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之六——花港观鱼

六、花港观鱼(初次编写时间:2011年5 月26 日):

    花港观鱼以“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承佛光紫气而幽静的植物园林。前依山势葱茏的南屏山,西靠层峦叠翠的西山;平静如镜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青玉分列左右。公园就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半岛上面,三面临水,一面倚山,占地300余亩。

    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又以地近临花家山而名“花港”。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期间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声远扬。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驾临西湖,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碑分为阳文和阴文双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的字,这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 乾隆题诗为:“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清末以后,景色衰败,到建国前夕,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三亩荒芜的园地。花港观鱼东大门右侧的方池,就是当年历史的陈迹。1952年,在原来“花港观鱼”的基础上,向西发展,利用该处优越的环境条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几座私人庄园,疏通港道,开辟了金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并整修蒋庄、藏山阁,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1963年至1964年,又进行了第二期扩建工程,形成了占地20公顷,比旧园大一百倍的新型公园。

    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其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点。大草坪,雪松挺拔,宽阔开朗;红鱼池,凭栏投饵,鱼乐人欢;牡丹园,花木簇拥,处处有景;新花港,浓荫夹道,分外幽深。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倚山临水,高低错落,渗透着诗情画意。在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上午7;17时离家、在海天城东门口乘373公交至沿江商住区,7:50时乘公交B1(区间二)至八字桥,9:11时转乘公交“观光8”,9:45时至静寺站下车,沿湖岸、苏堤漫步,10:35时到达“花港观鱼”正门(东门)。

    杭州西湖苏堤南端“映波”与“锁澜”二桥之间,有一座东西向的拱桥叫“定香桥”,如长虹卧波,直通“花港观鱼——这里是“花港观鱼的东大门,门口挂着一块“花港观鱼”横匾,这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迹。公园共有三个主要入口,南门在南山路上,西门位于杨公堤,往北就可以走到苏堤。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在北京病逝。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东大门面湖两侧有二副对联,仇远诗句,刘江书。

    对联一:静碧轩窗聊寄傲,软红尘土竟忘归。——出处:《蛇山》、作者:仇远 (宋):閒寻石涧列云扉,树影生凉怯苧衣。静碧轩窗聊寄傲,软红尘土竟忘归。满倾竹叶春霞滑,轻折蕉花晓露晞。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

    对联二:上联——满倾竹叶春光滑,下联——清摘蕉花晚霞稀,春光倾洒到花港观鱼的大门,在竹叶间滑过去,轻轻采下芭蕉花,在晚霞映照中都稀疏了。

仇远(1247~1326),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咸淳间与白挺同以诗名,人谓之仇白。大德九年(1305),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一)东部景点: 

    往里走,有一开阔处,坪上绿草如茵,时有白鸽自由飞翔。西首有亭,是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花开时节,游人如织。右边是西里湖,湖上小船悠悠,欸乃有声;左边是成片的高大树木,有松树、香樟、玉兰、竹林等。树丛深处,有一处园林,这便是有着“园中之园”之誉的蒋庄了。从“花港观鱼”正门(东门)入内,进门左拐、进入院内,只见竹林、古树,假山、亭阁,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初夏盛景、美不胜收。

    (1)藏山阁:

    从东大门进入“蒋庄”,首先看到右手路边的藏山阁。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珑剔透的建筑,系原红栎山庄建筑,清光绪三十三年建造,为邑人高云麟别墅,俗称高庄。园内、园外山水互相映衬,湖山秀色一览在目。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只剩藏山阁一处。笔者印象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能够上到藏山阁,拾级登阁远眺,山峦耸秀,绿色盈盈,山色湖光,尽收眼底。此后就全部封闭了起来,吾辈再也没有机会重上藏山阁了。与藏山阁相对的就是蒋庄(原名小万柳堂)。蒋庄是杭州保留比较完整的私家庭院之一,著名学者马一浮曾在此居住,现主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

    (2)蒋庄:

