和权威的言论。


当然也有差别,比如 巴黎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 ,他们半个世纪以前就做常玉、潘玉良这些旅法的华人艺术家,建立了自己的深耕方式。但大多数机构,在东方现当代,尤其是当代艺术上不能形成一个绝对话语权,所以这里面可以讨论的余地是很大的,是应该充分展开的。


东方的概念延伸到当代,可能延伸的很窄,比如大家熟知的 刘丹徐累、李津、郝量 等等新水墨就结束了,但这个领域应该打开一个广阔的多的,多维度的层面。我们不认为在这东方美学里面仅限于工笔、水墨这种纯外在形式,材质划分,它一定是在哲学层面和美学框架下的整个探索的方向。


每个机构做的个案也不太一样,他们选择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个视角,比如亚洲艺术协会去年在香港刚刚做 潘玉良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前年做 丁雄泉 ,芝加哥美术馆做 徐龙森 等等,都是在个案方面做,但是都有点单枪匹马,而且在整个西方的美术馆机构上面,亚洲艺术部也属于非主流,因为他不属于整个战后艺术大体系。


主流就是大拨人马在80%的宽跑道上,而研究亚非、中东等,比如英国的亚非学院,它属于文化不同区域的,属于小跑道上。


但是西方的小跑道对我们来讲是主跑的,目前主跑道上没有人来召集小跑道上的国际小伙伴。但我觉得所有这些小跑道上的信息如果放在一起的话,可能会互相之间给到一个很大的启发。



2018.4月 知美术馆“开”展中森万里子的作品《平底石》


 

研究东方美学的机构应该

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阿尔法君:对于魏立刚的个展,您邀请了赛努奇美术馆的策展人来参加研讨会,一起探讨东西方艺术,是不是打通各学术机构的一种尝试?


王从卉:魏立刚的艺术就是从汉字、从书法这个中国文化的脐带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创作可能性,当各美术馆和学术机构的人看到,大家就会形成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碰撞,包括赞许、批评、质疑、讨论、发酵,这就是一种合力。


理想的结果是大家对各自做的艺术家们产生更多的认知、共同的兴趣,共识,而后还可以有巡展、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这样就是信息打通,可以整合更多的学术的力量,包括研究,出版。而不是各自的预算,做各自的事儿。



陈福善展览现场


陈福善艺术研讨会现场


知美术馆魏立刚《万物》开幕现场



其实我们在做魏立刚展览之前就跟赛努奇美术馆有比较深入的接触,那会还没有做知美术馆。2016年他们做丁雄泉回顾展的时候,我们就很关注,因为丁雄泉也是我们系统收藏的艺术家。我们愿意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支持美术馆做展览的中文版画册的出版,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的经费,那时我就觉得大家也许有一种机制可以一起共同整合资源来做一些事情。 


在这个共同探索的路上,大家可以在某个灵活机制下共享资源,这不但能为知美术馆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一个精专的线索下走下去而打造一个重要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确实能为东方艺术、文化在国际上推进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


我们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大家来美术馆,正是想形成一个比较平等的沟通,我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健康、明朗、正能量



法国赛努奇美术馆中韩艺术收藏首席策展人Mael Bellec 在魏立刚学术论坛现场发言


魏立刚学术论坛现场


 知美术馆与美术馆2050合作的第二届年度研讨会:“定义机构:对未来美术馆的建议”上,美术馆2050创始人程天颐、谭骊开幕致辞

美术馆2050的工作坊现场



年轻艺术家对东方的关注

给了我们信心

 


阿尔法君:那么别的学术机构和艺术家对“东方美学”的美术馆研究方向和方法有什么看法呢?


王从卉:好像大家一说东方就会觉得你特别不当代,但其实你跟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深入聊了之后,给了我很多信心。


比如年轻新媒体导演 雎安奇 ,我跟他聊“开放的东方”这个概念,和举办峰会的设想之后,他觉得很有意思,居然还有人做这样的事情,说其实对东方这个事他特别感兴趣。他马上要做一个片子,策划方案连夜就写好了,叫《山中》。他会拍很多不同的山,西方的、国内的,各个地方的,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壁垒和碰撞。


我们一直谈东方,就是在探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互相看懂的可能性,或者叫互相交融的可能性。雎安奇这个片子非常有意思,也与我们的理念契合,知美术馆会以出品人的身份制片,影片《山中》在美术馆峰会同期作为特别项目首映。


还有 屠洪涛 、宋琨 等等这些70后的中坚力量 都在特别深入的思考并在创作中实践。



 屠宏涛作品《七贤》,布面油画,210x640cm,2013-2017年,知美术馆创始人私人收藏




 

美术馆馆长峰会是为了打开壁垒

 


阿尔法君:您邀请了好几家重要美术馆机构的馆长来参与“国际亚洲美术馆馆长峰会”,探索东方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性和未来协同的机制。这是您打通机构壁垒的又一次努力吗?


王从卉:为了让关注东方美学的机构形成一个合力,我们建立了这个论坛,5月23日会在美术馆举行,也会邀请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艺术家们来参与,进行提问式的探讨。因为他们每人确实都是携带问题的,问题就在他的创作当中,甚至他的生活当中,所以这些问题其实是最实际的。


也许这些专家并不能直接给到一个答案,但是他们一定会从丰厚的学术层面给到很多来源,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毕竟在这,也许一个详尽的历史的背景,或知识的阐释,可能就会令年轻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所以我们这次的论坛嘉宾会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名单,有欧洲、有美国、有香港、有内地的顶级学者和馆长们,可以想象,会是一场营养丰厚的思想盛宴。 



国际亚洲美术馆馆长峰会”嘉宾包括: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许杰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 汪涛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  Eric Lefebre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执行总监 孟淑娟 



阿尔法君:这样的高峰论坛,您觉得什么样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


王从卉:我们以后的每一届都会就某个具体的主题,以更细致,更深入的方式,把问题聊得比较透。


有些问题老在脑子里转,比如极简到底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是东西方相互的作用。西方人一说东方智慧就是ZEN吗?只是禅宗吗?后来韩国的单色画,很冷淡的那个部分来自东方吗?只有枯寂的萧瑟才是东方?那些富丽堂皇、妍媚雅丽的、奇绝怪丑的......源头是不是也在东方,所以把美学如何放到历史的语境下,地缘的边界下,政治的处境下各方面来看,其实有很长的线索,不是能一概而论的,是复杂而深远的,能够拆解很多主题。这正是这个方向课题的魅力。


我们想只是先打个基础,建立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抛出来讨论,应该会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然后再形成出版等等。


开放性是我们美术馆特别重视的一点,我觉得中国艺术整个系统有一个挺大的问题,就是太封闭。艺术圈已经够窄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打破壁垒都特别难,更别说跨到外面的领域。所以学术结合美术馆的公共展览可能是唯一有可能形成跨界讨论的。


 

以点带面,五年打造独有的美术馆性格

 


阿尔法君:您去年做的陈福善个展,今年的开年展是魏立刚个展,您觉得个案能代表东方美学这个整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