    蒋庄原为无锡人廉惠卿的别墅,称小万柳堂;后归南京藏书家蒋苏庵,易名兰陔别墅,俗称蒋庄。后转让于爱国富商蒋国榜——蒋国榜是民国时期执我国桐油业牛耳的南京商人,他用重金购得小万柳堂后,供其母到杭州养病小憩。兰陔意即孝子养亲之处。蒋国榜对经商不感兴趣,一心跟随马一浮读书。1950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应弟子蒋国榜邀请,前往蒋庄居住,直到“文革”开始,整整17年。

    建筑分别建于1901年和1923年。1950年改建园舍后,其主楼叫“真赏楼”。整座庄园临小南湖而筑,前堂后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建造,主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别具特色,是西湖著名庭院之一。庄园与苏堤之间,有一雕栏虹桥一架相通。庄园内,亭台楼阁隐现于竹木花草之间,倒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谓尽得西湖风流。1990年,主管部门将主楼建成马一浮纪念馆——馆内分生平、诗学、书法和书房四部分,以实物、图片、手稿和文献资料,介绍马一浮的生平事迹。

    (3)蒋庄古井:

    此井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蒋庄内,井所在位置竹林滴翠,环境优美,井的具体建造年代和历史不详。井圈六边形,井水浅而清,仍作生活用水。在古井的周围,栽着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特别是那一棵棵挺拔茁壮的翠竹,长得细细长长,满身绿油油的,像穿了一件深绿色的外衣;这些翠竹笔直、笔直地站在那里,就像列队士兵守护着整个蒋庄。蒋庄古井——必定有许多有趣的往事。游玩景点,先看场景,再深入就是看其中的故事,历史的典故;这就是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要有一定的载体;可惜蒋庄古井的文化似乎中断了,中断了的文化后人是难以接上的。

    (4)景牌: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蒋庄》、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布、杭州市人民政府立

    蒋庄临湖而筑,有卧波长桥与苏堤相接。入口为一圆形门洞,前面是一片大草坪,庄前近湖平台植有两棵广玉兰,高10余米,盘根错节。主楼飞檐翘角,花格门窗,建筑面积405平方米,两层三开间,南北为观音斗式山墙,西有一连廊通西楼香岩阁。楼中的马一浮石膏像,气定神闲,长髯飘飘,大胡子成为他外貌的显著特点。楼内原有蒋国榜所撰一联:“宅畔拓三弓,养志犹惭,胜地烟云恣供忆;径开来二仲,清时有待,名湖风月任淹留。”联内引用了汉代以病免官的蒋诩和推廉逃名的羊仲、裘仲友好的典故,借以自比闲适庭院等待二仲那样品格的朋友往来。住在蒋庄的马一浮,不为权势所心动,军阀孙传芳曾慕名来访,被断然拒绝:“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5)马一浮纪念馆:

    蒋庄成为马一浮纪念馆后,增挂了多副板刻楹联,使这里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门楣“马一浮纪念馆”为沙孟海题写。旁边门柱镌刻林散之撰联:“胸中泛滥五千卷;足下纵横十二州。”评价得体,用语豪放。门外边柱有许绍光撰联:“学通儒释;行绍程朱。”对马一浮的学问人品进行了高度概括。室内悬挂的还有马一浮撰联:“任呼茂树穷禅客;早判公羊卖饼家。”梁漱溟撰联:“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吴恭清撰联:“云林寺开坛讲国性;大足山说道砥中流。”张恭槎撰联:“既文既传,亦玄亦史;希圣希贤,大德大年。”佚名题联:“一瓣心香归北斗;千年绝学烛秋风。”对联中有的字很难认,特别是这个“风”,简直让人怀疑,大篆小篆都不像,后来有网友查了甲骨文字典,才知确实有这种写法。

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国学大师。据称少有奇才,才智过人,15岁那年,马一浮赴绍兴城参加县试,名列榜首,远在同场应试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之上,一时声名大震。乡贤汤寿潜(民国浙江省首任都督)爱才,把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少年得志的马一浮却遍尝人间悲苦,幼年丧母,两姊相继离世,父亲不久也撒手人寰,结婚才一年多的妻子也凄惨地死去。未及弱冠的马一浮,遭遇厄运的轮番打击,不久便“逃离”阴郁的家,游学沪上,创办杂志,后游历欧美,东渡扶桑,精通数门外语。家庭的灾难,人生的无常,辛亥革命前政治的黑暗,对未来的绝望,将马一浮抛入了更大的震荡和冲突之中。

    马先生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马先生是“生而知之者”(弘一大师语),头大身矮,往那里一坐,便是一尊菩萨,强盗见了,也会倒身下拜(参见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中《陋卷》《桐庐负暄》等篇相关描写,大意如此)。对笔者来说,是属于高山仰止的人物。当今所谓的某些“大师”,依笔者所见——给马先生提鞋都不够格。

    20岁时,马一浮寄居西湖孤山圣因寺,三年足不出户,尽阅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学成出山后,有感于乱世国危,便决定通过治学和从事教育事业来挽救国运。1911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孙中山临时政府的教育部秘书长,到任不足两周,便提出“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还是回西湖”,从此便隐迹湖山。

    留学回国后,直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前,马一浮一直处于隐居状态,读书治学,不求闻达。但他在杭州陋巷中的居所,在西湖边苦读的古寺,皆如磁场一般,吸引着乱世中僧俗两界人士。当时与其交往请益者甚众,既有高僧大德,也有学界达人、军政要员。

    马一浮虽身居陋巷,却声名远播,他的诗、书、文均造诣极深。马一浮与他的朋友梁漱溟熊十力被学界称为中国新儒学的“三驾马车。故此,马一浮在众人的心目中真正成了国学一宗、佛学大师了。

    1938年曾应竺可桢之聘,出任浙江大学教授,后随校内迁。抗战胜利以后即回杭州,定居葛荫山庄。马一浮追求的是古典式的儒学教育,他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由于受西方的影响,使学术成为获利的工具,它使人沉溺于世俗社会和现象世界,导致人性的堕落。马一浮主张教育以“复性”为宗旨,力倡尊孔读经,反对现代学校废除六经。他认为中国现代学校的一个根本缺陷是学术分科太多,当代学者往往执著于某一偏狭的领域,抓不住一个根本的东西,也不能融会贯通。在办学方式上,马一浮追求古典书院式的教育形式。

    1939年3月,由他参与筹建的复性书院在风景绝佳的乌尤寺成立,院董事会正式聘请马一浮主持讲学事宜,实现了他长期追求的愿望。马一浮在《复性书院学规》中提出“可以终身由之而不改,必适于道”的四点:“主敬”、“穷理”、“博文”、“笃行”。抗战胜利后,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隐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图书馆,继续选刻古书。1950年,应弟子蒋国榜邀请,迁居蒋庄。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巨变。马一浮这些旧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准备,适应起来还是比较艰难的,内心的迷茫、孤独、惶恐、可想而知。但是陈毅和周恩来总理一直对国学宗师马一浮礼遇有加,对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关心。

    1952年春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轻车便服直奔蒋庄。为表尊重,这个戎马倥偬的儒将穿起长衫。马一浮的家人不知来者是谁,告知马一浮正在休息,请客人稍候再去通报。陈毅声称不必惊动,在花港公园转了一圈,马一浮仍没醒。此时天空下起雨来,家人请客人进屋稍待。陈毅却言:“未得主诺,不便遽入。”遂在檐下等候。陈毅“马门立雨”的佳话,被传诵一时。马一浮起床后,知道有客人等候并淋雨,连声致歉。此后宾主言谈契合,言及玄学、禅学、宋明理学和诗词等,陈毅尽欢而去。之后二人诗书往来,过从甚密。

    马一浮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陈毅元帅、周恩来总理等均曾来杭访问、合影。

    1966年8月,马一浮受到“文革”的冲击,被红卫兵勒令迁出蒋庄。一代儒宗竟被扫地出门,一些珍贵的古籍字画竟被无知的红卫兵当废纸处理,令人扼腕唏嘘!

    马先生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尚汉印。“凝练高雅,不名一体。篆书,直接取法李斯。隶八分,直接取法汉碑,不掺入魏晋以后笔法。真行书植根于钟、王诸帖,兼用唐贤骨法。”(沙孟海评价)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入住蒋庄,隐居林下,置身湖山之间,读书、刻经、写字、弹琴,生活颇为自得。他对蒋庄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比较满意的,曾经说过:“庚寅夏四月望。移寓苏堤定香桥蒋氏别业之香严阁,主人所目为西楼者也。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高峰迤逦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棲迟。南湖一曲荷叶,田田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足见马一浮对这一新居所的无比热爱之情。

    但西湖胜景,并不能平复马一浮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坐卧一小楼中,山色湖光,四时在目,颇适野性。其他小有花木,任人游览……吾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各不相碍,所苦者惟寂寥耳。旧时从游,都已星散,各不相闻……”字里行间,既有对坐拥美景的欣慰,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足,更有对友人各奔前程而备感孤独的感喟。马一浮,虽然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内心的坎坷、战争的创伤、国破家亡的剧痛以及时代的沧桑变迁,但是始终不改自己的信仰,甘于淡泊,纳百川而成一统,终成一代儒宗。恰如这一面湖水,经历千年风雨,无数沉浮,依然一碧万顷,博大而幽深。

    (6)浙江大学校歌:作词:马一浮 作曲:应尚能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7)寂照亭:

    亭柱有联:“惟问白云何处去;不知明月几时来。”——许慎花港观鱼寂照亭——作者:许慎、朝代:明朝

    寂照亭位于蒋庄东面,临湖、与苏堤相望,为一单檐歇山顶十六柱大亭,在西湖诸亭中颇负盛名。它坐落在水畔,千百年来温柔地为路人遮风挡雨,陪诗人赏月饮酒。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来来往往,转瞬即逝。它是寂寞的,也是自我的,不为境之所动,游人亭内稍憩,静赏江南的烟雨朦胧。想必当年,马一浮每天早晨都会来此亭内小坐,远眺湖景。

    “寂照”二字,大凡常人一看,直接联想到的大概是万籁俱寂之夜晚的一轮明月。事实上,“寂照”二字来源于《大乘无生方便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此处,“寂”之意为“不为境之所动”,“照”之意为“用智慧分别一切法”。如果用更为世俗,但不一定准确的理解,“寂”的意思大概就是不在意外界纷扰,我自保持真我;“照”的意思大概是当我面对一切纷扰的时候,我都能够有所洞察,处变不惊;而这大概是“智慧”所在。由此看来,寂照亭之名,应该不仅仅只是一轮明月这样简单,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修持警醒之意。在这样的意义中,它的楹联似乎也有了某种禅境。

    (8)小南湖:

    小南湖的四周,亭台楼榭散布其中,竹林飒飒,小径通幽,散发着浓郁的“江南园林”之韵味。四座形态各异的小桥,为小南湖景区增添了几分飘逸俊朗,更成点睛之笔,蕴涵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湖中景点,则让小南湖显得小巧而不失厚重。

    西湖水域由天然岛屿孤山和堤、桥划分成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湖面,按面积大小,它们依次是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和岳湖。小南湖和岳湖,分别位处西里湖之南、北,面积都不到0.1平方公里,这两块水域虽然比较小,但是因而显得精致雅秀,且特色鲜明。小南湖周围,有南屏山和南高峰的秀丽风姿倒映水中。岳湖湖岸曲折多变,古迹、园林环绕,景观富于变化。

   (a)五大进水口绕西湖,小南湖喝“头口水”——水进水出,把西湖盘活了。“老水”从西湖的东北侧溢出,“新水”则从西湖的西南侧进入,源头活水来自钱塘江。钱塘江的水位要比西湖低3米,不过,在江边靠近闸口的地方,有两个引水泵站勤勤恳恳地24小时工作着,每天要打上40万立方米的钱江水。这些钱江水还要在虎玉路5号的玉泉沉淀池和赤山埠沉淀池进行沉淀、净化,才能输送入西湖。送水管道穿过玉皇山和九曜山,最先抵达小南湖。

(记者 严嘉俊 摄)

    (b)南山路小南湖进水口,湖水清澈见底。有网友在博客中写道:来到进水口的栅栏四周观察,水很干净,用手感觉下水温,明显比较凉。在进水口的一个角落,好几条30厘米长的鲢鱼来回游动。突然,一阵声响,一条鲢鱼从水里跃起,跳过栅栏,扑进水口,几分钟后,又一条进水口的白鲢鱼,露着白色肚皮,从进水口一侧跳入西湖。在湖边观察了一段时间,几乎每隔四、五分钟,就有一条鱼从水面跃起,扑向进水口栅栏的另一侧,都是体形比较大的白鲢鱼。景区保安说,他们经常看到进水口附近有“鱼跃龙门”的现象,每年夏天天气最热闷的时候,这种现场就会出现。

    (c)2016年,为了迎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西湖花港周围小范围引种了“上海”和“北京”两种荷花新品种。

    西湖小南湖茶室附近的这片荷区里,荷花长得特别好、特别红,是比故宫红还要再亮一点的正红色。很是大气磅礴,它的名字叫中国红。这个“中国红”下面,还有分支,这片荷区种的就是中国红·上海,是新引进的品种。杭州西湖里种了两种“中国红”,除了中国红·上海,还有中国红·北京。“‘上海’偏矮一点,后来又引种了‘北京’。 “中国红”是当年专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培育的新品种,颜色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和他的团队设计。

    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4月30日开幕的,在33米高处的馆内池中,要求种植红色的荷花。一般荷花开花没那么早。当时,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前会长王其超和著名荷花专家张行言夫妇选育了“热带荷花”为父母本,反复杂交试验,最后确定和中国红一致的品种花色,就叫“中国红”。而且,它有一个系列,以中国革命进程为序,分别是中国红·韶山,中国红·上海,中国红·嘉兴,中国红·井冈山,中国红·瑞金,中国红·遵义,中国红·延安,中国红·西柏坡和中国红·北京。选9个品种,而不是10个,因为中国人以九为大,中国馆造型是一个“尊”,也有“九五至尊”的意思。

    如何区分“北京”和“上海”? “北京”是单瓣,花瓣少,颜色最红,“上海”花瓣多,但颜色相对淡一点。“北京”也是现在杭州荷花里颜色最红的品种。虽然颜值高,但是中国红免不了有些娇气。比如“中国红·上海”就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它不能和西湖红莲种在一起,容易杂交,因为它的性状太不稳定了。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红”几乎不结子,或者说,结子很少,不像西湖红莲,几乎都结子,能大批量地繁殖后代。“中国红”的续航能力还是不差的,开花的时间也和其他荷花品种一样长。

    (d)《揖湖》长廊:

    出蒋庄,沿湖岸有一石质长廊,廊额为“揖湖”,笔者不知道为什么这条长廊题名为“揖湖”?笔者将它理解为揖礼之湖:揖礼——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题字的“陈进”是何许人也?网上查了一下,没有关于花港观鱼“揖湖”的介绍,而关于“陈进”的搜索只有与杭州碑林文物保护所所长陈进比较接近。那么,是否就是这个“陈进”所题?

    长廊由仿石条砌成,目测长约百米,生长数十年的藤蔓覆盖于顶部,两边是长长的石条凳,长廊顶上缠绕了些藤蔓,形成了天然的顶,阳光透过缝隙,洒在休息的游客身上。夏天闲坐于此,暑气顿消。隔着小南湖,可以观看对岸南山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纵是旅游盛季,这里的游客也不多。在长廊的后面就是一个湖面,距红鱼池不远,在其南面。这个湖的景色是很美的,特别是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

    (e)网络照片片引用——本篇游记大量采用网友的照片,有的有标记、有的则没有。笔者在这里感谢原作者的奉献,特别是网友——孤山寒风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05749664:其作品实在漂亮,笔者大量引用,如有不妥,笔者深表歉意,如果能够联系到笔者,笔者也可以把其删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